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詩詞鑑賞中修辭手法分析整理

  在國內語文高考題目中,詩歌鑑賞是重點和核心內容。為了幫助考生掌握修辭手法,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高考語文詩詞鑑賞中修辭手法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語文詩詞鑑賞修辭手法命題

  修辭手法的考查一般分兩部分,即辨認修辭格和闡釋表達效果。常見的需要掌握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借代、雙關、頂真、設問、反問等。高考對於修辭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結合具體內容作相應的具體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說說而已。高考對於“修辭手法”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

  1.這首詩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2.詩中的某句抒發情感時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請從修辭的角度談某一句的妙處。

  高考語文詩詞鑑賞修辭手法答題步驟

  第一步:明確指出詩中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第二步:結合詩句闡釋此種修辭手法在詩中是如何運用的

  第三步:指出運用此種修辭手法的藝術效果。

  高考語文詩詞鑑賞修辭手法答題正規化

  點明修辭手法+結合詩歌分析其具體運用+使用效果

  1.比喻:比喻除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徵。

  【例1】 閱讀下面的一首詩,回答後面的問題。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

  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

  向晚猩猩啼,空悲遠遊子。

  詩的第五、六句除對偶外還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結合詩句說明其妙處。

  【答案】運用比喻來正面描寫清溪的清澈,詩人以“明鏡”比喻清溪,把兩岸的群山比作“屏風”,人在岸上行走,倒映在清溪之中,彷彿行走在明鏡裡;鳥在山中穿梭,彷彿穿行於繪畫的屏風裡。虛實相生,虛實相融,山清水秀,美麗如畫,給人形象生動、身臨其境之感。

  2.比擬:比擬包含擬人和擬物兩種。

  ***1***擬人

  【例2】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涼病齒,坐曠息煩襟。

  因脫水邊屨,就敷巖上衾。

  但留雲對宿,仍②值月相尋。

  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

  【注】 ①定林:寺院名,位於金陵***今南京***。作者罷官後常到此遊憩。②仍:又。

  簡析第三聯中詩人表現情感的手法。

  【答案】 運用擬人手法,詩人把“雲”和“月”人格化。詩人慾和白雲對宿,又逢明月相尋,寫出在定林流連忘返的愉悅心境。

  ***2***擬物

  【例3】 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愁用舟載,這是否合乎邏輯?它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作簡要賞析。

  【答案】 這句運用了擬物的修辭手法,把沒有重量沒有形狀的愁緒當作有重量有形體的物來寫,看似不合邏輯,實則形象地表現了詞人愁緒之濃、之重。

  3.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能更突出事物的特徵,更鮮明地表現事物。

  【例4】 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逢入京使 岑 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①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注】 ①龍鍾:溼漉漉的樣子。

  “雙袖龍鍾淚不幹”一句,詩人運用的是什麼修辭手法?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詩人運用誇張的手法,說淚下如雨溼袖難幹,藉以表達自己深切思念親人的心情。常言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詩人託入京使捎話時內心的波瀾起伏,可見一斑。這種誇張手法的運用,強烈地表達了詩人思念親人、愛憐親人的思想感情。

  4.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形象、含蓄。

  【例5】 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綠肥紅瘦”歷來為人所稱道,請從修辭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妙處。

  【答案】本句運用借代的修辭手法。“綠”“紅”以顏色分別借代“葉”“花”,“肥”“瘦”分別形容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生動形象新鮮而又奇特。

  5.雙關:雙關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種修辭方式。

  【例6】 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竹枝詞二首***其一***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詩的最後一句使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女主人公怎樣的情感?

  【答案】 最後一句使用了諧音雙關的修辭手法。這裡晴雨的“晴”,是用來暗指感情的“情”,“道是無晴還有晴”,也就是“道是無情還有情”。作者明確而又含蓄地表達出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戀、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畫出來了。

  6.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或問題引入,帶動全篇;或中間設問,承上啟下;或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例7】 閱讀下面的元曲,然後回答問題。

  [雙調]蟾宮曲 阿魯威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本曲以設問開頭有何作用?請結合全曲簡析。

  【答案】 用設問句開篇,點明本詩追溯英雄偉業的題旨,領起下文三個典故,分層次地敘述三國英雄人物的業績。

  7.反問:用疑問語氣表達確定的意思。用於加強語氣,發人深思,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

  【例8】 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題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詩歌末句用反問對錶情達意有何作用?請結合全詩作簡要賞析

  【答案】 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指出項羽的失敗已無法挽回,江東子弟是不會跟隨他捲土重來的。

  8.對比:對比,是為了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加強詩歌的表達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

  【例9】 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後面的問題。

  生查子·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簡析這首詞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

  【答案】這首詞主要運用了對比手法。上闋寫去年元夜時的幸福歡樂,下闋寫今年元夜時的苦悶傷感,對比鮮明。今昔對比,更顯今年元夜的淒涼,突出了詞人物是人非的悵惘與悲傷孤獨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