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學了藝術設計的同學們,你們止嘔自己的論文開題報告要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藝術設計論文開題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篇1

  研究背景

  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市場環境複雜多變,在這樣的國際環境背景下,商業海報設計必須採取新的表現方式,綜合各種宣傳手段,及時地將商品資訊傳達給不同國籍、不同地域的消費者,只因如此,各地的商業海報設計打出了本地風情的口號,只有這樣才能使海報的宣傳效果取得最大化。而每座城市都是差異顯著、特色鮮明、異彩紛呈,但是也不難看出,這些城市都擁有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是它們賴以聞名遐邇的支撐點。

  為了應對設計領域遇到的挑戰,研究把握城市形象的塑造方向,在不斷加快城市化程序的同時,海報設計已經趨向突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的城市風貌和特色,努力使城市形象在保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實現海報設計的新發展。

  可見,地域性是城市形象設計的策略中心,民族性是城市形象設計的核心靈魂,時代性是城市形象設計的延續前景,只有三者相輔相成,才能共同打造現代化城市形象的獨到靚景,展示出特色城市的無窮魅力。

  研究理據

  在海報設計廣泛運用於社會的情況下,進行對城市形象的研究,最大限度的拓展 用符號來傳播設計 的視覺思索模式,繼而引發對商業活動中海報設計的發展程序的探討和想象。

  因為設計與經濟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在很大程度上,設計層面是經濟狀況的折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東西方文化日益頻繁的交流和融合,以及現代科技、文化、藝術給海報設計帶來的新觀念,海報已不再受某些風格流派的約束。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廣告已發展成為一種新興的產業,而海報作為廣告最普遍的一種形態,用新的表現形式和宣傳手段,以適應高效率的社會發展與市場經濟的需求,從新的視角來發現和審視商業與海報之間的關聯性和新的組合關係。

  將青島國際啤酒節的海報設計與青島城市形象的關係深深品位 形象促成設計的表現,設計凸顯形象的特質,並設計出能夠使二者合二為一,互補互溶的視覺藝術,定會更加突出青島城市現代文明的嶄新風貌,又推動了傳統地方文化的奇光異彩,對整個商業活動的推廣和展開來說,絕對是點睛之筆,是至關重要的。

  研究目的

  城市形象所涉及的是與我們目前的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包括市容管理既相互聯絡又相對獨立的一個全新的領域,它是能夠激發人們思想感情活動的城市形態和特徵,是城市內部與外部公眾對城市內在實力、外顯活力和發展前景的具體感知、總體看法和綜合評價。進行城市形象設計,可以將城市整體的精神與風貌等特質予以提煉、昇華,塑造獨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充分發揮城市功能,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城市建設雷同化、一般化的傾向,推動城市全面發展,建立名牌城市。

  另一方面,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髮展,大型商業活動由於外在環境條件的逐步成熟開始登上世界的大舞臺,被稱為第五傳媒的 活動 。但城市發展戰略需要動態進行調整優化,確保城市發展方向科學明確,城市理念識別特徵突出。從這一角度來說,在盲目發展經濟的同時,城市形象往往被商業操作所控,顯然忽略了城市在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城市的個性、特點和發展方向的重要性,對城市未來發展做不出全域性的謀劃,這是如今城市發展的一個現實問題。

  而且,當前城市形象、城市商業活動與海報設計的關係的研究在學術領域並不多見,深入探討這個問題的論述並不多,不得不使我們與學術研究的前沿望而卻步,同樣也阻礙了我們在藝術設計程序中的步伐。研究這個課題,對受眾將會有一定的新穎性和吸引感,對當前的城市發展和藝術創作都會有不小的指導意義。

  論文結構

  本文以城市形象、城市商業活動與海報設計的關係為研究主題,共分五個部分對三者之間的作用進行闡釋和剖析。

  第一部分主要說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理據、研究目的和論文結構。

  第二部分對城市形象與海報設計的關係進行了綜述解析。主要闡釋了城市形象的解讀、城市形象的特徵、創造城市形象的因素、體現城市形象的海報例項等基本問題。

  第三部分分別從城市商業活動、城市商業活動的特點、城市形象與城市商業活動的探討、商業海報、商業海報設計的超常思維等方面闡述了城市商業活動與海報設計的相互作用。

  第四部分分別從青島城市形象特質分析和青島城市形象的焦點兩個主要方面具體介紹和分析了青島城市文化的涵義。

  第五部分分別從海報設計、標誌設計、吉祥物設計、戶外廣告設計和其他周邊設計等方面具體介紹了歷屆啤酒節的視覺傳播設計,認識和掌握了啤酒節視覺傳達系統的典型風格和代表作品。

