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舞蹈教育的研究論文

  “舞蹈教育哲學”是一門研究舞蹈教育的本質和價值的學科,是舞蹈教育學科的“腦中之輪”,對舞蹈教育學科發展起著“總樞紐工程”的導向性作用,而舞蹈教育核心價值研究則是“舞蹈教育哲學”研究領域中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析舞蹈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

  論文關鍵詞: 舞蹈教育 多元智慧理論 智育 德育

  論文摘要: 舞蹈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素質教育,對人的智育,體育,德育,美育有著特殊的作用,本文分別從智育,體育,德育,美育的角度闡述了舞蹈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發展觀是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而素質教育則是對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觀的具體落實、發展以及深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知識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每一個人都無可爭辯的有權全面發展自己的才能。”而全面發展是使國民的素質全面提高,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能得到發展。社會對於人才的需要,不僅要求在學歷和文憑上,更加要求人才的綜合素質,包括身體素質,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精神,氣質修養。而舞蹈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哈佛大學的教育教授,哈佛大學“零點專案”的主持人霍華德·加得納,經過多年的研究,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結構:多元智慧理論》一書中指出,在人的智慧結構中包括八種智慧:邏輯數學智慧,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音樂智慧,人際關係智慧,自我認識智慧,以及自然觀察智慧。而其中和舞蹈相關的智慧就有身體運動智慧,空間智慧,音樂智慧,以及自我認識智慧,甚至是人際關係智慧。首先舞蹈教育對身體運動智慧的開發,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學習舞蹈過程中,人的形體得以美化,身體素質得以提高,甚至在舞動的過程中,實現著身體的自我對話,和自我交流,不只是能夠提高身體的素質,更能提高對自我的瞭解和心理素質。舞蹈是一們身體的藝術,也是一門視聽結合的藝術,音樂在舞蹈中有很重要的位置,舞蹈和音樂的結合,舞蹈是看得見的音樂,也可以說音樂是聽得見的舞蹈。音樂智慧也會在舞蹈訓練中,伴隨著節奏,韻律,逐漸提高。舞蹈是一門人體在空間中不斷構圖的藝術,是流動的雕塑,“舞蹈又是一種從人自身引申出來的藝術,它不多不少,恰好是整個人體的活動,但是這種活動已話為有別於現實世界的另一世界中的活動,是進入另一種時空中的運動”。浪漫主義芭蕾作家,詩人戈捷認為“舞蹈不過就是用那些有利於構建各種線條樣式的位置來展示高雅和正確的圖形罷了。”可見舞蹈不只是時間的藝術,更是在在空間中不斷變化的藝術。“一個完整的舞蹈,儘管他具有時間上的延伸性和連續性的動態感,儘管它的審美空間更為自由,它的綜合性的第三級形式卻依然保持著某種雕塑般的特徵。至少可以這樣說,他依然是一種造型藝術。”舞蹈是一門時空的藝術,是舞動的音樂,是流動的雕塑,其有利於人的音樂智力,空間智力的開發。舞蹈還是一項對情感智力的教育,舞蹈是以身體動作為藝術的表現手段,表現其他藝術手段難以表現的情感的一門藝術。舞蹈通過身體的運動,表達內心的情感,從而實現從內而外的身心的平衡。在《樂記》中提到“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稻之也”。可見,舞蹈可以用來表達和表現語言、詩歌所不足以表達的情感,表達自我的情感。從上述對舞蹈的描述中看出,舞蹈對與人的多元智慧,有著其他學科和其他藝術不可取代的作用。

  中國古代教育基人孔子在《史記·滑稽列傳》中提出“禮、樂、書、詩、易、春秋”六藝與治一也,而在《周宇、地官、司徒、保氏》中記曰:“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樂指的樂舞,包括音樂、舞蹈,“六藝”中不僅包括音樂、舞蹈,更位列“禮”之後而其它之先,在我們古代的教育中,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和作用,用來實現教化、德育的功能。在《周禮·地官》中記載“以六樂以防萬民只情,而教之和。”告訴人們,要用六代的樂舞來節制人們不符合禮的各種情慾,教化他們完善個體的倫理道德,學會和諧相處。舞蹈藝術,自古以來,就和其他藝術一樣,追求真、善、美,對人的個性心理特徵和品德的形成和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舞蹈藝術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的審美性,以美感人、以情動人是舞蹈藝術教育的本質屬性。舞蹈不僅幫助人們認識世界,提高智慧,以其富有動律性的動作鍛鍊人們的體能,塑造優美的形體,更以審美的方式來提升人們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根據馬斯洛的個人發展需要層次理論,他將人的需要分成了七個層次,呈金字塔型,從下往上,依次為生理的需要,安全保障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求知與理解的需要以及審美的需要,他把審美的需要放在了人的需要層次的最高階層次,體現了人類對美的永恆追求。而舞蹈不只是能塑造人的形體美,更能帶給人們精神上的享受,給人帶來精神上的美感。

