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理論的論文範文

  下面是關於藝術理論的一些論文範文,不知道怎麼下手的朋友們可以看看哦。歡迎閱讀借鑑,希望你喜歡。

  論歌唱藝術活動中“說”機能的訓練

  歌唱是研究語言在音樂旋律上延長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直接將語言和音樂相結合來表達思想感情、塑造藝術形象的一種活動。人類利用“自身”為樂器來進行音樂美的創造,是和人的思想、肌肉與發音器官的運動相聯絡的,是人的生理機能與心理思維的有機結合,即將有聲的口頭語言音樂化。歌唱與語言具有不可分性,語言是歌唱藝術的造型基礎和創造藝術形象的核心。

  語言最自然的表達方式是靠說來完成,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的最直接、最基本、最自然的動作,通過脣、齒、舌等和發聲、共鳴器官共同協作完成。而產生的聲音,多為表意,不帶有音樂旋律性。唱是在說的基礎上加以擴大發展,並帶有強烈的情緒和感情色彩,具有旋律感。說與唱是同一發音器官發出的程度不同的聲音,說是唱的基礎,唱是說的音樂化。正如義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魯索認為的“講話和歌唱是同一的功能,是由同一個生理機能發出的,因此,它們是同一現象。同時,講話的聲音是歌唱和歌聲的實質性的因素,其本質只是帶音樂節奏的說話,因此,沒有正確的講話發音就沒有正確的歌唱存在”[1]。卡魯索的這個觀點與我們中國傳統聲樂藝術中的“字正腔圓”的美學觀點有相似之處。

  歌唱時要想達到“字正腔圓”的目的,就得按照“依字行腔、腔隨字走、字領腔行”的方法進行。歌唱具有時間性,它是人聲的音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刺激聽眾的聽覺,從而給他們帶來心理感受和情感反應的一種活動。富有感情色彩的歌唱需要通過一個個的字或者音節來體現,所以在歌唱時要讓聽眾首先能聽清楚每一個字、詞。歌曲的演唱要展現出內容深刻、豐富而又感人的音樂形象,給聽者以美的享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演唱時首先必須做到咬字、吐詞清楚、正確,使人聞其音就能解其意,從而引發聽者思想與感情上的共鳴。俗話說“咬字千斤重,聽者自動容”,一個歌唱者只有口齒清晰,才能唱出動人的歌聲,否則就會出現如餘篤剛先生在其《聲樂藝術美學》著作中提到的“字不正,腔難圓;字不正,意難明;字不正,音難聽”[2]的情況。

  說和唱既有同一性,但也有差異性。一般情況下,說是有感而發的自然聲音,而非藝術的發聲,可以無需顧及發聲的美感效果;唱則是建立在“自然”的狀態下,發出的具有藝術效果的語音,要給人以美的感受和薰陶。因此把“說”機能運用到歌唱訓練中,其實是要追求藝術化的說。這就好比歌劇、戲曲中的唸白,曲藝中的說白,話劇中的臺詞等,皆要求演員的字音純正清晰,噴吐有力,氣息自然飽滿,聲音富有穿透力,共鳴、音色要有美感,能適應各種性格及藝術造型的要求。這種藝術化的說與音樂化的唱,其,表現的形態和程度卻有著較大的不同。比如,話劇演員的臺詞,可以根據語義、角色的性格語氣直接說給觀眾,而歌唱者的歌詞卻要在說的基礎上,通過音符、旋律、節拍唱給觀眾。因此,歌唱演員必須進行“說”機能的訓練――即吐字歸韻的練習,懂得咬字與發聲、吐詞與情感表達之間不可分割的特殊關係。

  一、進行“說”機能的訓練,首先要了解歌唱語音的構成***以漢語語音為例***

  傳統的音韻學將漢語的音節分為了聲母、韻母、聲調三個部分,是漢語音節的三個要素,都具有區別字意的性質。

  1.聲母:一個音節起頭的子音叫聲母,在現代漢語拼音中共有21個聲母***也有零聲母的情況***,古書中稱為“五音”,主要是指聲母發音的部位,即脣、齒、牙、舌、喉。在《樂府傳聲》中對聲母的發音有較為明晰的解釋:“最深為喉音,稍出為舌音,再出在兩旁牝齒間為齒音,再出在前品齒間為牙音,再出在脣上為脣音。雖為五音,其實萬殊,喉音之深淺不一,舌音之深淺不一,餘三音皆然”[3]。