  第六部分重申中心論點,突出創新點,並通過對綜上問題的認知和分析,以自己的畢業設計作品為基礎,通過圖形符號的運用、海報設計中的色彩元素、文化元素的聯想表現、設計風格的有力彰顯和海報設計要素的整合等部分的研究,進一步表述了城市形象、城市商業活動對海報設計的重要影響,充分發揮其潛在的設計創造力。

  篇2

  一研究目的及意義

  自從人類有史以來,傳播現象便無處不在,傳播的方式也多種多樣,除語言之外,人們彼此之間的眼神互遞,或者形體動作的傳情達意,都是人類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歷史發展,科技進步,人類的傳播方式也愈加趨於多樣化,各種傳播媒體的產生與發展,影響著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每天都生活在一個充滿了傳播的環境中,對人來說,傳播就像空氣一樣重要。隨著傳播媒介的改變與發展,傳播現象對人類的影響越來越大,整個社會生活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因此,研究傳播現象就存在著其歷史的必要性。

  民族舞藝術當然離不開傳播。就民族舞本身而言,其藝術價值的體現正是通過傳播來實現的。縱觀民族舞的發展史,其實正是一部民族舞的傳播史,民族舞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傳播,民族舞表演者與表演者之間的傳播,以及民族舞在各民族之間的傳播,促進了各民族舞蹈的發展,以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可以說,民族舞正是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去蕪存精、提煉昇華,才有了今天百花齊放的繁盛。可以認為,從傳播的角度理解民族舞藝術必將是一種有意義的實踐。

  民族舞作為一種古老的原藝術,用肢體語言來體現藝術的美感,在很長一段時期存在著不可復現性。在遙遠的古代,我們的祖先對於民族舞的傳播往往侷限於直接的現場的傳播。人們為了傳承民族舞文化,傳播民族精神,一遍遍不知疲倦地試圖儲存復現舞蹈場景,但由於當時科技發展落後,舞蹈又是以複雜的人體作為傳情達意的手段,因此民族舞的記錄儲存始終是其傳播與發展的瓶頸。隨著中國廣播事業的蓬勃開展,中國民族舞藝術與電視、網路的結合必然是歷史性地選擇。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的運用,民族舞藝術記錄儲存難題迎刃而解,同時大大拓寬了民族舞藝術的傳播範圍,這無疑對民族舞的傳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隨著民族舞藝術的廣泛傳播,推動了民族舞的發展與繁榮,也為中國民族舞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產生了嶄新的舞蹈視覺體驗,融合出新型的民族舞作品。此外,民族舞藝術與各種媒體的嫁接,豐富了電視藝術、網路藝術的種類,擴寬了電視藝術、網路藝術的視域。

  如今,我們所接觸的大部分民族舞作品都是通過攝影技術間接的在電影、電視、網路等媒體所傳播的,通過攝影機的使用,我們可以從以往所達不到的角度來欣賞民族舞藝術作品,這不僅改變了傳播的途徑,可以使更多的人欣賞到優秀的民族舞藝術作品,同時改變了視角,提升了人們對民族舞藝術美的享受,這種改變必然給中國民族舞蹈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中國民族舞蹈藝術的傳播研究顯得尤為必要。

  在民族舞的傳播過程中,受眾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群體。由於歷史、地域、教育等因素的差異,全國範圍內的廣大受眾群體的接受水平和精神需求也存在很大差異,這不是技術的發展可以解決的問題,因此在研究中國民族舞的傳播時,我們也必須對接受群體進行深入的研究與瞭解,最終在熒屏上的舞蹈作品應該是能夠被廣大受眾群體所接受的喜愛的健康的優秀的作品,同時,這些作品也應該是多元化多層次的,可以為觀眾所選擇的。

  總之,本論文所做的研究是將民族舞藝術與傳播學、美學理論的一次跨學科結合,同時也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難點在於對中國民族舞藝術傳播的巨集觀把握,和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民族舞產生的新變化,以及其傳播的新特點。我認為,在新世紀之初,根據現狀作這樣的探究,不僅是必需的,而且也是有益的,並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二研究物件及方法

  概念界定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從勞動、鬥爭、交際、愛情和生活中產生流傳出各種風格鮮明、表演技巧迥然不同、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舞蹈。

