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基於服務的移動圖書館研究論文

  圖書館的資訊服務是圖書館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它為人類知識和資訊的傳承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在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移動通訊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圖書館作為資訊知識集散地的作用受到巨大的挑戰,特別是網路媒體和移動媒體等新媒體的廣泛普及,人們獲取知識和資訊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新媒體環境下基於服務的移動圖書館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新媒體環境下基於服務的移動圖書館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新媒體是以手機為視聽終端、手機上網為平臺的個性化即時資訊傳播載體,移動圖書館是新媒體時代數字圖書館的延伸與拓展。文章首先介紹了移動圖書館的興起和概念,接著詳細介紹了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數字圖書館的概況和移動服務的需求,分析探討了移動圖書館實施的技術難點,並以該館為例,提出了一個基於服務的移動圖書館系統設計框架。

  1移動圖書館的介紹

  1.1 移動圖書館的概念

  移動圖書館也稱手機圖書館,或者無線圖書館。移動圖書館是使用者通過行動式移動裝置以無線方式獲取圖書館服務、訪問圖書館資源的一種新形式數字圖書館服務系統。

  移動圖書館是無線通訊網路環境下數字圖書館的延伸形態,其實現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手機終端、無線網際網路和數字圖書館系統。移動圖書館服務模式因採用不同的無線接入技術標準而各異,主要實現方式有I-MODE、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IDB***Internet Database***: I-MODE是日本NTT DoCoMo***日本電話電報行動通訊公司***於1999年2月推出的無線網際網路服務模式;IDB是韓國無線資料庫的核心技術,韓國西江大學2001年7月與WISEngine簽訂協議,推出IDB模式的移動圖書館[2]。WAP技術已經成為被業界普遍接受的無線聯網方式,且在圖書館界應用廣泛,本文涉及的移動圖書館系統採用WAP方式實現。

  1.2 移動圖書館在國內的興起與發展

  普遍意義上的移動圖書館服務始於2000年日本。日本富山大學圖書館於2000年9月應用日本NTT DoCoMo公司推出的I-MODE手機上網模式開發了移動圖書館的雛形,系統為I-MODE手機讀者提供線上書目查詢、催還、預約、續借、即時通知等服務[3]。

  直到2003年,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才在國內開創了移動服務之先河,該館最早建立簡訊平臺開展基於手機簡訊息的推送服務。國內公共圖書館首先開通移動資訊服務的是上海圖書館。隨後,一些大型公共圖書館和重點高校圖書館也陸續開展了個性化服務,如國家圖書館已經建立了一個相對龐大的資源庫,可為讀者提供20餘種報紙和1 000餘種圖書資源[4];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北京師範大學的移動圖書館都已經實現了部分電子資源的統一檢索和全文閱讀。

  1.3 移動圖書館專案難點

  1.3.1 安全認證和資料管理。行動網路和傳統網際網路兩種網路環境存在天然的差異性,在安全性的表現上傳統網際網路更勝一籌,而認證和後臺管理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安全。因此,基於Web的認證和後臺管理是必要的,如何把基於Web的後臺與前端的移動服務無縫融合,是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另外,使用者的檢索行為及其檢索結果應該成為在移動圖書館和傳統數字圖書館之間可以共享的資源,讀者操作產生的行為資料也應該在兩種系統之間實現同步,這些問題都需要在系統設計階段考慮。

  1.3.2 移動終端的複雜性與多樣化。行動式終端從作業系統、瀏覽器型別到螢幕尺寸都是五花八門、種類繁多,而移動應用開發是典型的裝置驅動型開發,使用者的移動裝置完全決定了系統的頁面風格,甚至頁面展示程度。因此,如何在考慮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和裝置的差異性前提下,確定一個儘量遵循標準的開發設計準則,以提高滿足使用者的整體比例,無疑是專案難點。

  1.3.3 服務費用和訪問模式。無論是簡訊傳送還是WAP網站訪問,無疑都會產生服務費用,如何向讀者提供免費的網路環境也是圖書館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我國目前有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各家針對3G網路的應用大多以流量計算並且上網資費偏高。即使是同一個運營商,其計費和訪問方式也分為若干種,其訪問方式和資費標準完全不同。因此,要建設一個真正全方位的移動圖書館資訊服務系統,滿足讀者便於獲取、免費獲取的需求,就必須全面考慮並儘量解決這些問題。

  2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數字圖書館概況

  作為獨立院校圖書館中的佼佼者,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圖書館***以下簡稱“我館”***從2011年開始進行建設移動圖書館的前期調研,通過資料探勘、網路調研、實地考察等方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調研,並得到了可操作性的專案依據。

  2.1 資料獲取方式

  2011年底,筆者通過網上調研和實地考察,瞭解了目前珠海市幾所大學的圖書館系統以及移動圖書館系統應用情況。當時比較典型的自動化系統有江蘇匯文軟體有限公司的文獻資訊服務系統,深圳市科圖自動化新技術應用公司開發的ILAS系統,以及我館使用的以色列ExLibris公司開發的ALEPH500系統。匯文和ILAS系統是發展較為成熟的國產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都擁有數量龐大的使用者群。ALEPH500系統是目前全球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領跑者,2000年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目前已成為使用者數量最多的國外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本專案調研之初,整個珠海市開通移動圖書館服務的只有一所高校館。

  移動圖書館是基於現有數字圖書館產生的系統需求,它是原有數字化服務的延展和深化。移動圖書館提供各種讀者最關注的服務:書目檢索、個人資訊查詢、預約、續借、圖書館公告通知、新書通報以及各種提醒通知等等,這其中的大部分功能都必須與館內自動化管理系統進行資料互動,因此,如何在現有系統上進行功能抽象,從而實現兩個系統的有效整合是移動圖書館成功實施的基礎。

