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代寫會計職稱論文

  會計是對一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的核算和監督,並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資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淺析知識經濟與會計專題

  對於什麼是知識 經濟,國內外許多專家都有不同的說法,但對其本質的認識還是一致的。按照經濟合作和 發展 組織***OECD***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對知識經濟下的定義,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為此,知識經濟在本質上是以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和以科學技術為主的知識的生產、分配及消費***使用***為重要因素的經濟,它區別於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支柱產業、以自然資源為主要依託的工業經濟,是一種與 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經濟形態,它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和深刻的。

  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徵是:

  ***1***知識經濟中最基本報生產要求是知識,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在《力量轉移:臨近21世紀時的知識、財富和暴力》中認為知識已灰為土地、資本、勞動和時間的最終替代物。

  ***2***知識經濟是在日益枯竭的自然資源下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形態,以富有的資源替代稀有的資源,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和全球網路的完善,使財務會計所處的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而作為實用科學的會計學也將發生深刻的變化。

  一、知識經濟的時代意義

  按照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知識經濟即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資訊的生產、儲存、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

  從我們所看到的不少資料表明:人們在強調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時,主要是區別於物質、資本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的物質經濟和資本經濟而言的。與依靠物資和資本等這樣一些生產要素投入的經濟增長相區別,現代經濟的增長則越來越依賴於其中的知識含量的增長。知識在現代社會價值的創造中其功效已遠遠高於人、財、物這些傳統的生產要素,成為所有創造價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識經濟的提法可以說正是針對知識在現代社會價值創造中的基礎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認為知識經濟僅僅是區別於所謂的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

  其一,人類經濟時代的劃分有自然經濟、工業經濟,但沒有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的提法。

  其二,一個經濟時代的劃分重要的不是生產什麼而是用什麼生產,這裡包含一個重大的區別,即一定社會的主導生產工具及由此形成的產業,這顯然不是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所能反映的。而知識經濟不但從知識在生產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資訊產業為代表的主導經濟增長的知識性產業已經形成。對此美國經濟學家羅默提出,要求在計算經濟增長時,必須把知識列入生產要素函式中。因此OECD定義知識經濟即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正是揭示了知識對現代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並準確地反映了知識經濟的現實。所以,我們從經濟時代的角度來認識知識經濟,才能切實地反映社會財富創造形式的歷史性變化和人類社會已進入一種嶄新的生產方式這一偉大現實。我們認為知識經濟是繼自然經濟、工業經濟在人類財富創造形式上的嶄新時代。我們稱之為知識經濟的,就必須使這種稱謂有相應的經濟學理論基礎。這需要一個切入點,這個切入點顯然不是目前報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證知識經濟的提法,而應是論證知識經濟何以可能的理論基礎,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二、知識經濟對經濟學基礎理論的衝擊

  知識經濟對經濟理論的衝擊首先是基礎理論。

  知識經濟的出現使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必然要合理解釋和反映這種社會經濟生活的新本質,從而在更新的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基石上構建指導人類新的經濟實踐的經濟學。事實證明,經濟學的一些研究領域已經初步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映著這種新經濟的衝擊。尤其突出的是貝克爾的人力資本論、發展經濟學、市場營銷學及一些管理性經濟學科,這不斷地加大著部門經濟學科和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分離。我們已經看到了知識經濟的現實,但我們用以解決問題的理論並非建立在這種現實基礎之上。這便是舊理論無所作為的必然。