  舞蹈教育作為一門藝術,更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應該更多的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其對人的智育、體育、德育、美育,有著其他藝術和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教育不僅是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為我們培養優秀的舞蹈表演藝術家,和舞蹈專門人才,更要培養更多的舞蹈教師和實現舞蹈的大眾教育,發揮舞蹈教育在全民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參考文獻

  [1] 歐建平.舞蹈美學[M].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2] V.C.奧爾德里奇.藝術哲學 [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3] 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範文二:試論舞蹈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內在聯絡

  [論文摘要]文章立足於現實,分別從身體素質、能力素質、心理素質、道德品質以及審美等方面論述舞蹈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內在聯絡,同時對舞蹈教育在培訓中如何發展和如何審視舞蹈教育也作了初步的探討。

  [論文關鍵詞]舞蹈教育 素質教育 受教育者

  目前素質教育成為備受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而被人們稱為“藝術之母”的舞蹈,本身作為一門融通多門學科為一體的行為藝術,在人們日益強化素質教育的時候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從舞蹈的娛樂性而言,自然而然地被人們當做實施素質教育的首選手段。

  一、舞蹈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概念分析

  1.舞蹈教育。舞蹈教育是指傳承、傳授舞蹈技藝和舞蹈理論,促進舞蹈藝術的繁榮發展,普及舞蹈文化的重要手段。根據不同的物件和目的可將舞蹈教育劃分為兩類:群眾性舞蹈教育和專業性舞蹈教育。文中所指的是後者,是面向專業人士並以培養專門人才為目的的教育。通過舞蹈院、校級專業藝術團體對培訓學員授以專業舞蹈知識,給予受教育者以嚴格的基礎訓練和技術訓練,並通過對舞蹈史、論的學習,強化舞蹈專業人員的舞蹈涵養,從而達到為各專業舞蹈團體培養和輸送優秀專業人才的目的。

  2.素質教育。如果說應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專業素質量身定做的話。那麼素質教育的提出則更多的是出於個人社會素質的考量而適時提出來的。素質教育是指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充分發掘人的天賦條件,提高人的各種素質水平,從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發展的教育。就素質教育而言,筆者認為應該包括身體素質、智力素質、心理素質、行為素質等四大方面。這四個方面相互制約,相互協調,從而綜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素質。

  二、舞蹈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係

  1.舞蹈教育有助於增強受教育者體質。通過舞蹈訓練,可以改善人的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從而提高肢體的協調性、靈活性,使大腦靈活、健全和細密,反應更迅速,動作更靈敏。舞蹈訓練跟體育運動一樣,有助於人們身體健康發育。科學、合理的舞蹈訓練,會提高身體各位的協調性和靈活性,促進骨骼發育,增強消化機能,增進食慾,提高身體素質。如舞蹈基訓中的壓腿、踢腿、下腰等,長期訓練能有效提高肌肉的耐力和靈敏度,從而增強體質。動作的協調性訓練有助於大腦的發育。形體訓練,則有助於形體的健美,進而培養內在氣質。

  2.舞蹈教育在智力開發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在傳統意義上人們一般將智力分為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而舞蹈不論是在學習過程中,還是在訓練與實踐當中,都離不開這幾種能力的發揮。舞蹈是人體在音樂流動中的不停旋轉,跳躍,是人體在音樂節奏強弱、快慢限制中的有規律的運動。這就要求人們在舞蹈的學習中,去記憶和模仿老師的體態變化,不單要記住舞蹈動作律動,更要記住每一舞句所表現的情感。而舞蹈本身情感的表達則對於受教育者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3.舞蹈教育可以增強受教育者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舞蹈是一種在音樂伴奏下進行的形體韻律活動。因此可以認為正確領會音樂旋律,並與音樂節拍相協調,是舞蹈活動的最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舞蹈活動中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是:學生務必要抬頭挺胸,保持身體姿勢。因此長期的舞蹈練習可以很有效地糾正含胸、駝背等不良體態,對塑造人體優美形體,提高人們對形體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同時他還可以培養人們對音樂的感受,增強樂感,提高對音樂的鑑賞和審美能力。從而使得人們在舞蹈的學習和練習之中無形得到美的體驗和藝術的薰陶,形成優雅的氣質,形成端莊的儀表、儀態。

  4.舞蹈教育可以促進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發展。舞蹈本身要求人的聽覺、動覺等幾乎所有感覺器官都參與併發揮作用,從而使得整個身心都投入了進去,以致生命機能得到總的動員。所以適度的舞蹈能夠幫助人們發洩情感,驅散鬱悶,緩解亢進的肌張力和精神緊張,並使大腦皮層得到休息,使人感覺心情舒暢,從而穩定情緒,改善心境。因此從這個角度看舞蹈對受教育者身心的發展還是有積極的治療效果的。

