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健康論文

  留守兒童是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中出現的一個新生群體,而這群體還在不斷壯大發展,他們的生存狀態以及心理健康都受到社會的關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寄宿學校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探析

  摘要:農村寄宿制學校為邊遠山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引導起到了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好寄宿制學校的作用是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者必須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寄宿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一、寄宿制學校是引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主要陣地

  邊遠山區留守兒童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加上山區交通不發達,山路崎嶇險惡,留守兒童與外出打工的父母親交往很少。再加上落後的文化氛圍,寄宿制學校的生活更有利於兒童心理健康成長。邊遠山區特殊的社會文化,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引導呈現不同的特徵。有研究表明,在校寄宿對留守兒童的自理能力、組織紀律、道德品行、學習興趣和心理健康整體上都有明顯的積極影響。寄宿制學校雖然在現實執行中存在缺陷,現狀表明它已經成為引導邊遠山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場地。

  杜威的教育觀點為寄宿制學校的構建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杜威主張通過經驗和為了經驗的教育,它打通了學校和社會的關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以及親子關係存在缺失,對於留守的現狀,教育發揮積極作用。寄宿制學校讓兒童處於一種封閉與半封閉的狀態,兒童的生活環境為學校,按照杜威“學校即社會”的觀點,“學校必須體現生活,一種真實的、充滿生機的生活,就像在家裡、鄰里和娛樂場上一樣。因此,教育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準備”。杜威的觀點主要是通過學校這種文化傳承的功能來創造一個讓兒童自由生長的更廣闊、更美好的生活環境,讓兒童養成良好的生長生活習慣。並且,兒童賦有一流的社會交往能力。其中,兒童健康的心理成長是其生長的重要部分,寄宿制學校為兒童成長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在寄宿制學校裡,兒童可以自由交往,敞開心扉,寄宿制環境有效補償了父母親情的缺失。

  調查顯示邊遠山區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為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做出了很大貢獻。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生活和學習的氛圍直接影響到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而又民主的氛圍,易於培養兒童民主開放的個性,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不可忽視的是,一個壓抑封閉的環境也有可能導致兒童心理更加孤僻,兒童在父母與祖輩親情全缺失的情況下,投身到一個與家庭氛圍不同的環境當中,寄宿制學校如果沒有采用有效的執行機制,科學理性的管理,有可能造成兒童心理的孤僻與壓抑。缺乏有效管理的寄宿制學校,會使自制能力比較差的兒童疏於管教而沾染惡性,比如泡網咖之類。培養兒童的積極心理,耐挫折的能力,又不單純是建立了寄宿制學校能實現的。歸根結底,寄宿制學校為留守兒童的教育提供了一個平臺,真正發揮寄宿制學校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引導作用主要在於教師和學校管理者營造一個有利於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氛圍。

  二、寄宿制學校引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路徑

  寄宿制學校作為中小學校教育組織系統的一部分,只有具備完整的執行系統,才能發揮在整個教育組織中的積極作用。我國中小學教育屬於義務教育,是公益性質的,體現了教育的公平和國家的意志。寄宿制學校的建設,不只是單個學校的行為,是整個教育政策、教育理念的體現,是政府、主管教育單位、學校共同的責任。構建良好、科學、理性的執行機制,明確責任與義務,是促進寄宿制學校發展,從而發揮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引導作用的有效途徑。

  ***一***完善寄宿制學校的內部配套裝置,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邊遠山區經濟落後,縣域經濟整體落後且差距明顯。湘西州全州8縣市中有7個縣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州府所在地吉首市為省定貧困縣級市。2011年湘西州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75元,遠遠低於湖南省其他地區。2009年,湘西州人均GDP10724元,遠遠低於湖南省人均20226元和全國人均25188元,湘西州只佔全省、全國人均GDP的53.0%、42.6%,屬於典型的西部民族貧困地區。2009年春季學期開始,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有了提高,為義務教育中小學的正常運轉提供了保障。但是,從春季學期開始,農村義務教育寄宿生全部免除住宿費,這項政策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提高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帶來的效果,一些寄宿制學校初步出現了運轉困難現象。寄宿制學校建成了,但其他相應配套設施沒有完善。食堂、浴室、兒童娛樂生活等硬體設施非常簡陋,基本屬於空殼學校。農村寄宿制學校條件十分簡陋。沒有發揮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引導作用,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親情,住到學校也沒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它對於留守兒童情緒的緩解作用不大,反而增加孤獨情緒。

