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作用探究論文

  音樂與電影結合已經有了很久的歷史,音樂配合影視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音樂是影視作品藝術的重要載體,音樂的使用對理解影視作品的內涵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音樂可以為影視作品奠定基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作用探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作用探究全文如下:

  摘要:在電影、電視劇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注重影視作品的質量以及帶給人們的感受,影視作品中的音樂也成了其中必不可少的。那麼,為什麼要有這些音樂呢?只有畫面不行嗎?答案是可以的,但是,缺少了音樂,一部影視作品就失去了它的活力與感染力。音樂可以做影視作品的畫龍點睛之筆貫穿主題,它也可刻畫一個人物的性格,它還可以挖掘故事情節深處的感情,渲染氣氛、烘托環境。

  《銀河護衛隊》――8月1號在北美上映的漫威年度大作,全球票房突破7億美元收官。知名影評人評價,這是2014年不可錯過的電影。它之所以這麼成功不僅僅是精美的製作,精細的人物刻畫,精緻的特效,整部影片的一大亮點,就是音樂。電影大量的採用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歌曲做為推動整個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線索。那麼音樂具體在影視作品中有什麼樣的作用?

  20世紀初,愛迪生先生向世界公告了他的最新發明――有聲電影,這項發明打開了人們電影認識的大門,把影視作品從僅可以“看”的藝術媒介變成了既能看又能聽的感官藝術。20世紀20年代,一部在美國家喻戶曉的故事片發行了,它就是《爵士歌舞》,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音樂和影視其實是不相同的兩種藝術,它們有著不同的特性,但也有著共性。音樂作為影視作品中的一個要素,在和其他要素相結合時作為綜合藝術發揮著它的重要作用。例如圍繞貫穿著整部影視作品的主題音樂,它不僅能高度概括作品的內容,更可以把人們的思維帶到特定的文化、歷史以及不同情緒的大環境下。下面,筆者就來具體分析音樂在影視作品中有哪些作用,以86版電視劇《西遊記》為例子。

  一、音樂可以凸顯影視作品的主題

  主題是一部影視作品的靈魂,沒有主題,就是我們常說的“跑題”了,而主題音樂它可以說是影視作品的主導,必須要具備影視作品的審美作用。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通過主題音樂的畫龍點睛、烘托渲染,往往就會撼動觀眾的心靈。由許鏡清作曲的《西遊記序曲》作為《西遊記》的主題音樂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首曲子是沒有歌詞的,沒有歌詞的曲子在揭示劇情方面不佔優勢,需要觀眾視覺、聽覺結合的聯想。但是這首曲子不一樣,《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有很大一部分讀者觀眾,他們瞭解劇情內容,怎樣才能更好的突出主題,吸引觀眾?

  《西遊記序曲》不僅有著濃烈的民族風格,又有20世紀80年代的摩登感,有很多種配器,結合了打擊樂、電子樂、民樂、交響樂等很多要素,混搭卻不混亂。開篇就是音效,開門見山,結合原著的聯想,給觀眾的感覺就像猴子蹦了出來,拉開了整個影視作品的序幕。第37秒的時候,動感的打擊樂以及電腦製作的音樂特效伴隨著主旋律的浮出,配合著畫面以及原著基礎,觀眾可以感受到這部影視作品的總基調了,是悲傷是憂鬱?是大氣磅礴還是小家碧玉?觀眾感受到的是唐僧帶領著三個徒弟歷盡艱辛取得真經的堅定不移!是他們服妖降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背後的辛酸苦難!脫離原著,觀眾只聽音樂看電視劇,這個音樂也可以把觀眾帶到一個特定的情境氛圍當中。《西遊記序曲》作為主題音樂,在劇中也多次的出現,形成了貫穿發展的延續性。

  二、音樂可以刻畫人物

  在影視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關鍵有很多,人物可以通過例如面部特徵、氣質、語言、思維、道德傾向等等塑造表現出來,這些是可以藉助外力的,例如選角、化妝以及演員的表演。可是怎樣才能讓這個人物形象活起來?音樂可以彌補,因為在影視作品中如果沒有音樂,觀眾就沒有聽覺上的感受,無法豐富對人物的認識。一些音樂是可以概括劇中人物形象的。在《西遊記》第3集“大聖鬧天宮”中出現過兩首插曲《大聖歌》、《生無名本無姓》,這兩首歌曲就刻畫了孫悟空這個人物的形象。《大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哈……騰雲駕霧,追逐閃電,一個跟頭,十萬八千,火眼金睛,銅頭鐵肩,威風凜凜,大聖齊天。說什麼,艱險磨難,怕什麼,鬼怪神仙。扯開如意金箍棒,打他個地覆天也翻!強者為尊應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一腔熱血一身膽,不知退後總向前。”