  縱觀人類社會全部的經濟活動無外乎這樣兩個內容,其一是社會財富的創造問題,其二是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這裡我們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第一個問題,形成這一問題的核心內容是一定社會的財富是什麼?如何實現這種財富的增長?對這兩個問題的認識集中地形成了該社會的經濟學基礎理論即價值理論以及增長理論。我們從經濟學角度考察一定社會所追求的新的社會財富是什麼,如何創造出來,不能不看到,新的社會財富的創造總是受制於當時社會的生產方式。從古代社會的錢物積累表現出的社會財富,及與之相應的注重農牧和戰爭掠奪的財富增長形式,到威廉·配第實質性地揭示出農業經濟條件下的社會財富創造中“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裡的勞動成果是直接地表現為社會所認可的社會財富。隨著自由資本主義萌芽的到來,重商主義堅定地認為商業貿易創造價值、增進社會財富。事實上商業貿易只是轉移現實的社會財富,並不能在根本上創造新的社會財富。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類經濟的核心,揭示了生產創造價值這一人類社會財富增長的實質。

  在資本主義進入典型機器大工業化生產條件下,馬克思完善和發展了勞動價值學說***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資本主義財富增殖的剩餘價值學說***。這些理論集中說明的是在一定經濟時代裡新的社會財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產方式相聯絡的。自然經濟時代,創造新社會財富***價值***的主要是人的勞動力,勞動也主要是人的體力勞動;工業經濟時期創造新社會財富***價值***的主要是先進的機械力,尤其是工業經濟的成熟期,以機器為主的機械力勞動成為社會財富基本的創造形式。新增加的社會財富完全是表現為滿足人們各種各樣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價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會認可的多少都直接地決定於生產它們所使用的技術的先進性。這使工業經濟時代的勞動價值論典型地表現為價值的技術決定論。當人類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的知識經濟時代,反映工業經濟時代社會財富創造的勞動價值理論在新的生產方式中表現出明顯的侷限性。

  首先,在現代化的企業生產中,人們認識到外在於勞動過程的知識性的管理也成為創造商品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經濟學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創造價值的第四個要素。而管理正是隨著人們對企業自身性質認識不斷深化所形成的知識和資訊,管理人員正是運用這些知識和資訊,服務於生產過程而現實地增加產品的價值。美國德爾福集團甚至提出企業知識管理,認為這是現代企業成功的關鍵。指出“雖然知識管理的首要目標不是技術,但是公司將發現,它們在知識經濟中如果離開了知識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競爭力。”***《參考訊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場自由競爭中企業所投入非生產性領域的大量廣告費、贊助費及各類社會投入,都不是用於直接生產領域,按勞動價值理論是不會創造價值的。現在恐怕沒有企業界的朋友會否認這方面投入的豐厚回報,在這些非生產性領域的投入極大地提高了處於自由競爭市場中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這些知識和資訊是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消費者的選擇,對商品無論在價值大小以及實現多少上都起著關鍵的作用。

  第三,現在主要讓我們來看使工業經濟時代躍升到知識經濟時代的先導產業———資訊產業。美國人不無自豪地指出資訊產業已成為美國經濟最大的新的經濟增長源,約佔近年美國經濟增長的40%。如果你對這個數字還缺乏敏感的認識,那麼你對這組數字肯定會感興趣:一個發展才十幾年但已擁有資產2000億美元的微軟電腦公司和已經發展一百多年才擁有400億美元資產的通用汽車公司,後者曾是美國工業經濟時代的象徵之一。微軟所要做的工作,並不是給你直接可以消費的麵包、汽車或實實在在的鋼鐵。它提供給社會的只有處理資訊的計算機和載滿了能滿足你對知識管理需要的各種軟體,這裡幾乎沒有辦法用勞動價值理論來分析,最高階的知識在這裡直接轉化為最大的價值,過時的知識在這裡也一文不值。同樣的程式設計人員、同樣的工作強度,但可能所創造的價值相差懸殊。這裡價值形成的唯一基礎是以其知識含量的高低來比較的。其他如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光電子產業等等高新產業中,知識是與他們所能創造價值的大小、所能實現價值的多少直接地聯絡在一起的。也許僅僅因為一個連字元的遺漏而使數十億美元化為烏有,也許僅僅因為一個新的配方而價值倍增。在這裡已完全失去了工業經濟時代社會財富的生產和實現形式,知識經濟時代的社會財富已直接地與人類最寶貴的知識掛鉤,這不但突破著舊的社會財富觀,而且直接使人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造新的社會財富。

