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型學術論文

  實驗,指的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高中物理實驗型作業探微

  摘要: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實驗型作業,要求學生課外用日常器具做物理實驗,發揮學生學習的創造性,以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實驗型作業

  中圖分類號:G633.7

  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做演示實驗、指導學生做分組實驗外,還可以通過設計實驗型作業,要求學生課外用日常器具做物理實驗,發揮學生學習的創造性,以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一、設計實驗型作業的原則

  實驗型作業是為學生提供動手動腦機會的一種綜合性學習活動。高中物理教師如何通過設計實驗型作業,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探究過程中培養探究意識與領悟探究的方法呢?

  1.選題要科學、可行

  教師設計實驗型作業,首先,選題要科學,必須保證所設計的實驗不出科學性錯誤。其次,學生是否能順利完成實驗是設計作業的關注點,也就是說實驗必須是可行的。因此,設計時必須兼顧取材容易、製作簡便、效果明顯、安全可靠。例如,“形變與彈力”本是分組實驗,但每位學生家裡都有實驗器材:橡皮筋,直尺,五個型號相同的電池吠替鉤碼和塑料薄膜袋嚷電池肋。學生在家裡做該實驗,其效果也很明顯。我把它作為實驗型作業來佈置,引導學生參照課本的相關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探究。“探究電飯煲的工作原理”本是一個小實驗,大多數學生家裡都有電飯煲,但由於使用220V的交流電,存在一定的危險性,還是不要設計為實驗型作業。

  2.內容要趣味性濃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趣味性是設計實驗型作業的基礎。教師設計作業時,一定要使作業趣味性濃,內容要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要有驅動力,學生才會積極參與。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物理學習和生活實踐中,選取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設計,並從物理學的角度較明確地表述這些內容。例如,“人的反應時間是多少”是學生喜歡談論的話題。講“自由落體運動”之後,引導學生根據課本提供的內容,每兩位學生一組做“測人的反應時間”的實驗作業。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完成這一實驗,既弄清了研究物件、研究過程以及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又提高了學習物理的興趣。

  3.問題要針對性強

  新課程要求物理教學要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因此,設計實驗型作業要創設一個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科學探究環境。我們知道,中學生處於衝動時期,比較難有持久的興趣。教師設計作業時,既要有層次地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作業,又要堅持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化繁為簡的原則,製造懸念,營造強烈的問題情境,以“問題串”的形式,將探究過程分解成若干小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逐個解決,使他們多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幫助他們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比如,在講授“汽車、自行車前進靠什麼力”這一內容時,我設計一個作業:C1***電動玩具小車在路面時,什麼力使其由靜止變運動?在水平方向上小車對地面有力的作用嗎?C2J如果用細線吊起運動的小車,現象是怎樣,說明什麼道理?C3***如果將轉動輪子的玩具小車與帶輪子的輕木板相接觸,現象又是怎樣,又說明什麼道理?學生在觀察與思考中完成探究,汽車的驅動力、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疑惑就會徹底解決。

  二、設計實驗型作業的策略

  實驗型作業要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靈活的設計方式顯得尤其重要。

  1.就地取材―從生活現象或用具中設計

  就地取材是設計實驗型作業的基本方式。“罈罈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教師通過作業來引導學生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材料進行實驗,在此過程中能大大提高他們的動手設計和實驗操作能力。例如,我在教完“安培力的應用”後,要求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廢舊電動機制作簡易的電動船,讓學生在製作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感受電動機的工作原理。當看見學生那略顯稚拙而又富有靈氣的作品時,我不得不感嘆學生頭腦中蘊藏著巨大潛能。學生動手做作業時會有更多的生活體驗,逐步認識到“物理就在生活中”,陌生感就會消失,親切感隨之而來,物理也就學得有滋有味。

  2.未雨綢繆―將教學難點設計為用於預習的實驗作業

  感知活動是概念形成的基礎。因此,對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與其讓教師在課堂上反覆講和學生不斷進行練習,不如未雨綢繆,設計探究類實驗預習作業,引導學生在恰當的臺階上通過實驗去思考問題、感悟知識,從而突破教學難點。例如,在教“向心力”一節前,我設計一個預習作業:讓細線拴住小石塊在一水平面上作圓周運動,引導學生運用“有多少個施力物體,受力物體就會受多少個作用力”的知識,分析小石塊受力情況,並利用“力的合成”知識來探究做圓周運動物體所需向心力的來源。完成了這節的教學並進行課後的測試,215人中有192人掌握了“向心力是效果力、是合力”的知識點。而採用新方法教學前,大約只有2/3的同學能理解該知識點。

  3.舉一反三―將知識的複習設計為創新思路的實驗作業

  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經歷創造性的教學活動才能實現。教師佈置實驗型作業,要求學生根據已學習過的實驗原理和方法,完成具有創新思路的小實驗。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並完成實驗,既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方法訓練的催化劑,又是培養他們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比如,完成“功率”教學之後,我佈置了“測量人在某種運動中的功率”的實驗型作業,要求學生利用“功率等於功除以時間”的實驗原理來設計實驗。要完成問題是:***D可行性實驗方案有哪些?這些可行性實驗方案中的共同特點是什麼?⑦方案選定後,如何求功和功率?需要選擇哪些實驗器材?③測量哪些物理量?測量是否存在誤差問題?如何才能較準確地測量?學生要解決以上的問題,首先要“遷移”所學的知識,發散自己的思維,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使分離的知識之間產生聯絡並形成知識體系,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從而在“多向選擇性”中培養創造性思維,發展創造能力。

  成功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設計實驗型作業也是如此。教師要將設計作業納入平時的備課之中,作為整體考慮,制訂設計作業計劃,對作業的量要作合理調控,堅持“適度”的原則:小型的實驗型作業,如解惑類實驗、小製作、小型的探究實驗等,每週佈置一題;較大型或大型的分組探究作業每學期開展兩次。

  總之,搭建實驗型作業這一平臺的目的,是讓學生增加探究的興趣,最大程度上獲取知識與應用知識,實現手腦並用、學以致用、活學活用。需要指出的是,利用日常器具做實驗型作業絕非權宜之計,而是物理教師豐富實驗教學資源和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客觀需要。學生在完成實驗型作業的過程中所積累的實踐經驗,是習題作業遠遠無法比擬的,更重要的是,它有利於真正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閻金鐸,等.物理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210-211.

  [2]廖伯琴,張大昌等.物理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30-13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