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的心理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老年人的心理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下面小編帶你瞭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1、心理孤獨

  造成老年人孤獨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離開了工作崗位和長期相處的同事,終日無所事事,孤寂淒涼之情油然而生。兒女分開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動。喪偶或離婚,老來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獨。因為孤獨使老人處於孤獨無援的境地,很容易產生一種“被遺棄感”‘,繼而使老人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表示懷疑、抑鬱、絕望。

  2、心理空虛

  這種問題多見於退休不久或對退休缺乏足夠思想準備的老人。他們從長期緊張、有序的工作與生活狀態突然轉入到鬆散、無規律的生活狀態,一時很難適應,可能會像無頭蒼蠅一樣,東碰碰、西靠靠,俊他們感到時間過的很慢,難以打發。伴隨“空虛感”而導致的問題往往是情緒的低沉或煩躁不安,這種惡劣的心境如果曠日持久,甚易加速衰老,有時可以達到使人想死的程度,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威脅很大。

  3、情緒變化

  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後一段,也是人生的“喪失期”,例如“喪失”工作、喪失權力和地位、喪失金錢、喪失親人、喪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趨於低沉,這與他們的歷史經歷和現實境遇是分不開的。另外,由於大腦和機體的衰老,老人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變,如說話羅嗦、情緒易波動、主觀固執等,少數老人則變得很難接受和適應新生事物,懷戀過去,甚至對現實抱有對立情緒。老年人的性情改變,常常加大了他們與後輩、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導致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

  4、記憶力減退

  不少老年人都時常為自己的記憶力不好而深感苦惱,例如:出門忘記帶鑰。

  匙,炒菜忘了放鹽,剛才介紹過的客人,轉眼便叫不出人家的名字,一會兒找不到手錶,一會兒找不到眼鏡一老年人記憶力減退的特點是對新近接觸的事物忘得很快***醫學上稱“近事遺忘”’***,而對過去的往事卻記憶猶新。記憶力減遲是大腦細胞衰老、退變的常見現象,過於嚴重則可能是老年痴呆的一種表現。

  5、黃昏心理

  因為喪偶、子女離家工作、自身年老體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樂趣,對未來喪失信心,甚至對生活前景感到悲觀等,對任何人和事都懷有一種消極,否定的灰色心理。

  6、自卑心理

  由於退休後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視,而產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現為發牢騷、埋怨,指責子女或過去的同事和下屬,或是自暴自棄。

  7、無價值感

  對退休後的無所事事不能適應,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失去存在的價值,對自己評價過低。

  8、不安全感

  有些老年人對外界社會反感,有偏見,從而封閉自己,很少與人效,同時,也產生孤獨無助的感覺,變得恐懼外面的世界。

  9、受到尊重心理

  老人並不僅僅滿足有飯吃,有衣穿的需要,更希望能得到小輩們尊重以及與其進行思想溝通和感情交流。否則。老人在心理上便會產生孤獨,壓抑和自卑感。

  10、陪伴需要

  人到老年,閒居在家時間多,外出活動機會少,生活顯得單調,孤獨,此時很需要子女在工作之餘或節假日能回家看看與他們聊聊。這樣,他們會高興,甚至比子女單純送給他們禮物更高興。

  11、好奇心理

  人到老年,好奇心增加,受打聽小道新聞,喜歡熱鬧,愛談話,愛串門。當然,這些心理也與外向性格有關。小輩應儘量滿足老人這種心理要求。

  12、賣弄心理

  人老經歷廣,經驗足,容易產生倚老賣老心理,常使同輩及晚輩不服氣。小輩若能尊重老人,就能使他們心理平衡。

  老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動”,就是多運動。“生命在於運動。”實踐證明,運動不僅延緩衰老,生物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人的肌體“用進廢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動則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問題的專家指出“君欲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適度鍛鍊,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這個道理。

  2.“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寬厚。“仁者壽”為無數長壽老人的實踐所證實。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長壽老人幾乎個個慈祥善良。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同情與幫助他人,也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人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說,對人寬厚、幫助別人,不僅有益於別人,也有利於自身。

  3.“智”,就是勤於學習,科學用腦,尤其要善於用科學的知識指導養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準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樹老怕空,人老怕鬆。”要“活到老,學到老”。進入老年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外大事,瞭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徵的技術,如打電腦、上網等。“網上的世界真精彩”,因特網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驚喜的東西。

  4.“樂”,就是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好奇心,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只要每個人都能樂觀豁達,與時俱進,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麼其生活質量和人生價值將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決生理的疲憊和痛苦。”快樂與豁達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要會享用,更要善於發掘。

  老年人的心理特徵

  生活中,老人在心理上常表現出6大特徵:

  1.怕死心理:他們害怕衰老的核心是恐懼死亡。懼怕談論死亡,不敢探視病人,怕經過墓地和聽到哀樂,甚至看到一隻死亡的動物也備受刺激,不敢正視。

  2.幻想心理:受身體逐漸衰老的影響,有些老年人盼望長壽的願望會越發強烈。於是,他們愛聽他人關於自己健康的恭維話,特別不願意聽同齡人身後之事等等,並會常常用幻想自己“健步如飛”等景象來欺騙自己,以獲得一時的心理寬慰。

  3.抑鬱心理:有些老年人面對衰老的客觀事實既懼怕又無奈,會顯得心理很脆弱,這種心態如果不及時調整,極易導致抑鬱。這種抑鬱比較頑固,很容易使人喪失生活的興趣,令人感到疲憊。因而這種人很容易情緒激動,動不動就發火,常常自卑自責、自怨自嘆,嚴重者可有自殺的傾向和行為。

  4.偏激心理:這種情緒可表現為兩個相反的趨向,一種趨向是因衰老以點帶面地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無用之人,經常自責、自卑、自憐和自貶。另一種趨向是因為自己衰老而更高地要求別人,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關心和照顧,卻不考慮他人及社會的實際條件和能力。當這種希望得不到滿足時,又加劇了其心理上的偏激,並因此而自暴自棄。

  5.多疑心理:有些老人因身體有病而多疑,常表現為無病也疑,有病更疑。即使自己有一些輕傷小恙也自以為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間或談病色變,問病又止,求醫換藥不斷。這種疑病可令其對衰退的機能極度敏感,對一般人感覺不到的體內變化或體驗不到的痛苦也都會有所感覺,如對心臟的跳動、胃腸的蠕動等方面的變化也能感覺到。這些過度的敏感更容易加重其疑心病。

  6.怕孤獨心理: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異常,其主要表現是自我評價過低、生存意識消極、經常對他人不滿及抱怨。長此以往,老人就會加強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強化自我內心的封閉,逐漸地疏遠社會,最終會形成孤獨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模式,並將默默地承受孤獨帶來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