  綜上所述,知識正自在地存在於當今源源不斷被創造出來的新的社會財富中,深刻地改變著經濟學的基本範疇的內涵及基本理論。正如我們分析的,一定經濟時代新創造的社會財富,總是最深刻地反映著一定經濟時代的社會生產的實質,並通過這個實質使一定時代的社會生產方式向更高階轉化。

  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切都是財富,一切都不是財富,對新增社會財富的考察必須和一定的生產方式相結合。如果說工業經濟時代商品的價值主要指一定技術條件下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的大小體現出在勞動時間多少上的競爭,那麼知識時代的商品價值則主要是指在無差別人類勞動中所蘊含的知識和資訊,價值的大小體現在勞動中對知識和資訊的競爭。我們創造的新財富是未知的,但我們通過當前的勞動卻現實地改變著已經形成的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在這個迴圈上升的怪圈裡,由於人們在現實消費需求中所消耗的社會財富總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會財富是以空的數字指標表明社會生產的創造能力,由於形成新的社會財富增長的途徑是唯一的,因此對一定生產方式下新形成價值的那種核心要素的競爭便是社會經濟增長的實質。而這種核心要素的分割、佔有和積累,也就是對新增的社會財富的分割、佔有和積累。

  從這個意義上看,OECD定義的最後一句,不無道理。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與工業時代相適應建立起來的經濟學勞動價值理論亟待發展。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才能說明知識經濟是存在的,使知識經濟有合理的理論基礎,把我們看到的現實和我們用於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有機地統一起來。

  三.知識經濟對會計的影響

  綜觀會計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會計的發展主要是反應性,即會計主要是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並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知識經濟的出現,必然對現有的會計產生全面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可以從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在知識經濟中企業賴以生存、發展和壯大的基礎是企業的知識資源。而知識資源是由人力資源和知識組成的。在傳統的會計中資產是指被企業控制或擁有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這就對傳統的會計計量產生影響,要求對資產這一概念擴充套件其內涵。

  ***一*** 知識經濟對會計假設的影響

  會計理論的基本前提是四大會計假設,知識經濟的到來也對它產生影響。在傳統會計中,會計主體是指擁有一定經濟資源並對這部分資源負責,具有經濟業務的獨立主體。而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網路的發展,會計主體的外延在不斷的擴大。企業可在網路上根據自身的要求分配、重組企業的人員,形成“網路公司”這一“虛”的實體。另一方面公司之間存在著許多以聯營公司,合資企業等形式的鬆散型企業,而這些企業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解體。這種“虛”“實”實體的共存,就對會計主體的界定帶來困難,應重新對它進行定義,並以“相關利益聯合體”來定義較為合理。

  傳統的持續經營假設把企業在可以預見的時間記憶體在作為前提。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面臨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隨時都有發生破產清算的可能,巴林銀行的倒閉就是在毫無前兆的情況下發生的。所以持續經營假設可解釋為“相關利益聯合體的存續期”。

  持續經營假設的變動必然會影響到會計分期假設。另外,“網路公司”的存在使得原先的會計實務中較多的估計成為障礙。因為知識經濟下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加速折舊和市場瞬間萬變的情況會給公司帶來意外的收益,這樣一來就無法對會計收益和成本進行配比。而用“網路公司”隨時都有可能結束,就更無從談起會計分期。

  網路交易的增加,使得貨幣計量成為交易中的一個累贅。因為人們要求更為快捷的方式,要求有一種統一的電子貨幣。這樣每一次交易就可省去許多的時間。而電子貨幣的唯一要求就是保持幣值的穩定。

  歷史成本計價方法是會計計量的基礎。而知識經濟的主要資源是知識資源,它是企業資本的源泉,是企業發展的新動力。它屬於無形資產,用歷史成本計價方法即用取得該資源的成本作為其計價成本不能體現知識資源的真實價值。