  實現系統間的整合與互動一般有兩種方式:通過系統介面進行訪問互動或者直接對系統資料庫進行讀寫操作。從系統安全和執行負載角度考慮,通常不建議對正式資料庫進行直接操作。ILAS系統使用自行開發的資料庫,不能像Oracle資料庫一樣直接訪問,也沒有提供對外整合介面;匯文系統使用Oracle資料庫,但是同樣不提供對外整合介面,珠海某高校的移動圖書館就採用了直接對Oracle資料庫進行操作的方式開發,導致專案開發難度增大,系統執行也受到影響,更嚴重的是,後期的維護不能得到保障,據悉,該系統目前已無法正常提供移動圖書館服務。   因此,基於系統安全和穩定執行考慮,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本專案決定與自動化系統相關的服務功能必須基於標準介面進行開發,不允許對資料庫進行直接操作。

  2.2 ALEPH500系統

  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既是圖書館的基礎業務平臺,也是移動圖書館建設的重要基礎。我館使用的是以色列Exlibris公司旗下的ALEPH500系統,該系統無論是在系統的開放性、可靠性、靈活性還是在全面支援業界國際/國內標準方面都表現優秀。系統基於開放的 Oracle資料庫系統設計的,所有資料庫定義和設計文件對使用者完全開放。同時,ALEPH500採用全面的表驅動***Table-Driven***模式實現動態引數化功能配置,因而能夠提供強大的系統靈活性。另外,ALEPH500全面支援業界標準:不僅支援各種MARC格式,還支援Z39.50、OpenURL、SIP2、NCIP、SRU、UNICODE/ISO10646、ISO ILL等國際標準。最重要的是,針對資料讀取,ALEPH500系統提供了一種安全、穩定、可靠的資料互動中介軟體――X-server介面,它是一個基於XML、Web Services形式的Open API,為開放第三方應用提供了強大的支援[5]。

  2.3 圖書館現階段服務介紹

  圖書館目前提供以下五個功能模組的服務:Web OPAC、編目、採訪/連續出版物、流通、館際互借。其中,編目、採訪/連續出版物屬於圖書館內部工作的業務模組,流通和館際互借是服務與讀者的互動性模組,而Web OPAC則是面向使用者的服務模組,讀者可以在OPAC上完成除了借閱歸還之外的幾乎所有服務,包括書目檢索、預約、預定、續借、更新個人資訊等等。移動圖書館最關注的就是讀者服務,讀者最關注的顯然是OPAC提供的服務。

  3基於服務的移動圖書館建設思路

  我館擁有豐富的中外文圖書和電子資源,為了結合行動通訊手段更方便地向讀者揭示館藏,同時把數字圖書館的服務從傳統網際網路延伸到移動網際網路層面,我館於2011年開始關注移動資訊服務。高校圖書館作為支撐高校教學科研的服務單位,有著較明確的服務物件和服務目標,圖書館利用移動網際網路環境拓展服務的同時必須考慮服務的實用性和效率。

  3.1 專案定位

  移動圖書館是數字圖書館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二者有著無法分割的內在聯絡:目標資源高度相似、讀者需求高重合、使用者群基本相同,這些都決定了移動圖書館可以完全繼承數字圖書館的所有資源,移動圖書館的開發任務就是要儘可能地促進這種繼承性的順利實現,從而讓使用者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用不同的裝置,使用相同的方式獲取感受良好的服務體驗。

  在此前提之下,確定了“基於服務”的 “移動圖書館”資訊服務系統的專案定位:立足於我館數字圖書館基礎和業務,移動圖書館資訊服務系統的開發與設計依託於現有自動化管理系統並與之高度整合,建設能夠滿足使用者需求,適用於移動終端訪問的移動圖書館資訊服務平臺。

  3.2 系統框架

  3.2.1 系統整體架構圖。移動圖書館資訊服務系統整體架構如圖1所示,從應用角度可劃分為三個層次:使用者體驗層、業務處理層以及提供資料來源訪問的第三方系統。

  使用者體驗層直接面向用戶,生成使用者與系統互動的介面,負責將使用者請求資訊傳送到業務處理層,然後按照HTML語言規範把返回的資訊動態生成文件返回給使用者;業務處理層對業務功能進行控制,生成通用功能介面,以便上層模組通過呼叫來傳遞業務流程;第三層為支撐系統,包含提供支撐呼叫訪問的第三方系統及其資源系統。

  3.2.2 系統網路拓撲圖。整個系統的網路拓撲圖如圖2所示。下圖左側長方形框內為移動圖書館資訊服務系統,框外為外圍裝置、手機使用者及管理員使用者。左側框內由三個部分構成:上方為提供移動圖書館資訊服務的主要功能伺服器:WAP伺服器、簡訊平臺以及後臺伺服器,下方為圖書館內其他業務伺服器,通過內部交換機上下兩部分的伺服器進行資料互動。

  4專案總結與思考

  本文源自圖書館實際專案,從面向使用者基於服務的角度對移動圖書館若干問題進行了研究,並在我館進行了專案實施與建設。截至2013年底,整個系統已經在我館安裝部署,投入試執行,讀者反饋情況良好。

  值得肯定的是,本專案結合實際延伸了數字圖書館的服務,並將讀者最關注的需求進行了移動拓展,從而使使用者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用不同的裝置,使用相同的方式獲取了更加便捷的移動體驗。然而,由於研究時間和精力有限,系統還有許多待完善之處。一方面,4G網路日益普及,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技術革命對服務形態帶來了巨大挑戰;另一方面,數字版權問題是圖書館界無法迴避的雙刃劍,愈來愈規範的數字版權與一站式的服務需求之間如何調和,是圖書館界無法迴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