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樹栽培技術論文

  柿樹為柿樹科柿屬落葉灌木或喬木,是安徽省普遍栽植的主要經濟樹種之一。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謝謝你的閱讀。

  篇一

  柿樹栽培技術

  摘要 介紹柿樹栽培技術,包括育苗、嫁接、栽植、日常管理等方面內容,以供參考。

  關鍵詞 柿樹;育苗;嫁接;栽植;管理

  中圖分類號 S66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8-0082-02

  柿樹為柿樹科柿屬落葉灌木或喬木,是安徽省普遍栽植的主要經濟樹種之一。柿果色澤鮮豔,味甜多汁,營養豐富,除鮮食外,還可制柿餅、柿幹、柿汁等。柿果及其加工品具有降血壓、止血潤肺等保健功能。另外,柿樹樹形開張,葉大光潔,炎夏濃廕庇日,秋季果實豔麗悅目,是理想的園林綠化樹種。因此,因地制宜地栽培利用柿樹,對於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經濟林業,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均有重要意義。柿樹由於適應性強,病蟲害較少,栽培管理簡單方便,在舒城縣從山區到丘崗圩畈區都廣泛栽培,尤其是廬鎮鄉江山村栽培較多,該地出產的磨盤柿因其個大、味甜、多汁而遠近聞名。在目前全縣各地都在如火如荼開展美好鄉村建設的情況下,柿樹作為鄉土樹種,既能發展庭院經濟,又能美化當地環境,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俱佳。因此,柿樹栽培應得到更多的支援和推廣。柿樹繁育多用嫁接法,砧木多采用君遷子和油柿,現介紹柿樹栽培及管護技術,以供參考。

  1 育苗

  將充分成熟的果實晒乾,搓除果肉取出種子,用水洗淨後陰乾,收藏。小雪前後,用溼沙層積催芽,次年3月至4月上旬播種。若把種子置於通風處幹藏,春季播種前要用30 ℃溫水浸泡種子1~2 d,待種子吸水膨脹後播種。或於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採種後直接播種,並在土壤封凍前澆透水1次。播種量150~180 kg/hm2。

  君遷子苗木根系發達,生長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株距10~15 cm,行距30~50 cm,育苗18.0萬~22.5萬株/hm2。幼苗出現2~3片真葉時間苗。間苗後根據苗木長勢,結合灌溉,追施腐熟人畜糞15 t/hm2。

  2 嫁接

  2.1 劈接

  劈接接穗應選擇品種好、豐產、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樹,選當年生結果母枝作接穗或選結果母枝基部未萌發的休眠芽作接芽。劈接選擇有2~3個飽滿芽的粗壯穗,在最下端芽的兩側各削一個光滑的、呈楔形外寬內窄的、長3~4 cm的削麵,要求斜度適中,削麵上端留芽1~2個,在最上端芽上0.5~1.0 cm處剪斷,砧木在適宜的嫁接部位截幹,用刀在砧木橫斷面往下劈縱深4~5 cm的切口,將接穗與砧木劈口左右對齊,插入接穗,注意將砧穗的形成層對上,再用薄膜包緊砧木與介面對齊處[1]。

  2.2 芽接

  芽接可在整個生長髮育期進行,但以新梢接近停止生長時成活率最高。用刀以接芽為中心切取1.5 cm見方芽片,在砧木距地面30 cm處,選光滑的一面,切去大小同接芽的方塊皮層,把取下的接芽貼於砧木的皮層切除處,確保芽片與砧木切口的兩邊緊密結合,並用塑料條綁縛嚴密即可。

  3 栽植

  柿樹以春栽為主,但在大別山區一般在10月至11月中旬栽植。根據土壤狀況及品種,確定栽植密度。對於土層深厚肥沃、生長勢強的品種,如磨盤柿等,栽植密度300株/hm2左右;對於土層較淺薄、生長勢較弱的品種,如方柿等,栽植密度450株/hm2左右。整地挖宕規格0.8 m×0.8 m×0.8 m,用客土施足底肥,淺栽踏實,起、運、栽都要做到快速及時,以提高成活率[2]。