  採用多層次、多渠道的資金籌措方式是目前邊遠山區農村寄宿制學校的一個有益探索。寄宿制學校內部配套設施的完善,主要是經費短缺,完善經費保障機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國家不斷提高義務教育管理的層級,20世紀80年代以鄉鎮為主,後來上升到以縣為主,2010年頒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進一步強調基礎教育“省級統籌”的責任。由於縣域經濟的差距與落後,有些縣市無力承擔教育投資費用,造成嚴重的教育資源不均衡。教育經費極其有限,雖然按照國家規定教育經費投入達到GDP的4%,但是湘西州GDP總量很小。部分縣級政府缺乏主動作為,對寄宿制學校內部配套建設不夠重視。山區農村教育發展極不均衡,除了國家給予政策外,地方政府很少給予教育優先發展政策。地方政府領導更替變遷,基礎教育的公益性等因素,山區農村教育的發展很難體現政績,不受領導重視。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邊遠山區應實行教育經費預算單列,建立與當地政府公共財政體制相適應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專案、按比例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中央政府要加大邊遠山區經費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依法撥付學校公用經費,公用經費基本標準要根據義務教育發展的需要和財政能力逐步提高。中央和省財政安排給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公用經費補助資金,必須全額用於學校公用經費開支。縣級政府要將維護、改造和建設中小學校舍納入社會事業發展計劃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把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在保證政府教育投入的同時,要積極倡導社會捐贈。目前,有多個社會團體組織愛心助學,關愛留守兒童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中小學要積極倡導、爭取,管理好愛心救助款項,專款專用,讓更多的人投入到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列。積極建好寄宿學校配套裝置,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舒心的生活環境,讓學生感覺到生活在寄宿學校有一種幸福感受。

  ***二***加強寄宿制學校的現代化管理,引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寄宿制學校設定配套的完善,為留守兒童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留守兒童處於未成年狀態,加強寄宿制學校的生活管理,充分發揮其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引導作用。對於留守兒童的心理引導,不能只侷限於課堂教學。留守兒童生活在學校裡,對於他們的生活管理加大了學校管理的難度和責任。部分學校,由於師資配置的不均衡,對於其生活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對於留守兒童的管理一般是班主任的責任,班主任一方面要擔任教學任務,一方面要負責管理班級,對於課堂外的時間根本無暇顧及。邊遠山區班主任工作十分辛苦,如何科學地對其進行生活管理,是寄宿制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傳統的班主任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教育現代化的需求。

  首先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生活管理,讓留守兒童學校教育是一種幸福的教育。雅斯貝爾斯曾指出教育,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由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現代教育將幸福理解為“在外者”的另一個證據是對“在我者”的忽視。現代教育本質上是指向外在世界、指向物質財富的,不是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心靈和精神的。教育不僅是習得知識,更是獲得健全人格的發展。1980年曾經歷了實質教育與形式教育之爭,1990年代倡導主體性教育,教育朝現代化發展,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已有十餘年,素質教育注重知識的內化、隱性文化的浸染,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和發展。

  課堂教學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留守兒童的生活管理要配備專門的生活指導老師,負責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引導、生活指導等方面。生活指導老師深入留守兒童中間,瞭解兒童,與他們產生情感的共鳴。配備專職生活指導老師要實行統籌規劃,嚴格要求,挑選責任心強、師德修養深厚,關愛兒童,對教育學、心理學有一定基礎的老師。生活指導老師不宜由任課老師兼任,兼任老師容易化解責任,把生活指導作為課堂教學工作的附庸。生活指導老師要給予晉升職稱、評定先進等與其他任課老師同樣的待遇,學校與教育當局要高度重視生活指導老師的選拔與培訓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培養學生活潑開朗的個性。利用學校設施開展各種文體活動,集體活動有利於留守兒童之間交往,培養學生樂群、在課餘活動中感受到快樂。不少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缺乏親情關注,兒童難以進行自我認定、自我評價與自我控制,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缺乏體驗愛和施與愛的能力,較難發展與周圍環境的良好關係,容易出現適應不良性行為,導致自我意識發展障礙。因此,對於課餘活動也要進行科學管理,教師要善於引導留守兒童培養自我意識,構建積極的健康心理,構建積極的交往情緒。開啟教師教育智慧,培養健全的個性。

