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壓強化學教案及教學反思

  液體壓強化學教案對於高中化學老師的教學十分重要,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各位教師參考。

  液體壓強化學教案

  一、教學內容

  《液體的壓強》選自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九年級第十三章《壓強和浮力》的第二節。其主要內容包括體會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通過探究瞭解液體壓強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

  二、學生分析

  初中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強,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每個學生的智力發展、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各不相同,但是喜歡看實驗和做實驗,並有一定的生活積累,他們對液體壓強會有一定的認識,但只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如果直接讓他們想辦法設計出證明液體壓強存在的實驗來,未免難度過高。然而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求知慾強,而固體、液體的壓強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本節設計是安排在學生學習了固體壓強概念之後,再根據固體壓強的特點,通過類比,進一步探究設計出證明液體壓強存在的方案。

  三、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一節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力求體現探究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習中自主的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人教版教科書對於本節課的設計理念非常在乎對學生的啟發,著重讓學生通過實驗現象探究得出液體壓強的特點來。然而,由於課時的安排,學生常常處於被動接受狀態,而對於為什麼能想到用這樣的實驗證明液體內部存在壓強等問題並不明確。本節課的設計正是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入手,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出證明“液體內部存在壓強”的實驗來,通過小組討論自主設計實踐出來的知識往往比較深刻。

  在教學過程中,先通過大量事例引入課題,創造一個物理情境,讓學生能聯絡生活實際體會到流體壓強的存在。然後利用已有的固體壓強的概念,引導學生設計出證明液體壓強存在的方法,包括用橡皮膜的形變代表液體壓強的存在,用形變的程度代表液體壓強的大小等問題。然後通過對各種方案的歸納總結,使學生認識體會到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特點。然後利用設計最優的方案去探究同一深度液體各個方向的壓強特點及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係。

  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更強調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而不是盲目的趕課時。使學生在整個探究過程中處於主動,發揮主體地位,同時也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充滿成就感。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實驗,認識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

  通過實驗探究,瞭解液體壓強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

  2、過程與方法

  能聯絡生活實際,感知液體壓強是一種客觀存在。

  根據固體壓強的概念,設計出證明液體壓強存在的方法。

  能通過實驗探究體會到液體壓強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整堂課的學習中,能經過發散式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樂於參加探究的態度,敢於把想法說出來與大家交流的勇氣。

  在觀察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能對學習的過程、知識和方法進行總結,梳理所學知識,學會反思。

  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本節重點放在知道液體壓強的特點,因為這是解釋社會生活中相關現象的基礎知識。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對設計出來的實驗方案進行歸類並得出影響液體壓強大小因素的結論。

  六、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學

內容

活動時間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導學生感受液體壓強的客觀存在。

3分鐘

 

利用多媒體展示三個問題:

 

1、潛水員為什麼要穿潛水服潛水?

 

2、潛水員下潛深度為什麼會有限制?

 

3、深海中的帶魚捕到岸上為什麼常常會死亡?

 

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

旨在設疑,吸引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味,引出課題。

演示實驗提出問題

5分鐘

演示實驗:裝滿水的塑料袋裝滿水後鼓起來。用手指觸控有什麼感覺?

學生分組實驗,親身感受塑料袋裝滿水後鼓起來,用手指觸起表面,會感到有壓力。

先讓學生親身感受液體存在壓強。

提問:固體壓強的概念是什麼?

學生回憶後回答

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絡。啟發學生思考

能不能設計出證明液體壓強存在的實驗呢?

思考,分組討論,寫學案,畫實驗裝置圖。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並說明通過什麼展示液體壓強的存在

2分鐘

這個設計是通過什麼來展示液體也存在壓強的呢?

方案一:利用如圖所示裝置,當水倒下去時,能看到橡皮薄膜鼓起來。(橡皮薄膜的形變說明了液體壓強的存在)

 

 

讓學生感悟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有壓強

2分鐘

這個設計是通過什麼來展示液體也存在壓強的呢?

 

 

方案二:在瓶子上打洞,然後往裡面裝水(水射出來則說明了液體內部存在壓強)

 

通過轉換法讓學生感悟液體存在的壓強,及壓強大小的不同表現。

3分鐘

這個設計是通過什麼來展示液體也存在壓強的呢?

