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的栽培技術論文

  平菇屬於中低溫型的菌類,多適合於秋冬和春季栽培,夏季為平菇生產的淡季。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謝謝你的閱讀。

  篇一

  平菇高效栽培的技術要點

  摘 要:平菇類食用菌生長速度快,抗逆性強,所用原料廉價易得,管理較為簡便,既可在溫室、大棚內栽培,也可室外畦栽,與林木、農作物等間作、套種立體栽培,大大提高了空間的利用率,並且成本低,產量高,見效快,是很有發展前途的食用菌。本文介紹幾種平菇高效栽培的管理方法。

  關鍵詞:平菇;高效栽培;管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S567.3+9 文獻標識碼:A

  1 生長髮育條件

  1.1 營養

  平菇的營養物質分為4大類:即碳、氮、無機鹽***礦物質***和生理活性物質。

  碳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木質素,某些有機酸和某些有機醇類,通過鋸木屑獲得,要求闊葉硬木屑,無黴變。

  氮源:主要通過麥麩、米糠獲得。

  無機鹽類:硫、磷、鉀、鈣、鎂、鐵等微量元素。

  1.2 溫度

  菌絲在3~35℃範圍內均能生長,以23~27℃最為適宜,子實體在5~22℃均可形成,其生長最適溫度為15~18℃。

  1.3 水分***溼度***

  培養料含水量60%左右,子實體階段空氣相對溼度85%~95%。

  1.4 空氣

  平菇是一種好氧性真菌,二氧化碳濃度不應太高。

  1.5 光照

  菌絲體階段幾乎不需光線,子實體形成和發育階段,應給予一定散射光。

  1.6 酸鹼度

  喜偏酸環境,pH為5.5~6.5最為適宜。

  2 栽培技術

  2.1 栽培形式

  菌袋、菌袋立體牆式、菌袋陽畦出菇、地栽。

  2.2 培養料配方

  木屑78kg、麥麩20kg、糖1kg、石膏1kg;玉米蕊50kg、稻糠5kg、玉米麵2.5kg、豆餅粉1kg、白灰1kg、石膏1kg、磷肥1kg、尿素0.2kg;稻草粉50kg、麥麩或米糠7.5kg、白灰1kg、石膏1kg、磷肥1kg、尿素0.2kg。

  2.3 栽培方式

  按照對培養料的處理可分為生料栽培、熟料栽培、發酵料栽培。

  2.3.1 生料栽培

  指培養料未經高溫滅菌或發酵處理,並在開放的自然環境條件下進行接種的栽培方式。

  2.3.2 熟料栽培

  指培養料配製後經蒸汽高溫滅菌,並在控制的無菌條件下進行接種的栽培方法。其優點為:菌種用量省,雜菌汙染少,蟲害較輕,成品率高;菌絲體生長快、繁殖量大、產菇量高、菇質好;適合工廠化大規模栽培,有利於平菇的週年生產。

  2.3.3 發酵料栽培

  指培養料配製過程中,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堆積發酵處理,然後在開放條件下進行接種栽培的方法。發酵時把料充分拌均後堆積起來,堆寬1.5m、高1.2m,長度不限,頂部每隔0.5m左右,用直徑5cm木棒打一孔,直至料堆底部。48~72h後料溫可達60℃左右,維持12h後翻堆,翻堆時,堆外面的料翻到下面和堆內,中間料翻到外面,然後重新堆好,讓其發酵。48h後,再次翻堆,使其再發酵,最後料堆邊緣會均勻地出現很多雪花狀放線菌,同時放出清香味,表明發酵良好。

  2.4 拌料、滅菌、接種

  原料可直接裝袋,也可經發酵持裝袋,還可採用常壓滅菌進行熟料栽培。接種時,生料和發酵料採用層播法;熟料採用穴接法;地栽可採用層播,條播和混播。

  2.5 發菌管理

  2.5.1 塑料袋栽培

  發菌場地可以在塑料大棚或室內進行。把菌袋逐層堆放起來,開始時5~6層,不可堆得太高,免得燒菌,特別是生料栽培,培養料升溫更快,若袋內超過30℃時要散堆降溫。發菌期間溫度控制在23~25℃,空氣相對溼度在60%~70%為宜,不需光照,經1個月左右菌絲就可長滿菌袋。

  2.5.2 陽畦栽培

  是利用自然溫度發菌出菇的,播種後,要經常觀察畦床的溫度和溼度及菌絲生長情況。使料溫保持在20~25℃,空氣相對溼度70%左右,如果塑料薄膜上凝聚水珠過多,隨時掀動薄膜抖掉水珠,溫度超過30℃,要進行通風,但通風時間不宜過長,風不宜過大,以免失水。當菌絲長到大部分穿透培養料時,要加大通風量,促進菌絲迅速長到底,並且粗壯有力。當菌絲達到生理成熟時,在床面上會吐出桔黃色水珠。

  2.6 出菇管理

  2.6.1 陽畦覆土出菇

  將長滿菌絲的菌袋,脫去塑料薄膜,再將菌棒擺放在溫室內或室外畦床裡,覆土後讓其出菇。具體操作:挖寬0.8~1m、深15~20cm、長5~6m的畦床,室外兩側要設排水溝,畦床做好後,向床內撒白灰粉***四周全撒***,將菌棒立放或平放於畦內,菌棒間隔1cm左右。空隙用菜園土填滿,再覆2~3cm的土層,稍後向畦內注清水,以中間存水不滲為止,以後如果土面乾燥要繼續噴水,以保持溼潤而又不積水為度。室外陽畦見有原基出現時要起拱搭棚,把塑料薄膜放在拱棚上,再覆蓋草簾遮蔭。日平均溫度要求在15℃左右,並且溫差較大,約10℃,環境溼度在80%~90%之間,加強通風與散射光照,當菇蕾有明顯菌蓋分化後可直接向其噴水,每天2~3次,5~7d形成的原基就可長成大的子實體。此種方法增產顯著。

  2.6.2 泥疊立體牆式出菇

  把發好菌的菌袋,脫去薄膜用泥土把菌棒壘成牆讓其出菇。具體操作:把菌棒平擺一層後,上面放一層粘泥,再擺一層菌棒,再放一層粘泥,像砌牆壁一樣,逐層壘砌,可疊6~8層。可單排2頭出菇,也可2排菌棒壘成一道菌牆,出菇的一頭向外,不抹泥,向裡一端,2排相對,最上面用泥做注水槽,便於注水,其管理方法參照上面進行。在菌袋後期管理過程中,可結合補水補充一定劑量的尿素、糖、磷酸二氫鉀、硫酸鎂及其他菇類增產劑。用該方法栽培,出菇個大,肉厚,產量高。一般在溫室,大棚常採用這種方法,深受歡迎。

  作者簡介:姜國基***1978-***,男,遼寧省普蘭店市人,高階農藝師,就職於普蘭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方向:食用菌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