  2.韻母:一個音節子音***聲母***後面的部分叫韻母,它是音節中的主要成分。其內部結構情況比較複雜,主要組成部分是母音。當韻母為一個母音時,這個母音叫韻腹;當韻母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母音時,其中口腔開度較大、聲音較響亮的母音是韻腹,前面的母音是韻頭***也叫介音***,後面的是韻尾。有兩個子音也可以充當韻尾,它們是:n,ng。漢語韻母共有38個,可以按“四呼”分類。“四呼”是指發準韻母的方法,即開、齊、撮、合四種。在清代徐大椿的《樂府傳聲》中是這樣對“四呼”進行描述的:“開、齊、撮、合謂之四呼。此讀字之口法也。開口謂之開,其用力在喉,齊齒謂之齊,其用力在齒,撮口謂之撮,其用力在脣,合口謂之合,其用力在滿口”[4]。

  3.聲調:聲調是一個音節中具有區別意義作用的音高變化。一共有四種聲調,叫做四聲,分別是:陰平***ˉ***、陽平***′***、上聲***ˇ***、去聲***?F***。四聲對於歌唱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聲調在歌唱中的作用不僅體現在語言學角度,而且受音樂旋律線條的影響,兩者的和諧統一是歌唱表情達意的基礎。同樣的字,如果聲調不同,則意思就會發生變化。歌唱時如果沒把字音處理好就會出現“倒字”的現象。

  漢語的一個字就是一個音節,在歌唱中任何一個音節都是由聲、韻、調構成的有機整體,並且構成這些聲、韻、調的各因素之間在音色、力度、時值以及口型等方面都有著相互牽引、相輔相成的關係。

  二、進行“說”機能的訓練,應當在字頭、字身、字尾三個方面下功夫

  1.字頭的唱法

  字頭主要是指歌唱時字的起音,即聲母的唱法。字頭的特點體現在著力的部位,即脣、齒、舌這三個部位的機能運用要非常靈活、自如。每個音節發音之前的定形準備要迅速有力,開、合、鬆、緊要配合的恰到好處,做到穩、準、狠、短、清。具體的方法有:

  ①聲母要唱得清晰、輕巧、靈活。字頭的著力部位,喉、舌、脣、齒、牙配合要靈巧,要把握好時值的分寸,即字頭著力後應立即放鬆,並保證適度的空間,使氣流暢通。

  ②聲母的寬度應該與韻母一致。一般在發韻母音時,頭腔與口腔的狀態是很寬鬆的,聲母在發出前也應該有這一狀態。

  ③聲母與韻母應該有同樣的高位置。歌唱時要使頭腔、“面罩”處於興奮狀態。

  ④聲母的起音可以多運用陰平調。漢字發音有四聲的規律,其中陰平第一聲與陽平第二聲便於發聲,但陽平起音位置低,容易出現滑音現象;而陰平類的字在歌唱中具有高、平、穩、引的特點,所以在訓練中,多采用陰平調起音,能夠使聲母與韻母保持在同一音高***音位***上,達到字正腔圓的效果。

  2.字身的唱法

  字身也叫字腹,是指音節的韻母***韻腹***部分。在歌唱的時候,字身必須在字頭部位準確著力的基礎上,根據歌曲旋律風格的需要進行調整,以便使歌唱有一個統一的狀態,同時在氣息的支撐下,發出圓潤、純淨的聲音。每個字要有走***運動***起來的感覺,這是鍛鍊歌唱者對聲音的定位和運字的功夫。“走”要求在“咬”、“吐”的基礎上,將口、咽、喉腔張開,在氣息的支援下,把字的韻母唱得明亮、集中。同時,不論這個字的旋律拖腔的時值有多長,都不能在行腔過程中隨意或突然改變口型,必須使這個字的韻腹保持到字尾。

  3.字尾的唱法

  在音節結構中,最後一個成分是韻尾,就是韻母的收尾部分,也叫做字尾。在漢語拼音中一般是指i、u、o、n、ng。字的收音非常重要,要加以重視,但要把握好一個“度”,假如收音過重、過輕、過短、過長,都容易使聲音過寬或過窄、過明或過暗,破壞聲音的統一。要使歌唱時的字有頭有尾、完整準確,不鬆散、不漏氣,就必須重視字尾的收音。正確的歸韻應當是在氣息的支撐下,做到準而不混、短而不促、活而不僵。歌唱時的力量要像說話時一樣,用在字頭的咬與字尾的收音上,字身的吐和“走”更側重的是歌唱狀態的保持,因為吐字歸音關鍵在一頭一尾。在歌唱練習中要注意三者合一,將其正確運用到呼吸與歌唱語音基本功的訓練中,並與發聲方法相結合。