 

方案三:利用液體壓強計

 

 

(利用壓強計U型管的左右兩側液麵高度差來展示液體壓強)

 

 

 

 

 

 

 

 

 

 

 

 

 

 

 

教學

 

環節

對方案進行評價歸納

5分鐘

1、對於方案一:如果薄膜裝在底部的話那隻說明液體只是有向下的壓強,是否實驗裝置還不夠全面?還可怎樣改進?

 

2、方案一除了說明液體向底部和側壁有壓強外,還可以說明什麼問題?

1、在側面也開一個孔,同樣蒙上一層薄膜,裝水進去,那也可說明液體對側壁也有壓強。

 

2、通過薄膜的形變程度說明液體壓強的大小問題。

這幾個實驗的設計深入淺出由簡單到複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1、對於上述方案還有哪個方案的展示效果和方案一較為類似?

 

2、請比較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優劣。

方案二在展示液體內部壓強的大小問題上更直觀,只要在不同深度打幾個小孔,倒水進去,觀察水的射程即可得知。

如果要定量的瞭解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又是哪個方案合適些?

 

 

  方案三更為適合 

引導學生綜合評價各個方案:

1、方案一、二教簡便直觀;而方案三較複雜;

 

2、方案三能定量測量得到液體壓強的大小;

 

 

利用液體壓強計探究液體壓強特點

 

 

18分鐘

 

 

從剛剛的實驗展示中我們已經知道液體壓強的哪些特點?

1、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液體壓強隨著深度的增加而發生變化。

 

引導學生由上面的實驗猜想液體內部壓強與什麼因素有關?

 

能不能利用方案三設計一個探究實驗進行驗證,並得出結論?

學生交流,討論制定實驗方案,設計實驗表格,並按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記錄實驗資料,由收集到的實驗資料歸納分析,得出液體內部壓強特點。

 

交流探究結果和經驗

 

向學生滲透控制變數思想。

 

完成交流合作過程。

學以致用

對本節所學進行檢測

5分鐘

(課件展示)

 

1、、世界上第一大水電站,學生討論回答為什麼下部要比上部造得寬一些?

 

2、聯絡實際:列舉生活中應用和防止液體壓強的例子。

學生交流討論回答提出的問題。

檢測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

小結

3分鐘

(課件展示)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談你有何收穫,還有哪些問題。

總結,同時完成“學習評價表”

引導學生對學習的過程、知識和方法的總結,梳理所學知識,學會反思。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液體的壓強

 

  展示液體壓強存在的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液體壓強的特點

 

  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液體壓強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體內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壓強相等

 

  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液體壓強教學反思

  講授了《科學探究:液體的壓強》,在教後我體會很深,現結合這次課程培訓,將教學體會總結如下:

  在本節課中,體現了新課改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經歷了“觀察----猜想----探究-----應用”的物理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我比較恰當的把握學生的經歷水平、反應水平、領悟水平。在教學中基本做到了三講三不講,注重了規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學。特別是在科學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識進行理論推導,又用實驗驗證結論的可靠性。結果是異曲同工,從而使得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

  此外,我覺的在各個環節的過渡上基本做到了銜接緊密。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得相對輕鬆,能從興趣出發,敢於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組內積極討論,做到在交流中學習,在實驗操作中認真謹慎,分析論證結論比較準確。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本節課的教學總體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處:

  1、在製作課件上不夠完美。

  2、在理論推導過程中應給學生再多一點時間,充分讓學生進行展示。

  3、在知識的應用,特別是拓展應用-----液體壓強的傳遞這個環節,鼓勵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多舉例,或老師提供給學生更多的素材。

  4、在有些環節中我的語言不夠簡練。

  5、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多,在處理連通器和帕斯卡原理時時間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將本節課分為兩節課,我自己覺得對這一部分處理的不太好。

  努力的方向:

  如果再讓我講這節課,我會進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從學生的興趣和已有的更貼近的感知水平出發,設計更合理的教學環節,在教授過程中進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維互動”的開放式創新性課堂教學體系;刪去無效課堂環節,進一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出因材施教;使師生的合作學習活動更默契。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為學生創設更感興趣的情景,使學生從身邊的生活例項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再利用所學知識從物理走向社會。同時還要加強學生思維的發散,使之學習、掌握、應用多種科學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漁勝過授之一魚”;在學生的探究實驗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實驗指導,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輕鬆氣氛中學習;注意學生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課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