山東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經典範文

  申論考試是山東省公務員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公務員考試有著重要的影響,申論部分要求考生多閱讀申論經典範文,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以物之道法共繪美麗城市新藍圖

  《道德經》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物之道,順應自然。吳良鏞先生也曾說過“城市的發展必須順應其自身發展的肌理”,此亦是自然之道、發展之道。如此而言,今天的城市發展也概莫能外,自當順應城市自身的發展規律,遵循城市發展的內在肌理,才能大道垂成,大事可期。

  以物之道法,共繪美麗城市新藍圖,可為民生編織安全的保障網路。塞內加曾經說過:“無論我們認為自己已變得多麼高明和安全,自然災害與人為災難始終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這是城市發展中對安全問題最恰當的註解。近年來,不論是城市大火引發的重大人員傷害,還是城市發展中遭遇“逢雨必澇”的尷尬,“城市看海”似乎成了百姓不願提及的傷疤。構築新的城市安全防範體系,建設對自然災害彈性的防禦系統,可以說在第一屆青運會期間,福州構築的“海綿城市”系統為解決這一難題給出明確答案,也為未來城市安全防範提供了最好模本。

  以物之道法,共繪美麗城市新藍圖,可為民生提供詩意的棲息之地。城市中,“垃圾圍城”似乎習以為常,“內河汙染”更是司空見慣,城市的發展似已走上了一條“先汙染後治理”的不歸之路。曾說過:“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箇中之意值得深思。可見,一個生態優美,環境優越的城市之地,才能實現百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理想的詩意棲居。

  以物之道法,共繪美麗城市新藍圖,可為民生構築理想的精神家園。當下,城市中“千城一面、非洋不取、高大上”可為城市發展最形象的代名詞,也成為城市經濟發展最醒目的商標籤。紅牆綠瓦,流水潺潺,這是江南水鄉獨有的文化標記;氣勢恢巨集,高牆深深,這是皇城古都跳動的歷史脈搏。一個城市因其特有的文化底蘊而變得與眾不同,也因其傳承文化基因、賡續文化根脈,讓人流連忘返,從而黎民百姓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找到可以歸依的精神家園。

  以物之道法,共繪美麗城市新藍圖,可為民生描繪智慧的城市生活。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城市之新,不僅體現在其外表的華麗,建築的光鮮,更體現在其“以人為本”理念下,智慧科技的進步,智慧生活的發展。從智慧物聯網實現域域相通,物物相連;到移動互聯時代足不出戶,暢遊世界,再到“聯網+”的風口讓城市資源實現深度開發、迴圈利用。人們不僅能從概念上體會智慧城市的未來期望,更能從實踐中感受到智慧城市下民生進步的碩果累累。

  所謂天行有健,地行有常。城市的發展也正如萬事萬物一般,順應自然的規律,無論是城市功能的堅守,還是城市生態的歸依,或是城市文化的延續,都是城市發展亙古不變的自然之道。

  ***二***

  新發展理念是重大創新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標誌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新發展理念書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篇章。黨的以來,以同志為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於實踐,善於創新,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新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堅持立足國內和放眼全球相統籌,飽含創新性和時代性。新發展理念植根於中華大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新發展理念著力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是對“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拓展性闡發,書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篇章。

  新發展理念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科學揭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放眼世界,一些國家的發展之所以不那麼成功,根本原因就在於沒能樹立正確發展理念、沒有找到正確發展路子。西方主流經濟學和西方發展經濟學也沒有找到發展中國家又好又快發展的道路和相應的科學理論。我們的新發展理念,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準確研判國內外發展大勢,不僅致力於解決中國發展面臨的問題,而且有助於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具有管全域性、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效能。它抓住了當今世界現代化的主脈,揭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特點新規律,不僅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遵循,而且對世界發展具有借鑑意義。

  新發展理念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指南。同志指出,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重點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繼續抓好總需求的同時,更加著力抓好“供給三駕馬車”,即要素提質、結構優化和科技創新。供給與需求是一對矛盾,有著複雜的辯證關係。例如,供給***生產***可以決定需求***消費***,人們只能消費生產出來的商品和服務;但需求***消費***也可以決定供給***生產***,因為不適合需求或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就是無效供給和盲目生產。又如,對本期或短期來說,投資屬於需求,表現為支出貨幣購買生產要素;但對於下期或長期來說,投資即沉澱的資產決定生產和技術狀況,又屬於供給。因此,協調推進供給側與需求側的改革與發展,要有辯證的政治經濟學整體思維和精準的操作藝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供給體制和科技等方面的創新發展,包括供需關係、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包括生產和消費等方面的綠色發展,包括外貿結構高階化和中外雙向投資等方面的開放發展,包括居民收入提高與經濟增長同步和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共享發展。可見,新發展理念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指南。

  ***三***

  崇尚公德 提升城市文明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社會公德匱乏不僅影響城市文明建設,還將影響社會的和諧景象。當前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由此帶來了精神文化和社會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在此過程中,某些社會不公正現象的存在以及不同階層利益的懸殊落差,導致很多人心理失衡,做了有損公德的事、損害別人利益還理直氣壯,極大影響了城市文明建設。為此,我們倡導人人崇尚公德,全面推進城市文明建設。

  崇尚公德,提升城市文明,需要強化法律制度的約束性。法律法規是對弱自律性行為的一種約束,同時又是對善行者的激勵。這方面,美麗的花園城市一新加坡就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典範:通過一段時間制度化的約束,人們的社會公德意識就會逐漸形成,遵守社會公德就會變為自覺的習慣。因此,要形成、發展和鞏固良好的道德風尚,必須以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行政管理制度作為保障,把公德建設和法制建設、社會管理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公德的發展。

  崇尚公德,提升城市文明,需要發揮媒體作用,調動輿論力量。新聞輿論對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具有特殊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大眾傳媒應充分發揮教育和監督功能,利用傳媒信度和效率高的優勢,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使公德規範深人人心,變為人們自覺的意識和行動,通過報刊、雜誌、廣播、電視、公交車上的城市頻道,以及網路等現代手段,進行正面的社會公德教育,起積極的導向作用。通過輿論的力量淨化社會空氣、昇華人心、扶正祛邪、弘揚正氣。

  崇尚公德,提升城市文明,需要對社會成員進行正確的倫理觀念教育。我國傳統的倫理觀念不利於正確的社會公德的形成。因此,我們要把那些正確的倫理觀念,以各種形式向社會成員進行滲透,讓這些觀念在成員思想中紮根,不再像過去那樣,“獨親其親”,而變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而為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打下堅實的基礎。

  社會公德是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最簡單、最起碼、最普通的行為準則,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只有充分利用法制法規的強制性及權威性,運用輿論力量,同時強化社會成員的倫理觀念教育,才能使我國的公德建設更上一層樓,推動城市文明建設,實現建立社會和諧景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