  三、結語

  農村寄宿制學校為邊遠山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引導起到了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好寄宿制學校的作用是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者必須研究的問題。然而,寄宿制學校是無法代替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親情關係的,各級政府、社會、村落、學校只有齊心協力,採用多元方法來引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讓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難及其對策研究——以雲南保山L區兩所鄉村小學為例楊月明雲南大學2013-06-01

  2、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綜述姚桂雪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07-15

  範文二: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的構思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涉及到我國現行戶籍制度以及與此相關的就業、教育、保障等體制不合理、不完善。要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還需要較長的時間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教育

  2012暑假,針對留守兒童問題,筆者在安徽績溪的瀛洲鎮中心小學開始了為期十天的調研。瀛洲中心小學目前共有留守兒童84人,佔在校學生的35%,其中雙親外出務工的學生49人,單親外出務工的學生35人。全鄉共有43名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撫養,寄居在親戚家中2人。結合調查走訪的情況,我們嘗試探討教育在其中的作為。

  1親情缺失傳遞出的資訊———教育應當“供暖”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家庭對兒童的‘基本信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而這種基本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兒童與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良好關係和互動形成”。留守兒童因為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缺少撫養人的意識,對信任的感受和體驗較少,又何來對他人的信任呢?全國婦聯、全國心繫好兒童系列活動組委會首次釋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報告顯示,數百萬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少溝通和交流,45.1%的留守兒童有孤獨感,30%以上的孩子存在心理衛生問題。調查中,有45.1%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不在身邊對自己產生的最大影響是“感到心裡孤單”。在筆者調查的84名留守兒童中,70%左右在同伴交往方面存在障礙。每次上課的時候總有幾位同學坐在後面,遠離了群體,回答問題的時候更加不積極。在我們臨別舉行的聯歡會上,每個同學都要表演個節目,開始大家的熱情都不高,後來被氛圍帶動紛紛踴躍上臺表演,那幾個孩子依舊不為之所動,只是靜靜的看著,我們鼓勵他們上臺表演,他們不說話,同學們做遊戲也不帶他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也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行為、心理、人格等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特別在14歲以前,是人一生中性格、行為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候缺少家庭的關愛,會對孩子一生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針對留守兒童親情和愛的缺失,我們認為,這正是學校教育發揮作用的時機。有專家指出:教育先行———營造“留守兒童”溫暖的成長環境,這是給留守兒童最好的禮物。學校應根據留守兒童的特點,主動積極地營造溫暖的教育環境,實行關愛教育,促進留守兒童在其中愉快幸福地成長。安徽肥東縣陳集鄉陽光小學校長陳萬霞,2006年在當地群眾和政府的支援下,創辦了全國首個留守兒童寄宿制村級小學———肥東縣陳集鄉陽光小學,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老師媽媽”。2012年9月陳萬霞榮獲中國“最美鄉村教師”榮譽稱號。陳校長創辦這所學校的初衷就是“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溫暖的家”。

  為了這些留守兒童,她真的做到了只有媽媽才能做的事情、想的事情、付的真情……因此,學校和留守兒童都獲得了成功。很多留守兒童比較集中的學校,往往都是從為他們搭建和煦溫暖的班集體、配備認真負責的班主任入手,在留守兒童教育方面做出了成績。誠然,留守兒童的教育供暖,需要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如撫養人要經常與家長聯絡,及時瞭解孩子的動態,父母一方面可以通過打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一方面要與學校和老師保持經常性的聯絡,及時瞭解子女的生活學習情況,適時進行教導。撫養人要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不僅僅做到吃飽穿暖,也要努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學習氛圍,讓他們感到家的溫暖。

  2隔代監護反映出的資訊———教育應當“普法”

