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棉花栽培技術論文

  加強棉花栽培技術的研究對於提升棉花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篇一

  棉花高效栽培技術

  摘要 介紹了棉花高效栽培技術,包括深翻改土與輪作倒茬、機械化播種、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內容,以供種植者參考。

  關鍵詞 棉花;高效;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2.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7-0055-02

  基於幾十年的工作經驗,筆者探索總結出棉花高效栽培技術。該技術增強了示範戶的科技意識,減少了技術部門對農戶的組織、協調環節;從播種、防蟲、整枝、施肥、中耕等方面提高了農業機械化程度,減輕了繁瑣的人力勞動;提高了棉花栽培技術的科技含量,減少了棉農施肥、防蟲的盲目性。現將該技術總結如下。

  1 深翻改土,輪作倒茬

  棉花是主根作物,一般要求耕層至少在30 cm左右。但現實中一些棉農圖省工、省事、節省投資,多年對棉田不深翻,旋耕後直接播種,造成犁底層上移,耕層只有15 cm左右,棉花主根難以下扎,棉花根系吸收養分的體積變小。因此,在棉花高產建立活動中應大力提倡“三冬”工作,認真做好冬季深翻、施肥、灌水。在上一年12月進行棉杆還田,吸納冬季雨雪或冬灌,翌年3月上旬進行春灌溉,等待口墒合適才進行播種。只有這樣才能增加耕層厚度,改變棉田水、肥、氣、熱的供應條件。同時做好輪作倒茬,降低病毒、病菌、蟲卵、雜草的繁殖機會,為棉花高產穩產提供基礎保障[1]。

  2 機械化播種

  根據當地氣候特點,結合近年試驗示範結果,選用中棉41提高系、中植棉8號、鑫秋一號為骨幹品種,中棉所60為示範推廣種,並堅持選用包衣種。在棉花播種前15 d左右進行播前造墒,遵循“墒到不等時,時到不等墒”的原則。因地制宜,靈活掌握。一般播期在5 cm地溫5 d穩定通過14 ℃,在4月5—15日,最遲不超過4月20日播種,確保4月苗。鹽鹼地、下溼地可適當推遲5 d左右播種。提倡機械化足墒播種,其優點是:開溝、播種、覆膜一次性完成,且覆土均勻一致,有利於培育壯苗;同時深開溝,淺覆土,使棉苗出土後離地膜還有一段空間,遇到低溫凍害和高溫天氣時,可減輕或防止其對棉苗的傷害,提高播種質量[2]。

  3 合理密植

  渭南市各縣棉花種植模式以寬窄行為主,為播種、除草、施肥、防蟲等機械化操作奠定了基礎。根據棉花的品種特徵特性和渭南市各縣地力水肥條件,確定中等肥力的田塊緊湊型品種留苗7.5萬株/hm2,水肥條件好的田塊留苗6.0萬株/hm2,旱地瘠薄地留苗9.0萬株/hm2。大株型品種中等肥力的田塊留苗6.0萬株/hm2,水肥條件好的田塊留苗4.5萬株/hm2,旱地瘠薄地留苗7.5萬株/hm2左右。提倡寬窄行種植,寬行100~110 cm,窄行40~45 cm,合理調節行、株距,增強棉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由於2011年棉花中後期連續降雨,棉田廕庇,黴爛鈴單株達到了10個左右。2012年把寬行由2011年的90 cm擴大到100~110 cm,增加了棉田通透性,減少了黴爛,增加了單株成鈴率。近年試驗結果表明:在稀植條件下,葉枝對產量的貢獻可達1/3~1/2。放寬行距降低密度。行距放寬到90~100 cm,密度降到4.5萬株/hm2左右甚至更低,相應地減少了播量、育苗量、移栽量、用藥量,可以節約物化投入和勞力1/4~1/3。由於放寬了行距,相對推遲了棉花的封行期,使每行棉株都處於邊行相對優越的環境中,棉株個體發育健壯,為多結桃、結優質大桃、少爛桃奠定了基礎。

  4 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即配方施肥,是依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特性與肥料效應,在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的適宜用量和比例,並採用相應的科學施肥技術。按照棉花整個生育期吸收氮、磷、鉀的比例1.0∶0.3∶1.0,平衡施肥的指導思想是:增施有機肥,穩氮磷增鉀補微肥***硼、鋅***。平衡施肥的原則是做到“4個結合”:一是有機肥與化肥結合;二是氮磷鉀肥結合;三是基肥與追肥結合;四是土壤根際施肥與葉面噴肥結合[3]。