  四大會計假設和歷史成本計價方法是會計學大廈的基礎,知識經濟的到來不可逆轉地對以傳統觀念為基礎的會計學提出了新的課題。在具體的會計實踐中已經有很多解決此類問題的實際例子。我們應當對其加以總結,使之理論化、體系化、從而構建更高層次的適應知識經濟的會計學。

  ***二***  知識經濟對會計理論的影響

  1、對基本會計概念和範疇的影響

  第一,對資本制度的影響。

  現有的會計理論是以實體資本***包括貨幣資本和實物資本***為基礎的,不確認智力資本。這一資本制度的基本特點是:

  ***1***實體資本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和主要動力;

  ***2***實體資本是社會經濟權力的中心,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是資本僱傭勞動制,企業的治理結構是以實體資本為中心的結構,即實體資本出資者承擔經營風險,並享有剩餘***利潤***的控制權和索取權。因此,現有的會計資訊主要是為實體資本出資者和債權人服務的,其基本任務是站在實體資本出資者和債權人的立場,記錄企業發生的經濟事項,反映企業實體資本的運動狀態,幫助他們進行風險決策和業務監控,從而保證其收益的最大化和風險的最小化。

  而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是經濟增長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也就是說,知識是生產的核心要素;人是知識的載體,知識的擁有者應享有企業權益的分配權。因此,知識經濟的核心是對智力資本地位的確認。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再被簡單地認為是由實體資本所有者的投資形成的生產和財務單位,而被認為是智力資本與非智力資本***實體資本***訂立的特別市場契約,智力資本所有者與非智力資本所有者共擔企業風險、共享企業權益,而且智力資本能比非智力資本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就要求會計建立能反映智力資本的中心地位、體現智力資本所有者與非智力資本所有者共擔企業風險、共享企業權益的新的會計體系。

  第二、對利潤含義的影響

  與上面的觀點相聯絡,現有的會計理論認為利潤是實體資本創造的,因而屬於實體資出資者,員工,無論是高智力的員工還是普通的體力勞動者都被看作是被僱傭者,其回報僅僅體現為工資費用,利潤表只站在實體資本所有者立場反映其投資回報。而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利潤是智力資本和非智力資本共同投入所產生的回報,而且主要是由智力資本創造的,在智力產品的價值組成中,物化勞動者轉移價值所佔比重很小,高智力的員工可以用他們的發明創造轉換為對企業的投資,這些員工和他們的智力在企業的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可以創造出大量的利潤。這就要求會計必須適應這一變化,重新明確利潤的含義,劃分員工勞動報酬和智力資本回報的界限,明確確認和計量智力資本帶來的利潤。

  第三,對資產概念的影響

  在現有的會計理論中,資產作為一種經濟資源,主要是指有形資產,雖然也不排除無形資產,但由於各種原因,無形資產在企業資產中始終只佔次要的地位。例如,我國規定,以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出資不得超過公司註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即使是高科技企業,也不得超過百分之三十五。對人才智力資源,無法在理論上其作為資產的地位。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和智力被認為是生產的重要要素,它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也大大超過了有形資產,所創造的價值也大大超過有形資產,因此,無形資產,特別是人才智力資源是企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資產形式,而對微軟、英特爾這樣的公司,其價值幾乎全部體現為它的人才智力資源,房屋、裝置等有形資產顯得毫不重要。不正視這一事實,而仍將人才智力資源排除在企業的資產形態之外,不加以反映和核算,顯然是與客觀經濟環境相背離的。