  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與同齡夥伴相比較差,這是在留守兒童調查研究中得出的比較一致的結論。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缺乏有力的指導與管束所致。全國婦聯、全國心繫好兒童系列活動組委會首次釋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報告顯示,有26.9%的孩子認為父母不在身邊導致自己“學習沒人指導監督”。在我們進行的留守兒童家訪中發現,隔代監護的孩子居多,爺爺奶奶文化程度低,又對孩子溺愛,認為只要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就沒事了,對孩子的學習情況很少過問,也無力過問。偶爾問一下時,孩子也會敷衍了事,學習很不自覺。由於家長或者監管人沒有時間照顧到他們的學習。久而久之,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感,更不會主動地去學習。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者不足三分之一,46%的學生成績不理想。其中39%以上的孩子透露放學回家後,大多數的時間用來看電視或玩耍,爺爺奶奶也不管他們。據對教師的調查得知: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主動性、自覺性較差,作業完成情況極為糟糕,他們的作業很多是抄襲完成的。學習習慣和品行較差,甚至有部分孩子在父母離開後出現輟學的現象。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因此,從留守兒童隔代監護導致學業下滑的事實中,我們完全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教育應當給留守兒童提供學習方法的指導,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與魚。江蘇省銅山縣大許鎮西探小學提出“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方法優化”。在該校建立了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方法優化檔案,尤其是針對學習“好”、“差”留守兒童建立專項檔案,進行跟蹤輔導。鼓勵學習成績好的孩子與學習成績差的孩子結對,互相幫助。學校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長假的時期召開學習“留守兒童家長會”。讓學習好的留守兒童家長在群體中傳授經驗和一些好的做法,幫助學習較差的孩子家長明晰對孩子的教育方向、方法和措施。建立比較完善的農村小學學習“好”、“差”留守兒童學習管理與評價體系。這一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這也為留守兒童的教育教學探索出一條富有針對性的教育模式。教育就是要加強對學生的方法指導來達成教育目的,通過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解決隔代監護不知如何教育留守兒童的困惑。

  3內心封閉顯示出的資訊———教育需要朋輩作用

  同伴關係是留守兒童獲得社會支援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經驗可以促進留守兒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發展,為其提供行為榜樣。因此,可以通過為留守兒童之間的相互瞭解和交往創設有利條件,並實施有效的交往指導,倡導支援性的交往行為等教育措施,幫助留守兒童建立支援性的同伴關係,進而促進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健康發展。在現今大量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中,似乎留守兒童就是問題行為兒童的觀念較為普遍。的確,父母長期的缺位和隔代撫養的侷限性使留守兒童的認知、情感、道德、個性等發展的關鍵期得不到正常的呵護和教育,從而造成心理髮展上的諸多缺陷。在暑期實踐活動對校長的訪談中,學校及教師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存在著很多困難,87%的老師認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比父母在家的孩子教育難度要大得多”;同時有75%的老師認為“父母外出打工以後,孩子的品德行為比正常孩子要差得多了”。校長介紹說:“在學校所有班級中每個班都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屬於“留守兒童”;在學校不守紀律、調皮搗蛋的孩子中,大部分都是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

  其實,兒童時期是身體生長髮育最旺盛,心理變化發展最快、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是人格特徵、行為態度、心理健康等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學業的轉型期。這一時期,如何發揮教育的作用,尤其是抓住留守兒童群體中優秀的代表來進行榜樣的引導,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廣西百色市田東縣貧瘠的大石山區隴窮村的留守兒童張玉玲就是自立自強的好代表。為了掙錢,她的父母常年在廣東打工,平日裡常靠電話聯絡,家裡爺爺奶奶身體不好,挑水、砍柴、做家務這些體力活就落在張玉玲稚嫩的肩膀上。但困難從未讓她退卻,相反艱難的歷練讓她更堅強。2010年春季,田東縣旱情嚴重,張玉玲組織高年級同學成立少年抗旱送水隊,為五保戶、殘疾戶、困難戶和留守兒童家庭送水。2010年,張玉玲當選為百色市唯一一位少先隊隊員代表赴京參加中國少年先鋒隊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她還得到吳邦國委員長親切的關懷並回信鼓勵,使她在學習和生活中奮發向上,成為留守兒童的好榜樣。