  基肥施農家肥37.5~75.0 t/hm2***或餅肥3 750~1 500 kg/hm2,或幹雞糞1 500 kg/hm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銨300~375 kg/hm2、氯化鉀或硫酸鉀150~225 kg/hm2。追肥種類一般以速效氮肥為主,方法以開溝施入為好,施尿素300~450 kg/hm2。追肥時間以見花為準,一般正常年份花鈴肥應分3次施入,見花和見花後10 d分別施第1次及第2次,均施尿素150 kg/hm2;第3次在7月底至8月初,追施尿素75~105 kg/hm2。過晚或追肥量過大,都容易使棉花貪青晚熟。但對已經出現早衰趨勢的棉田可適當增加施肥量,以追施尿素105~150 kg/hm2為宜。遇到乾旱年份,7月上中旬乾旱少雨,可適當加大施肥量,以實現以肥濟水,將第2次追肥量增大到施尿素225 kg/hm2,並強調肥水結合,以水調肥,充分發揮肥效。當遇到多雨年份時,則應適當減少施肥數量,並適當增加施肥次數,實現以肥控水。具體方法是:見花後每隔7~10 d追肥1次,每次追施尿素75~105 kg/hm2,共追肥4~5次。棉花中後期生長所需的氮、磷、鉀肥料和微肥都要靠葉面噴肥來補充。一般從7月下旬開始至9月上旬結束,正常的棉田以磷、鉀肥為主,可與硼、鋅***如0.3%磷酸二氫鉀、0.1%硼砂、0.1%硫酸鋅水溶液***等微肥結合,每隔7~10 d噴1次,連噴4~5次,噴上述濃度的肥料水溶液750~1 125 kg/hm2。對有早衰趨勢的棉田要加1%~3%的尿素,可單噴,也可結合防治病蟲噴藥***注意不能與鹼性農藥混噴***噴肥同時進行。

  5 田間管理

  合理化控,棉株主莖葉齡8葉時進行第1次化調。目的是控上促下,實現棉花穩長早發,節間緊湊,協調水肥,增強抗旱能力,定向整形,壯蕾早花,搭好豐產架子。用縮節胺4.5~15.0 g/hm2,平年10.5~12.0 g/hm2,對水225 kg進行只噴頂尖的定向噴霧。主莖葉齡12片時進行第2次化調。目的是初花期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協調發展,達到伏桃墜底、塑造株型、優化冠層結構、調節果枝和果節長度的目的。用縮節胺22.5~45.0 g/hm2,對水300~450 kg對主莖頂尖和果枝頂尖噴霧。主莖葉齡16片時進行第3次化調。目的基本同12片葉齡,另外有推遲封行時間和減少贅芽的作用,用縮節胺30~60 g/hm2,對水450~600 kg進行噴霧。主莖葉齡20片時進行第4次化調。目的是促成伏桃滿腰,秋桃蓋頂,增鈴重大,減少蕾鈴脫落,抑制贅芽生長,簡化整枝,抑制上部果枝和贅芽生長,增結秋桃,防貪青晚熟。用縮節胺45~60 g/hm2,對水600 kg進行噴霧[4]。特別注意按標準劑量用藥,不能與噴農藥和葉面肥混噴,堅持前輕後重、寧輕勿重、少量多次、噴高不噴低、噴壯不噴瘦的原則。最好在施肥後、灌水前進行,同時要因地、品種和棉株長勢長相和天氣情況靈活掌握使用。調整棉株下部的營養枝,並加強管理,積極促進葉枝茁壯成長,讓其萌生出可以利用的果枝,並在果枝上現蕾、開花、結果。

  6 病蟲害綜合防治

  棉花病蟲害防治原則是:安全、高效、低毒、環保。在專案區實施了農業措施和物理措施防治病蟲害,加大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等高效低毒新型農藥的示範推廣力度。注意選擇抗病性好的品種,在實行合理輪作倒茬和深翻改土的基礎上,大力推行種衣劑包衣技術和殺菌劑、殺蟲劑拌種等隱蔽用藥技術,達到滅害保益的目的。化學防治:一是選擇高效低毒的農藥;二是根據防治指標進行防治,避免盲目用藥;三是採用區域性用藥和挑治技術,想方設法保護天敵。防治枯黃萎病用苦蔘鹼、棉枯淨、腐殖酸鉀等。防治棉鈴蟲可用辛硫磷、甲維鹽等生物農藥,防治盲蝽象可用馬拉硫磷,紅蜘蛛、蚜蟲進行點片挑治。

  7 參考文獻

  [1] 袁文先,張東勤,郭志華,等.鄲城縣棉花高產優質關鍵技術措施[J].河南農業科學,2006***3***:55-56.

  [2] 侯平軍,李海潮,馮青軍,等.花不同栽培模式優質高產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4***:111-113.

  [3] 翁永江,孔祥華.棉花高密度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5***:73.

  [4] 楊新民,餘行簡.棉花全程化控技術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1992***8***:11-13,22.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