  4 日常管理

  4.1 肥水管理

  柿樹幼苗應多施氮肥。結果期後,在施氮肥的同時,要增施磷、鉀肥,以促進結果。氮、磷、鉀比例約為5∶3∶5。開花前後,若遇天氣乾旱,需多澆水。

  4.2 整形修剪

  一般在落葉後及來年發芽前修剪。具體方法:選留預備枝,即冬剪時,一部分結果母枝當年結果,另一部分結果母枝留基部2~3芽短截作預備枝,春季萌發出2個壯枝,來年結果,稱異枝更新[1,3-4]。對已經結過果的母枝可縮減到分叉處,促其再抽生新的結果母枝,叫同枝更新。因結過果,多數結果枝不再結果需短截,新生成的結果母枝,過密時應疏剪。另外,柿樹強壯枝條結果率高,弱枝結果率低,且易早枯,應注意疏剪,除掉衰弱細小及下垂的枝條,多留強健枝條。發育健壯的結果枝,不但當年結果,而且其頂芽也很飽滿[1,5-6],第2年仍能開花結果,可不必短截。根據品種,進行整形修剪。如磨盤柿、燈籠柿、臨泉貢柿等有明顯的主幹和主枝層性,樹勢生長強健,可整成主幹疏層形;如方柿等生長較弱,樹冠開張,可整成自然開心形。

  4.3 主要病蟲害防治

  4.3.1 柿樹角斑病。該病害是柿樹主要病害之一,危害葉片及其果蒂。初期症狀為葉片正面出現黃綠色病斑,形狀不規則。隨著病斑擴充套件,顏色加深,呈淺褐色。後期受葉脈限制,病斑呈多角形,中間黑褐色,邊緣黑色,其上面散生許多黑色小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病斑多時,連線在一起形成大的枯斑。果蒂上病斑多近圓形,深褐色,一般自果蒂的尖端向下擴充套件,病斑上生黑色小點,角斑病可造成葉片早落,枝條發育不充分,易遭凍害枯死或引發其他病害。病菌以菌絲體在帶病果蒂上或病葉中越冬。樹上殘留帶病果蒂是主要侵染源。一般於6—7月在越冬病蒂和病葉上產生分生孢子,經風雨傳播,從氣孔侵入,經1個月左右潛伏期,於7—8月開始發病,嚴重時,9月即大量落葉落果。該病的發生與溼度關係密切。夏季多雨,空氣潮溼,病害易流行。

  防治措施:①清除落葉、枯枝帶病果蒂,減少侵染源;②於6月中旬每隔2周噴1次波爾多液,或50%甲基託布津500倍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③加強管理,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

  4.3.2 柿樹炭疽病。該病害主要危害果實和新梢,果實染病最初產生針頭大小深褐色或黑色小斑點,並逐漸擴大呈現圓形病斑,凹陷,中部密生呈輪紋狀排列小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溼度大時,從黑色內生出粉紅色粘狀分生孢子團。新梢染病,初為黑色小圓斑,擴大後呈橢圓形,並凹陷,表面有縱裂紋,上生黑色小粒點,病斑下木質部腐朽,病梢易折斷。病菌主要在新梢病斑內越冬,也能在病果內越冬。翌年春末夏初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分生孢子借雨水傳播。病菌從傷口侵入的潛育3~6 d,從表皮浸入的潛育6~10 d。枝梢一般在6月上旬開始發病,果實發病多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開始,發病輕重取決於降雨多少,雨水多時,發病重,柿樹管理粗放,樹勢弱時也易發病。   防治措施:①剔除病苗,用1∶4∶80波爾多液或20%石灰乳浸苗後栽植;②結合修剪,清除病枝病果、落果,保持園內清潔;發芽前噴5°Bé石硫合劑;6—7月噴1∶5∶400波爾多液1次;也可噴5%代森鋅500倍液防治。柿樹其他病害如圓斑病、葉枯病等可參照角斑病進行防治。