  2、對會計確認和計量理論的影響

  傳統會計理論,將貨幣計量作為一項基本假設,以是否可計量作為能否納入會計資訊系統的一項基本標準,在計量屬性的選擇標準上,首先考慮的是其可靠性,即這種計量必須是建立在已經發生、客觀存在、可以驗證和檢查的基礎之上。在這一基本觀點下,包括人才智力資源在內的許多經濟現象都無法在會計上得到反映。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及高新技術的不斷髮展和應用並轉化為生產力,人才智力資源作為生產要素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與此相關的會計學的一個新興的學科分支——人力資源會計學日益受到重視和研究,初步形成了包括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和人力資源價值會計兩大基本內容的人力資源會計模式。但是,受基本的會計確認和計量理論的侷限和影響,現有的人力資源會計模式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按實際成本核算,未能反映出人的智慧與創新能力和產出價值的計價等問題。人力資源價值會計雖然試圖計量人力資源的價值,避免人們低估企業價值,但由於不是以實際成本為基礎,存在計量的可靠性問題,因而無法與傳統的財務會計溶為一體,始終遊離於財務會計體系之外,因而並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人力智力資源的計量問題。

  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和智力的重要作用要求我們加強對智力資本和人才智力資源確認和計量的研究,這勢必對現有的會計確認和計量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三*** 知識經濟對會計實務的影響

  知識經濟對會計實務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會計工作重點的轉移

  傳統的會計工作主要是會計人員運用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手段,對經濟資料進行收集、加工、儲存和檢索,最後輸出能滿足資訊使用者經濟決策和控制經濟活動需要的經濟資訊。

  在傳統的會計工作中,由於受操作手段和工具的限制,經濟業務資料的日常處理佔用了會計人員絕大部分的工作時間和精力,而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隨著以計算機為主的資訊產業的普及和成熟,會計人員大量的日常工作,如填制亡帳憑證、登記總帳和明細帳、編制和報送會計報表以及在必要時查詢憑證資料等工作都可以由計算機完成,這在客觀上使廣大會計人員從繁雜的、重複的日常會計事務中解脫出來,將其工作重點轉移到參與預測、決策和經營分析等方面,更多地參與企業單位的經營管理,使會計工作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在經濟管理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確立會議工作在經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會計工作重心的轉移,對廣大會計人員的素質、知識結構和工作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應具備相關的資訊處理知識、管理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增強參與經營、參與管理的意識和能力。

  2、 會計電算化從低階向高階穩步發展

  展望未來,隨著知識經濟和資訊科技的發展,我們認為會計電算化將會繼續向下列方向發展:

  ***1***由單項處理向較完整的會計資訊系統發展

  在我國,目前的電算化會計核算系統多數是一些單項的資料處理系統,如帳務處理系統、工資核算系統、材料物資核算系統等。但是,隨著電算化應用的成熟和總體水平的提高,原有的單項或獨立的多項電算化應用已不能滿足企業單位管理的需要,而要求把單項處理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既能獨立進行資料處理,又能實現資訊傳遞和共享,從而形成一個較完整的會計資訊系統。

  ***2***由單機應用向計算機網路應用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許多企業單位的會計電算化是採用單機處理,隨著較完整的會計資訊系統的建立,獨立的單機應用不能滿足資訊處理和使用的要求,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採用計算機網路。Internet更是加快了計算機網路化的程序。

  ***3***由單純的會計核算向管理會計應用方向發展

  一個完整的會計資訊系統包括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部分。目前我國的電算化會計系統主要應用於財務會計核算。管理會計所採用的資料體系與財務會計基本相同,但由於其目的更側重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服務,因此其處理方法與財務會計有所不同。

  與財務會計相比,管理會計使用了更多的數學模型和方法。顯然,計算機不僅僅能完整財務會計的各項核算工作,而且也能更快、更好、更高效益地完成預測、分析和輔助決策等各項管理會計的工作。

  事實上,隨著會計工作重心的轉移,傳統的會計資訊系統已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會計資訊系統應同時具備分析、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責任評價等功能,即朝管理型會計資訊系統的方向發展。此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管理型會計資訊系統還將引入人工智慧技術。專家系統在預測、分析、決策工作中的應用是今後會計電算化發展的方向這一。各種型別的專家系統可望為會計人員和管理人員提供諸如會計工作法律法規諮詢、成本分析與控制、產品結構、市場分析與營銷策略等多方面的幫助。