  三、進行“說”機能的訓練,要發揮吐字念詞的想象

  歌唱作為口頭語言的音樂化,是以語言的聲音作為它的表現工具的,這種語言是音樂化了的語言。說和唱的狀態雖不能等同,但它們使用的是同一個發音器官。說和唱雖然在氣息的運用上有大小的差異,語音保持有長短之別,音區有高低之別,共鳴的強弱和音色的亮暗反差也有不同,但說是唱的母體,唱是說的音樂化,說和唱兩者之間的銜接不僅在生理機能方面相當緊密,而且在心理上也有共同點。

  在歌唱表演時,富有說話、講故事、吟誦詩歌的想象意識是非常關鍵的,這種想象可以使歌唱者的發聲器官處於積極而又自然鬆弛的狀態,以便更好的進行工作。 “好的歌唱是好的說話的持續。”[5]一個歌唱者如果能根據歌曲風格、基調的要求,將生活中說話的語氣、腔調運用到歌唱中並將說話加以音樂化,那他帶給聽眾的審美體驗就會更加豐富。因此,要唱好每個字,讀好每個字,在說和念中去體會口、舌、脣的運動狀態,以及不同音節在不同的發音部位的接觸點或著力點。

  對於初學聲樂的學生來說,大聲說、大聲念是一種練聲的手段,其根據就是“說”的機能具有天生的、自然的、科學的道理。“完好的讀字就意味著完好的歌唱,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好的讀字本身就是一項聲音訓練的練習,它對於幫助完善歌聲的共鳴作用,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種方法。”[6]保加利亞聲樂教育家勃倫巴洛夫說過:“義大利有一種說法,誰說得好誰就唱得好,開始唱一個作品時,最好是讓他***她***先念。”[7]有很多歌唱者說話的聲音非常好聽,說出來的字準確又清晰,甚至還帶點共鳴,如果引導其利用“說和念”的想象,那他們就能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歌唱發聲的方法以及狀態,從而掌握歌唱發聲的技巧和感覺。

  青少年暢銷圖書與藝術趣味研究

  縱觀近年來青少年圖書市場的發展,經過了改革開放的洗禮,綜合實力漸強、發展勢頭強勁。原創以及多樣的風格也是我國青少年圖書出版的鮮明特徵,湧現出了一大批喜聞樂見的青少年暢銷書。青少年作為接受活動的主體,這個群體的藝術趣味對於暢銷書的產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有藝術興趣能夠引導青少年讀者進入到興味盎然的閱讀活動中,只有藝術興趣能夠使青少年充分領略圖書的魅力,只有藝術趣味的高下能夠決定接受內容的健康與否。

  一、青少年暢銷書流行的原因分析

  無論是從暢銷書排名還是圖書市場份額佔比都可以看出,少兒新書讀者接受度高,市場反應相當樂觀。近來少兒圖書市場中,一批叫得響的優秀暢銷書脫穎而出,中國的“哈利波特”現象孕育而生。像是在2003年至2007年,作家楊紅櫻創作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均名列暢銷榜前5名,目前已出版19種,總銷量1500萬冊,並改編為校園劇、歌舞劇、卡通片,在央視少兒頻道常年播放。“馬小跳”圖書熱現象並不只是單純的暢銷書現象,其中必定包含著一些深層次的原因。

  ***一***圖書形象和版面設計

  為了吸引住更多的青少年以及少兒讀者的眼球,這一類圖書的出版商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們不遺餘力的用更優質的形象,繽紛的色彩打造少兒圖書品牌,其目的就是為小讀者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現在的小朋友的家庭地位決定了“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現象,更別提是能讓孩子培養學習興趣的圖書了。孩子是最自由的購買者。並且根據一項關於初中生有無插圖課文的眼動過程研究表明,有插圖課文的閱讀理解指標明顯優於無圖課文。由於插圖的形象性,更容易在大腦中建立記憶表象。基於青少年讀者更傾向於形象較好圖書的藝術趣味,也使得在青少年圖書市場上,圖畫書和連環畫書能夠受到小朋友的熱捧。例如明天出版社出版包括《兔兒爺》《泥將軍》《灶王爺》等一套7冊“繪本中國”系列圖畫書,連環畫出版社出版以“中國情懷”系列圖畫書《我的小馬》《紙馬》和《長阪坡》,優秀的圖書形象和精美的版式設計都是這些圖書登上暢銷書榜。

  ***二***內容設計

  少年兒童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首先應當考慮的是思想政治道德方向以及兒童心理髮展的年齡特徵。中央提出的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以淨化青少年的出版環境使出版商對於出版內容進行嚴格的把關。與一些單純的形式美的青少年讀物相比,內容豐富,在長時間的角逐中必定略勝一籌。這一類的圖書對青少年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會產生更大的影響,所以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知道孩子們閱讀這類圖書。為了不讓家長和孩子們在浩如煙海的書海里淘金,新聞出版總署每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值得閱讀的100本新書,這個活動至今已過六載。