  父母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兒童的生活過早獨立,他們小小年紀就有很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己平時在家裡幹家務活,甚至還要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比自己更小的弟弟妹妹。其他同學也對留守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給予了肯定,認為他們非常堅強,遇到什麼難事就自己解決,還能幫助其他同學。他們因為缺少父母關愛,自己就能體會到得不到別人幫助的滋味,能體會到交不到朋友的孤獨。有了這種經歷,他們會主動幫助別人,也從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學校教育完全可以利用留守兒童身邊的典型作為榜樣,完全可以利用留守兒童身上的寶貴品質,加以有目的的引導,讓留守兒童在優良的人際環境中敞開心扉,克服孤僻冷漠的缺點。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同伴關係來達成教育目的。

  4條件不足折射出的資訊———教育需要資源的挖掘

  在與校長的訪談中,我們發現,心理健康教育大家都很重視,學校也曾經開設了這門課程,但是沒有專業的老師。心理健康課都是體育老師代上的,上課的時間也就是體育課逢下雨的時候,有時品德課老師也會來帶帶孩子們。“那要是有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怎麼辦呢?”對於我的問題,校長回答說:“我們食堂有個燒飯的阿姨,她是學校的退休的老師,她很會開導學生,學生不聽話的都送去她那。我們也知道這樣不是辦法,可是這個山溝溝裡的學校要來心理老師很不切實際”。農村學校缺少心理健康方面的資源,留守兒童產生很多心理問題得不到針對性的指導,這已經是農村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

  的確,大多數農村學校是留守兒童聚集的場所。而與城鎮學校相比,條件相對貧乏,教育資源相對匱乏,這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帶來了困難。如何進一步加強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貧困地區的傾斜與投入,是黨和政府一直在努力的。安徽省為改善農村留守兒童課外活動條件,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配合,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基本建立起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 康成長的關愛體系,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向上、快樂成長的溫馨家園和良好環境,實施了“留守兒童之家”工程。在硬體上,規定活動用房不低於20平方米,配備電視和一定數量的圖書、期刊、報紙和文體器材,基本滿足留守兒童的學習和娛樂需求。配備電話或電腦等設施裝置,方便留守兒童與父母交流聯絡。在軟體方面,有專職或兼職的管理人員及相對穩定的關愛隊伍;有健全的管理規章制度和具體的活動安排計劃等等。同時,選擇師範院校為基層農村中小學培訓“留守兒童之家”心理關愛教師,通過開展各種主題德育活動,加強道德品格培育。通過收看電視、播放少兒影像、讀書競賽、排演節目、書法繪畫、興趣小組、網上學習等活動,使留守兒童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中情感得到薰陶。開設防病健身衛生常識講座。組織各類體育運動小組,使留守兒童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具備強健的體魄。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開展夏令營、冬令營、調查走訪、勞動體驗等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使留守兒童茁壯成長。通過開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困難面前我能行”等活動,培養孩子動手操作能力、獨立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團結合作能力。

  在當前情況下,學校教育可以發揮教師的作用,發揮留守兒童之家的作用,發揮網路資源的作用。挖掘每時每刻發生的事件的教育意義,創造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這裡,我們可以參考借鑑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個教育事例,來說明教育資源是需要敏銳的教育機智的。陶行知在擔任某小學的校長時,看到一名男生王友用泥塊砸班上的學生,當即制止了他,並要他放學後去校長室。放學後王友已經等候在校長室準備挨訓,陶行知先生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異地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在他手上,說:“這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刻就停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驚異了,眼睛睜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塞到王友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後悔地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地笑了,說:“你能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沒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懷揣著糖果離開校長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難想象。學生打人了,陶先生沒有批評,沒有斥責,沒有讓學生先寫一份檢查,更沒有喚其家長來校“共同教育”,而是讓學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對自己錯誤的認識過程。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生活處處是教育之所,時時是教育時機”,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善於抓住每時每刻發生的事件,挖掘其教育意義。教育就是要加強對現有資源的整合、創造來達成教育目的。

  5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涉及到我國現行戶籍制度以及與此相關的就業、教育、保障等體制不合理、不完善。要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還需要較長的時間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然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卻是一個迫在眉睫的課題。教育領域尤其是學校教育要充分認識其迫切性,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整合現有資源,優化教育環境,提供切實的學習方法指導,聯合各有關部門,動員全社會力量,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蔡重陽湖南師範大學2013-11-01

  2、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教育對策楊會芹; 張波; 郭雪萍; 李瑗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