  《生無名本無姓》的歌詞是這樣的:“生無名本無姓,天造地就有精靈有精靈,來無影去無蹤,千錘百煉見真功見真功。闖東海,鬧龍宮,鬼神懼,天地驚,身披旋風,火眼金睛,齊天大聖孫悟空”。這兩首歌短短的幾句歌詞,高度概括了孫悟空的形象,他聚天地精華而生,天性爛漫淘氣,但又歷經八九載,求學好問,練就一身的本領,這也為他接下來的降妖伏魔做了鋪墊;他率性而為,追求自由,他任意妄為,不受勢力的束縛,所以他大鬧天宮,搶走定海神針;他正義大膽,愛恨分明,不懼艱辛險阻,不怕妖魔鬼怪,所以他三打白骨精,就算唐僧誤解他,就算取經之路漫長危險,他也一路陪著唐僧走完了。孫悟空這個形象所帶來的正能量,也是整部影視作品所突出的重點。在電視劇第7集“計收豬八戒”中的插曲《豬八戒背媳婦》歌詞詼諧搭配著四二拍歡快的曲調。這首歌曲雖然不如刻畫孫悟空的兩首插曲般鮮明,但是從曲調、風格方面可以突出豬八戒既荒唐滑稽又可笑可恨的形象,他憨厚老實又愛耍小心眼,整個形象在影視作品中具有濃厚的喜劇色彩。

  三、音樂可以抒發情感、挖掘內心世界

  人的情感是複雜多變的,喜、怒、哀、樂,在影視作品中所謂的情感戲也很難掌握,人內心深處的情感是很隱祕的,要自然而然的情感外漏,畢竟有別於舞臺劇,演員過分誇張的表演會讓作品看起來“假惺惺”。怎樣才能讓觀眾感受到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呢?音樂起了巨大的作用,它可以把人物的情緒外化,通過觀眾的內心體驗和情感聯想表達出來。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其實就是在抒發人的感情,在影視作品中,跟具體的故事情節相結合,把人物的情感豐滿起來,暗示人物的內心活動,讓觀眾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欣賞影視作品。

  在《西遊記》第16集“趣經女兒國”中,插曲《女兒情》反覆出現過。唐僧取經時路過女兒國,女兒國的國王在大殿與唐僧有了一面之緣。歌曲第一次出現時是在國王的夢中,與唐僧策馬奔騰,優美的曲調暗含了國王的情愫,表達了她的願望。在影片第33分鐘時女兒國的國王攜唐僧遊御花園時第二次出現了這首歌曲“……說什麼王權富貴,怕什麼戒律清規,只願天長地久,與我意中人兒緊相隨……”,就是這樣一首歌曲,藉助歌詞來“直抒胸臆”唱出了女子的情義,唱出了對唐僧盛情款款的告白,歌手甜甜的嗓音配著婉轉的曲調,結合著御花園的美景,浪漫動人。第三次出現時是國王邀請唐僧去她寢宮,女王的盛情難卻,唐僧的竭力自制,都在這樂曲中被表達得淋漓盡致,直到唐僧的最後四個字:若有來生……就是這樣一首樂曲,暗含了許多種難以言喻的感情,有一些話,有一些情感直白的表達出來會使作品覺得庸俗,而用音樂去表達會更加的合適。

  四、音樂可以渲染氣氛、烘托環境

  氣氛,是人們在環境中某種特定的感覺的精神表現或者現象,在影視作品中,音樂可以使氣氛更加的濃烈。在快樂的情節中配上歡快的樂曲,悲傷的情節中配上憂傷的樂曲,這就是渲染氣氛。如果少了這些音樂,只有畫面,那影視作品會顯得蒼白無力、平淡乏味。同樣的,音樂對環境的烘托,也會影響畫面的基調。音樂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把一段合適的音樂加入畫面中,就會使畫面活起來,效果會更加出彩。在《西遊記》第24集“天竺收玉兔”有一首很出名的插曲《天竺少女》,這首插曲出現的時間段在唐僧與天竺少女成親之時,曲調是非常歡快的,前奏採用了很多動感很強的短節奏,旋律部分起伏跳躍,讓觀眾的心情也跟著跳動了起來。

  當然這首歌不僅僅是渲染了快樂的氛圍,它更烘托了環境。“天竺”是古代的時候中國對印度等國家的統稱,“天竺收玉兔”的故事就發生在唐僧西天取經路過的天竺,而“沙裡瓦”在印度語中是語氣詞“啊”的意思,《天竺少女》中反覆出現,配合著歌曲的曲調,讓觀眾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下就到了古時候的天竺。不同風格的還有在《西遊記》第4集“困囚五行山”的插曲《五百年桑田滄海》,這首歌在一開始時速度緩慢,音色低沉,令人壓抑,悲憤,五百年的斗轉星移,猴子就這樣被壓在五行山下182500個日日夜夜,隨著歌詞和曲調的變化,觀眾又可以感受到猴子堅定不移的信念,飽含了向上的力量,如果在影視作品中把這首歌曲拿掉,觀眾只是一味的盯著猴子壓在五行山下,那麼感受到的氛圍一定不會那麼濃烈。

  音樂之所以能和影視作品相結合,也正因為他們有共同之處,它們都是時間的藝術,隨著時間的先後而出現;它們都是運動的藝術,影視作品沒有了運動,那隻能稱為一幅畫或者攝影作品,而音樂更是通過音符每一分鐘每一秒鐘的運動展示著情緒。在影視作品中,音樂就像一條線索,連線了作品故事情節的發展,把跳躍的、不完整的情節補充完整。音樂通過和畫面的結合,影響著作品,豐滿著作品,使作品看起來不那麼空洞蒼白,假設一部影視作品沒有了音樂,只剩下乾巴巴的人物對白與動作,那將會是多麼無聊,就像無聲電影一樣,被稱為一個“偉大的啞巴”,給人們帶來的是無聲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