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養殖技術論文

  泥鰍是一種低脂肪而高蛋白的水產品,被稱為“水中人蔘”。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泥鰍養殖技術

  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了泥鰍的養殖技術,簡述了其相關生物學特性,並對其養殖條件、苗種來源、鰍苗放養、日常管理以及其相關病害與防治等進行了探討,以期為廣大泥鰍養殖戶和技術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泥鰍;養殖技術;日常管理;病害與防治

  中圖分類號:S96***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泥鰍是一種低脂肪而高蛋白的水產品,被稱為“水中人蔘”。其屬於鯉形目的鰍科,為一種底層溫水性魚類。最適生活水溫在25~28℃,當水溫高於30℃或低於5℃時,分別進入淤泥中度夏或者小冬眠。泥鰍抗逆性強,呼吸方式有3種,可以通過鰓、面板和腸進行呼吸。晝伏夜出,如果水中氧氣不足就會浮上水面吞空氣進行腸呼吸。泥鰍食性廣,可以採食小型甲殼動物、昆蟲幼蟲、矽藻等小型藻類、腐殖質和植物碎片等。在泥鰍幼苗階段***<5cm***,其以動物性餌料為主;隨後轉變為雜食性,人工養殖條件下采食配合飼料。其個體小,成體平均重量為10g。一般情況下,當年其可長到商品規格,即10cm長和10g重。泥鰍的性成熟發生在一冬齡,自然繁殖發生在春季水溫18~20℃。其產卵期從4月底可持續到8月份,在5月中旬到6月下旬達到產卵最盛期。雌鰍產卵量與其個體大小有關,10~15cm的雌鰍產卵量在7000~10000粒,20cm的雌鰍能產卵25000粒。受精卵在水草或者石頭上孵化。泥鰍營養豐富,可食部分比重高,在國內外都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其還是一種營養性中藥補品,能夠壯陽利水、補中益氣。

  1 養殖條件

  國內以池塘養殖為主,這就要求池塘水源充足,在保持適量淤泥的基礎上維持良好的水質。池塘以東西走向的長方形為宜,優點有:日照時間長,利於水中藻類等植物生長,提供自然餌料;在東南風的作用下,加速水面溶氧;池塘施工效率高,養殖操作方便快捷。其寬應為長的3/5,並且池底應有一定坡度以方便清池。商品鰍池塘的面積在1000~4000m2為宜,而苗種的培育池則應該在500~2000m2之間。池塘深度為1~1.2m,水深應保持在0.3~0.5m,若使用配合顆粒浮性餌料則應使用淺塘,若使用硬顆粒商品飼料則可以加大水深。總體而言,水深過大不利於泥鰍生長,因為底層容易發生缺氧且浮游生物數量減少。為了防治泥鰍逃逸,應該在池塘周圍設定密眼網等防逃設施,網下端應埋入池底硬土下30cm左右,水面之上高出40cm。

  2 苗種來源與鰍苗放養

  2.1 苗種來源

  如果想要實現規模化養殖就必須考慮苗種的穩定供應問題,這就需要配套的泥鰍魚苗繁育基地或者泥鰍魚種培育基地。養殖場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建設自己的苗種養殖設施,或者從專業的人工繁殖機構獲取苗種,從而保持鰍苗的穩定供應。目前,很多養殖場依靠收購自然採捕苗種,苗種來源複雜且質量得不到保障,成本居高不下。

  2.2 鰍苗放養

  鰍苗運輸採用塑料袋充氧的方法為宜,到達目的地後將裝有鰍苗的塑料袋放到培育池中使得2者水溫緩慢接近,避免溫差帶來的鰍苗死亡,最後開袋灌入池水讓鰍苗游出塑料袋。鰍苗應該暫養網箱中放養一段時間,以每個鴨蛋蛋黃飼餵10萬尾鰍苗為宜。在鰍苗池進行清塘後,加入適宜深度的水並施加肥料,當水中輪蟲密度達到5~10只/mL的時候投入鰍苗。為了避免鰍苗生長不均勻的情況,鰍苗批次和規格應該相同,一般投放密度為每667m2為60萬~80萬尾。避免中午進行放苗操作,應該在早上8:00~9:00或者下午16:00~17:00的上風處進行。需要注意的是,鰍苗進入養殖池塘時需要進行消毒處理,消毒劑為食鹽水***濃度為2×10-6~3×10-6***或漂白粉溶液***濃度為8×10-6~10×10-6***,在10~15℃的水溫下浸洗20~30min。

  3 泥鰍養殖日常管理

  泥鰍對肥水需求大,在施加充足基肥的基礎上應該根據水中藻類的數量及時施加有機肥,每100m2可以施加50kg的雞糞或者鴨糞。池塘水分保持黃綠色,透明度約為15~25cm。可以適量放養中上層魚類,如鰱魚和鱅魚,避免引入底棲魚類。飼料的投喂量應該根據泥鰍體重和水溫調節,需要注意的是當水溫>30℃或者<10℃時泥鰍攝食量減少。在投喂飼料時應堅持“定時、定量、定質與定位”的原則:投喂時間固定,8:00~9:00、14:00~15:00和19:00各投喂1次;飼料投喂量一定,投喂量應該根據水溫與飼料殘留情況科學計算,原則上夜間投喂量應占到總投喂量的50%~60%,保證飼料在1h內被吃淨,且陰雨天應減少投餌量;定質則是指飼料的品質應該得到保證,營養均衡且沒有黴變;定位則是指飼料應該均勻撒播在食臺上。在日常管理中,重視水溫調節與水體交換工作。在夏季為了避免水溫過高,應當採取降溫措施:增加水池中水的深度;在水池上加蓋遮蔭棚;向池中交換水溫較低的水;投放適量的漂浮水生植物。觀察水面情況,若有浮頭現象,應及時加註新水且啟動增氧機,減少肥料用量。為了保證泥鰍安全過冬,在增加水深的基礎上施加牛糞等提升水中浮游生物的密度。

  4 泥鰍相關病害與防治

  在泥鰍病害的防治過程中,切記以下3點:用藥量要精準;用藥後密切觀察,發現用藥後異常立即採取急救措施,如換放新水;堅決杜絕違禁藥物。氣泡病容易發生在幼苗階段,發病幼苗肚皮鼓漲,於水面漂浮,除了清池徹底和加強日常管理,在其發病時使用食鹽溶液潑灑並提高水體pH。白尾病發生時,可以使用漂白粉溶液潑灑,使其濃度達到3×10-6,並使用五倍子浸泡液潑灑促進病灶癒合。其他常見的泥鰍病害還有赤皮病、水黴病、爛鰭病、列印病、車輪蟲病和三代蟲病等。

  參考文獻

  [1] 李榮春,侯玉蘭,王鬆剛.當前泥鰍養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學養魚,2013***4***:89-89.

  [2] 趙全東,劉鐵鋼,郭軍.北方泥鰍健康養殖技術[J].黑龍江水產,2012***6***:17-20.

  [3] 王亞軍.泥鰍池塘養殖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8***:134.

  作者簡介:馮愛明***1968-***,男,漢族,淮安市清浦區人,任職於淮安市清浦區農技推廣中心。研究方向:水產養殖技術。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