  4.3.3 柿絨蚧。其屬同翅目絨蚧科。雌成蟲被有白色棉絮狀臘殼,背面有稀疏的蠟質刺毛,周緣有白臘絲,呈草鞋狀。蟲體橢圓形,暗紫色,體節明顯,長1.5 mm,觸角3~4節。雄成蟲有翅1對,體長1.1 mm左右,紫紅色,翅暗白色,觸角9節,腹末有1對與體等長的白色臘絲。卵圓形紫紅色,長0.4 mm左右,表面附臘粉、臘絲,若蟲橢圓形,紫紅色,體側有長短不一的刺狀物,腹末有長臘絲1對。大別山區一般一年4代,以2、3代於7—8月危害最重[7]。

  防治方法:①實行嚴格檢疫,已有蟲的苗木必需經過消毒處理後方可栽植;②發芽前噴1 °Bé石硫合劑,或用蚧蟎靈或柴油乳劑30倍液噴霧,消滅越冬若蟲;③4月上旬至5月初柿樹展葉後至開花前噴射80%敵敵畏乳油1 2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 000~1 500倍液,或50%殺螟鬆乳油1 000倍液等;④生物防治。保護利用黑緣紅瓢蟲、紅點脣瓢蟲等柿絨天敵。

  4.3.4 柿舉肢蛾。屬鱗翅目舉肢蛾科,幼蟲蛀果危害,雌成蟲體長7 mm左右,雄蛾略小,頭部土黃色,有金屬光澤,複眼紅褐色,觸角絲狀。胸部,腹部及翅均為紫褐色。卵橢圓形,乳白色,長約0.5 mm,幼蟲初為頭部紅色,胸部淡褐色。老熟幼蟲體長約9 mm,頭褐色,體背面暗褐色。1年發生2代,第1代幼蟲5月中旬蛀果危害,7月初開始成蟲羽化,羽化盛期7月中旬。第2代7—8月危害,8月中旬開始越冬。

  防治方法:①冬季或早春刮除老樹皮集中燒燬,消滅越冬幼蟲;②在8月初於樹杈處綁草繩等誘殺越冬幼蟲;③6—8月間摘除蟲果,並殺滅被害果內幼蟲;④於卵期和初孵幼蟲期噴灑50%殺螟鬆乳油1 000倍液,或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 500倍液等毒殺成蟲或初孵幼蟲,每隔10 d噴1次,連續2~3次。

  4.3.5 柿星尺蛾。其屬鱗翅目尺蛾科,幼蟲食葉危害,影響柿樹生長。成蟲體長約22 mm,雄蛾較小,頭部黃色,複眼,黑褐色,觸角短櫛齒狀,黑褐色。卵橢圓形長0.8~1.0 mm,初翠綠色,孵化前變黑褐色。老熟幼蟲體長55 mm,頭黃褐色。1年發生2代,以蛹在地下越冬,6月中旬幼蟲孵化,第1代成蟲7月下旬羽化,第2代幼蟲8月上旬孵化。幼蟲期28 d。

  防治方法:①晚秋或早春鬆土刨蛹;②幼蟲期敲震樹幹捕殺幼蟲;③幼齡幼蟲期噴灑90%敵百蟲晶體,或50%殺螟鬆乳劑1 000倍液,或二溴磷500倍液防治。

  5 參考文獻

  [1] 欒景仁,梁麗娟.柿樹豐產栽培圖說[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

  [2] 吳韞,廖建江.柿樹栽培管理關鍵技術[J].林業科技情報,2011***3***:6-8.

  [3] 王英.柿樹栽培與管理技術[J].陝西農業科學,2012***1***:264-266.

  [4] 倪雲鵬,王仁梓,謝碧霞,等.柿樹豐產栽培技術[J].河北林業科技,1994***2***:27-31.

  [5] 宋文卓.柿樹的栽培管理[J].河北農業科技,1981***2***:28-29.

  [6] 聞寧麗,顧暄,張曉明.柿樹豐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19***:130,132.

  [7] 韓景紅,張建.柿樹栽培管理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1***1***:165-166.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