  3、 會計核算方法的選擇更加強調科學性和合理性

  由於手段和工具的侷限,傳統會議在確定會計核算方法的選擇標準時,在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之間更多的注重可操作性。如債券攤銷方法,雖然實際利率法比直線法更科學,便後者更為簡便,因而實務中一般選擇直線法。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和會計資訊系統的不斷完善,計算的繁簡程度已不再成為評價一個會計方法是否應該採用的標準,科學性和合理性成為選擇會計核算方法時唯一需要考慮的因素。

  4、會計資訊時效性和多樣性的增強

  及時、準確、完整地提供會計資訊,以便作出相應的經營決策和制定控制,提高經濟效益,是現代會計的經營決策和制定控制,提高經濟效益,是現代會計的職責之所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很多在手工條件下很難或者無法及時提供甚至無法提供的資訊,都可以及時提供。比如,只要增加特定的程式,企業可以同時編制出以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製為基礎的會計報表;對於目前比較複雜的物價變動條件下的會計資訊,提供起來也將極為方便。

  5、會計組織的弱化和內部審計機構的加強

  隨著計算機網路的普及和應用技術的提高,目前由會計人員輸入的大量的經濟資料將改由業務人員直接輸入,並由計算機自動處理,這將大大提高會計核算工作效率,節省核算時間,減輕會計人員的工作量和勞動強度。與此同時,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舞弊的手段也會越來越隱蔽。因此,為減少各種弊端,會計的內部控制制度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內部審計機構將得到加強,內部審計工作顯得更加重要。

  6、對國際會計準則的需要更為迫切

  前面講到,知識經濟區別於傳統經濟的特點之一,就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各國會計準則和制度的不一致,不利於會計資訊的交流和溝通,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是背道而馳的,從一定意義上說是阻礙了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程序。這在客觀上要求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和統一。目前雖然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已在著手製定國際會計準則,但無論從規範強度還是從規範範圍,都是不夠的,亟待進一步加強。

  ***四***. 知識經濟對會計理論的衝擊

  由於知識經濟帶來會計環境的變化,因而對環境所決定的會計理論也產生極大衝擊。這主要表現在:

  1、對會計目標的衝擊。對財務會計目標的認識;不論是“決策有用觀”,還是“經營責任觀”,都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並未考慮知識經濟時代的新情況。會計目標的確定,應以資訊使用者的資訊需求為矢的。

  美國AICPA的企業報告特別委員會於1994年提出的題為《改進企業報告——著眼於使用者》的綜合報告中認為,投資者的主要目標是對企業的絕對價值和相對價值及其權益性證券做出判斷;債權人的主要目標是評價一個企業承擔與當期或未來債務或其他金融工具有關的義務的能力。從他們的目標出發,資訊使用者要逐個分析有不同機會和風險的企業分部,掌握企業經營業務的性質,著眼於企業未來,掌握管理部門意圖,要求企業報告資訊相對可靠,瞭解相對於競爭對手和其他企業的業績,及時瞭解影響企業的重大變動。

  在知識經濟時代,資訊使用者對這些方面的要求會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並且對企業知識資本擁有量和知識創新能力的資訊也會提出相應的要求。因而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不僅要滿足使用者對企業資本、物質等財務資源的增長和創造的興趣,也要滿足他們對人力資源、知識資源的資訊需求。

  2、對歷史成本原則的衝擊。在知識經濟時代,傳統的歷史成本原則將會對不斷湧現的新的會記事項感到束手無策。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歷史成本原則已經招致來自各方面的尖銳批評。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以知識資本作為企業資本源泉,以知識創新作為其發展動力。對知識資本的計價,按照傳統計價原則,可能只是幾本書的價錢,或是委託培養費以及其他各種取得知識的可證明的實際支出,這無疑會極大歪曲知識資本的價值。