  5.舞蹈教育可以培養受教育者的德育品質。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必要而且也應該成為提高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舞蹈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舞蹈教學中教師下意識地將德育融入其中,不僅對學生的意志鍛鍊有益,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學生養成服從組織、遵守紀律、誠實機智、積極進取的心理品質。從這個層面講,舞蹈教師要做的就是對學生在課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感、個性行為和意志進行正確的判斷,然後通過這種判斷再來確定如何才能得當地把德育工作滲透到舞蹈教學的各個環節。換句話說,舞蹈教育的意義在這裡是由它的教育功能所決定的。因為舞蹈教育可以很自然地使學生從感情上受到感染,而且表演者的思想本身已經蘊涵在舞蹈動作的一招一式之中,所以通過舞蹈的審美教育而使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情操得以提升是非常恰當的,而且意義不小。

  6.舞蹈有助於提高受教育者的集體榮譽感。集體舞蹈除了

  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藝術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對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培養。而這種榮譽感正是一個班、一個集體、乃至整個民族的靈魂所在。現代家庭中,獨生子女居多,這是我們的特殊國情所決定的,但這卻引起了獨生子女教育難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獨生子女性格孤僻、霸道,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都不是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良好品質。因此通過集體舞排練,這些組織性、紀律性的問題可以得到進一步加強。

  三、舞蹈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具體實施

  舞蹈教育應該如何在受教育者的素質培養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我們在進行舞蹈教育的的過程中又需要注意什麼呢?

  1.充分發揮舞蹈與音樂教學融合的作用。明朝的藝術家朱載育說過這麼一句話:“有樂而無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見,有舞而無樂,如啞者會意而不能言。”可見,音樂對與舞蹈的重要性早在古代就被人們所重視。但是光認識到舞蹈與音樂的這種密切關係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把音樂與舞蹈的這種聯絡應用於實際的舞蹈教育中,這是音樂教育所達不到的。

  音樂課程設定的總目的是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培養愛好音樂的情趣,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情操。而音樂教學則更強調把唱歌、韻律活動、音樂遊戲、音樂、舞蹈欣賞融為一體,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為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基礎。由此可見,舞蹈在音樂課中往往起到的是一種輔助作用,但這種輔助作用對於學生感受舞蹈藝術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注意以學生為本,根據課堂需要,通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可舞因素,精心選擇舞蹈教學內容,啟發學生創編舞蹈動作的積極性,可給予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以及師生互動的舞蹈教學。

  2.充分發揮舞蹈與文化教學融合的作用。不同的舞蹈藝術都有著不同的歷史、地理、語言、風俗等背景,這使得在豐富有趣的舞蹈活動之餘學生們還可以學到許多文化知識。舞蹈表面上是一門完全行為化的藝術,但是這種行為藝術的背後卻蘊涵著許多社會文化知識。沒有也不應該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或宗教信仰與這個民族的舞蹈動律、節奏割裂開來。因此,在學習文化知識時,教師對一些舞蹈方面的知識的合情合理地引用,無疑將會對教學效果產生一些積極的作用。有時採用這樣的學習方式會比單純在文化課中講解知識的效果要更好,反過來這也為舞蹈的普及起到一定的作用。

  舞蹈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只有把生活的點點滴滴融於舞蹈的教育當中才能發揮和實現舞蹈教育的根本目的,才是這麼一門行為藝術教育的歸宿和所在。

  3.充分發揮舞蹈與美術教學融合的作用。同屬藝術範疇的舞蹈與美術都不過是藝術美的不同的表現手法,並且都具有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們的藝術欣賞力、情感的表達、審美能力、創造性思維的功能。與美術所不同的是,舞蹈可以用動的畫面來展示,而美術則只能侷限於用靜止的造型構圖來表達情感。無論如何,動感比靜感更能吸引人,對於學生來說,欣賞舞蹈要比欣賞美術作品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投入其中。但是他們之間又不是割裂的,美術這種傳承了很多年的“靜態的”藝術,如果用之於舞蹈,卻未嘗不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藝術教育應當寓教於樂,舞蹈的教育更應該如此。舞蹈課程的教育應該也有必要把音、舞、靈自始至終地貫穿於課程中。素質教育的發展和舞蹈教育本身應該也完全可以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互相補充和發展,使舞蹈教育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中成為不可分離的統一體。

  總之,發展舞蹈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改革不只要從受教育者的實際出發,以審美的、運動的和直觀的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從而實現其他學科所無法達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舞蹈教育要堅持始終以受教育者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特點來進行,使受教育者在綜合素質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