  二、青少年藝術趣味分析

  在一個時代,或者說時間段,非常受歡迎的書,就是暢銷書。青少年暢銷書的特點就是符合青少年的閱讀口味。可以說暢銷書的產生是一個群體的行為。群體藝術趣味與社會心理是有著密切關係的。青少年的審美趣味也是隨著社會心理的發展不斷髮展變化的。比如以前較為冷門的思想道德書籍趨熱起來,就是與政府輿論導向有關,青少年群體也在這種宣揚比如說“抗震救災”精神的社會心理環境中逐漸關注《抗震英雄少年》這樣的書籍。社會心理總是制約著群體的趣味。

  ***一***青少年藝術趣味具有群體性的特徵

  在一個被認同的群體中,人們遵從的行為是難以抗拒的。特別是青少年,從小就應該培養一種集體意識,而這種意識是要在幼兒園或在學校形成的。人們在青少年時期更希望被自己的群體接納,都怕遭到群體的孤立。群體中的大部分藝術趣味並不是在實踐中自發形成的,而是把群體趣味安放在自己身上。也可能有些東西是自己不喜歡的,但是在群體的影響下也會慢慢的喜歡上這個東西。這個理論同樣也適用於青少年圖書。可以說小孩兒要比大人更有這種趨同的心理。看見同伴有什麼書,自己也會跟上“潮流”去買一本這樣的書,或者是買一本更“潮流”的書。這樣也就促成了青少年暢銷書的形成。

  ***二***青少年藝術趣味具有易變形的特徵

  暢銷書是某一時間段的產物。社會心理會隨著一種新事物的產生,一種情境的轉化而轉換,群體的藝術趣味也就跟著轉換。以前是《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現在變成了《哈利波特》、《淘氣包馬小跳》、《皮皮魯總動員》。現在熱銷書中還出現了像是《不屈的脊樑》、《向雷鋒那樣》等一批勵志圖書。青少年心智的早熟已讓他們的視野不僅僅停留在看圖說話的階段。新時代注重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統一,能讓青少年在閱讀中增長知識、快樂成長的讀物才是青少年群體真正需要的。更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青少年也有一種追新的心理,如果群體中的很多人在閱讀區位上都發生了改變,這就可能形成一種時尚,這就使小朋友們無形之中要“趕時髦”,趕快變。這種易變性的特徵也是青少年圖書市場不斷湧現優秀的暢銷書目。

  三、暢銷書現象中藝術趣味的優化

  在全國各地各大書店的暢銷書架前,許多中小學生被一些言情、星座、算命的圖書吸引。只有十一二歲的小孩兒,手裡竟然拿著《星座愛情配對》、《星座、屬相與人生》等書。據書店工作人員介紹,這樣的書籍每天少則幾本、多則幾十本地被中小學生買走,有的小孩即使不買,也會一站個把小時,把整本書讀完了再走,有的甚至天天來看這些書。這類暢銷書的影響,用魯迅先生的話講就是:“用秕穀來養青年,是決不會壯大的,將來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這不僅對青少年個體不利,而且會扭曲整個社會心理的文化、價值取向。

  其實暢銷書的市場運作早已產業化。圖書出版的產業化使出版商更是追求文化資源的利潤最大化。青少年圖書更成為“朝陽產業”,吸引著成人讀物出版社也爭相搶佔兒童文學圖書市場。導致現在青少年文學出版跟風嚴重,《哈利波特》之後就能看到數百種和它裝幀設計、內容意思的跟風之作。選題重複、粗製濫造的書很多。有些作品只是一種概念化的快樂生活的描述,沒有審美的新鮮感,只是迎合了當下孩子們手機簡訊、網路遊戲、QQ聊天中的生活話題,而那些關注現實生活和兒童精神生活的作品卻不被人重視。正是這種原因所致,青少年圖書市場缺少優秀的作品,多數的粗製濫造同樣影響著青少年的藝術趣味,長時間的閱讀勢必會讓青少年認為這就是真正的文學,這就是真正的生活,嚴重影響青少年心智的發育,不利於他們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

  可以看到,青少年圖書市場對青少年藝術趣味的形成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作用。優秀的青少年圖書會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閱讀趣味,真正獲得靈魂的淨化。反之,則就像上面所說的那樣,是對青少年不負責任的做法。所以關鍵是青少年圖書出版的環節。優秀的出版資源的缺乏,使廣大青少年的閱讀趣味被迫轉移。所以,出版機構要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充分挖掘青少年圖書中好的題材。另外,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要督促青少年養成科學、成熟的閱讀習慣,使青少年學會在眾多的讀物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選擇自己心目中的,並且利於身心發展的“好書”。


企業研究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