  3、對資產概念的衝擊。資產是一個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可計量的、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企業的經濟資源在工業經濟時代主要指物質或財務資源,通常表現為有形資產。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資源的主要表現形式為知識資源。知識資源是由人力資源和知識兩部分構成,其中人力資源是知識的載體;知識通過人的積累、運用、創新而發揮作用,是人的創造能力的源泉和動力。把人力資源和知識納入企業資產的範圍,無疑是對會計觀念的重大挑戰,它意味著傳統的資產概念將被賦予新的含義。資產範圍的擴充套件,將為會計的核心問題之一——資產計價帶來新的課題。

  四、知識經濟要求會計創新

  面對知識經濟對會計的影響,我們的唯一選擇就是迎接時代的挑戰,認真研究會計的科學框架、進行會計創新,以滿足資訊經濟時代使用者對會計的新要求。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作好會記創新工作:

  1、構建適應知識經濟要求的會計模式。現有的會計模式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它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因而在新的形勢下,它遇到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會計目標、會計觀念、會計管理體制、會計規範體系等各個方面,都表現出與知識經濟格格不入的傾向。

  例如自創商譽在傳統的會記系統中是不予反映的,但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由知識創新而帶來的企業價值增加和獲得超額利潤的能力會成為一種較普遍現象。而且企業的合併或解體也會經常發生,如不在市場交易前確定自創商譽價值,那麼在市場交易時的價值確定就會顯得“離譜”。

  會計模式的構建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它要求按照知識經濟的要求,對會計模式的各個組成要素賦予新的涵義。

  2、研究和引入新的計量手段。由於知識經濟時代會計計量重心要從財務資源轉向知識資源,其中的最大障礙就是會計計量問題。傳統的計量手段已不適應知識經濟要求,因而在計量手段上需要革命性的變化。在會計系統中引入多重計量手段,因不同會計事項性質而選擇不同計量手段,似是一條可取之到道。多元化的社會由五彩繽紛的事物組成,強調獨一無二的計量手段,只能使會計陷入困境。

  3、儘快將人力資源會計納入財務會計系統。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已有30多年,由於涉及到經濟理論、會計理論以及會計計量等一些“禁區”問題,它仍然未登入財務會計大堂。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勞動主體是智力勞動,智力勞動的知識價值如何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應是該時代財務會計的重要內容。此外,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知識資本的時間、空間範圍將比財務資本要寬廣得多,財務會計要跟上這種要求,就必須拓寬自己視野,把知識資本延伸到企業外部範圍的內容都納入核算的範圍***如環境報告等***,才符合知識經濟的要求。

  4、變革財務報告。現行的財務報告是一種非黑即白的模式***black and white model***,即在會計報表中反映的事項會計上可確認,而在其他財務報告中反映的事項會計上不予確認。美國學者韋爾曼針對這種模式的弊端,提出了一個彩色模式***colour mode ***。

  所謂彩色模式是將財務報告的內容分為5個不同層次,第一層次,即符合可定義性、相關性、可靠性和可計量性的傳統的會計報表內容;第二層次,報告那些只符合可定性、相關性和可計量性的事項***例如自創商譽等***;第三層次,報告那些只符合相關性、可計量性的事項***如顧客滿意程度等***;第四層次,報告那些只符合相關性、可靠性和計量性的事項***如風險等***;第五層次,報告那些只符合相關性的事項***如知識資本等***。按照彩色模式,可以較全面地報告與企業相關的各類資訊,從傳統財務報告的墨守成規中“解套”,較好地適應知識經濟對會計的要求。

  知識經濟對會計的挑戰是嚴峻的,但同時又給了會計一個創新的機遇。我們有理由相信,會計不會而對知識經濟束手無策,它會成為知識經濟時代極為重要的角色。

  總之,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是實實在在的已經到來,我們必須從這個現實出發,揭示出反映知識經濟實質及執行規律的經濟學說來解釋我們所面對的經濟現實,指導我們偉大的改革實踐,這不但意味著我國理論經濟學繁榮的到來,也必然促進我國偉大的經濟振興。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