  中國56個民族就像56朵絢麗的花,綻放著56種獨特的光彩,而每朵花都有其獨特的盛開方式。在不同民族之間,氣候、環境、地理、風俗都存在很大不同,各民族的舞蹈文化按照各民族不同的審美習慣,審美經驗和審美理想,按照民族認同的 美的規律 美的法則 ,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最終各民族形成了千差萬別的舞蹈風格。比如維吾爾人民熱情好客,性格豪爽開朗,有著典型的草原民族的寬廣胸襟和濃厚的北方人的特徵,因此維吾爾民族舞蹈具有舒展灑脫、粗獷豪邁、柔韌有力的舞蹈特點。從體態上看,維吾爾族舞蹈具有挺胸、拔腰、昂頭的特點,這是因為維吾爾民族曾是一個遊牧民族,因此其民族舞蹈中帶有濃厚的遊牧民族的生活氣息:它的原始動作有雙手左右兩側展開,身體左右晃動:撥開紅柳用敏銳的目光搜尋野獸;舞蹈回身旋轉,雙手拉弓式:機警的獵人發現獵物,抽箭按軒拉弓欲射。[1] 又如傣族舞蹈受服裝筒裙影響,造成傣族舞蹈腳下蹲顫、送胯等動作,形成了三道彎的舞蹈造型;東北地區漢族秧歌動作熱烈爽朗與他們的性格開朗樂觀密不可分。這些各民族不同的舞蹈特點形成了民族舞蹈中特有的舞蹈語彙。因此,民族舞蹈可以反映一個民族的生活習俗、人文秉性和民族特質。

  舞蹈是通過有節奏的、經過提煉和組織的人體動作和造型,來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藝術,而各民族舞蹈個性鮮明、文化迥異、藝術表現風格具有強烈的民族氣息,韻律和體態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流傳至今的中國民族舞蹈藝術都是各個民族經過千百年的繼承發展和積澱,創造出來的舞蹈文化結晶。可以說,具有民族自己獨特的舞蹈形式和舞蹈風格,在自己民族當中流傳和發展的舞蹈,就是民族舞蹈。

  研究方法

  本論文以傳播學理論為邏輯起點和方法論,汲取大眾傳播學研究、藝術傳播學研究、接受美學理論研究與審美心理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同中國民族舞藝術的創作與接受現狀相結合,理論論述的同時進行資料收集與典型本文分析。通過圍繞傳播的五要素:傳播內容、傳播主客體、傳播過程、傳播方式及傳播效應進行分析及論述,從歷史、現今及未來三個方面探索中國民族舞藝術的傳播發展,不僅是對民族舞藝術的傳播現象的一次總結,同時也是對其內在傳播機制的深入的探究。

  筆者以中國民族舞藝術的傳播與接受為切入點,關注民族舞藝術在不同歷史時期下各種傳播方式的大眾接受何以實現,審視民族舞藝術的創作怎樣更適合於受眾的審美趣味,從而為民族舞藝術的傳播發展指明方向。因此,本論文不是民族舞藝術傳播、美學理論純學理式的闡發,而是和實踐緊密結合的總結與思索。

  三研究成果綜述

  在藝術世界中,無論藝術家怎樣用烈焰般的思想和感情,做全身心的投入,也無論怎樣努力使其 純然的 表達如何對應著外部世界,都需要通過對藝術的欣賞和接受的洞識去獲取藝術完全實現的意義。藝術傳播活動是藝術的交流,是前景的事物和背景的力量的呈現,藝術和公眾的辯證對話關係,在這種呈現中真實聯絡起來。 [1]作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 藝術傳播學,是一門藝術學與傳播學交叉的邊緣學科。儘管過去的幾十年中,也有不少學術文章和論著或多或少地涉及藝術傳播問題,但真正具有自覺的創學科意識的體系性研究,還以邵培仁先生的《藝術傳播學》一書為先。

  作為一種日益大眾化的社會行為,中國民族舞藝術的傳播正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的重視。中國民族舞是藝術的一種,所以舞蹈欣賞屬於人們對藝術美的一種審美活動。中國民族舞藝術交流、對話與傳播的走向,並不簡單地由舞蹈作品流向觀眾,而是舞蹈的創作者和表演者通過舞蹈作品與公眾在不斷變換整體與部分地位的關係中,相互交流,相互理解,互為迴應的。此外中國民族舞藝術傳播對物質載體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依賴性。從遠古的口耳相傳,文字圖畫記載到今天的電子網路傳播,中國民族舞藝術傳播除了再現古代舞蹈的原始風貌外,如出土的舞譜、敦煌的壁畫,更多的是藉助各種物質形態的傳播媒體,進行現時態的大範圍再現,即歷史的、現實的民族舞藝術作品深入大眾的實現。

  在高科技沒有發展起來之前,早期的中國民族舞藝術是面對面直接進行傳播的,傳播的範圍十分有限。那種情況下,民族舞藝術只是一小部分人享用的東西。而在現代社會,中國民族舞藝術的傳播則從經濟文化發展總體狀況中獲得某種運作和發展的機遇和條件。憑藉科學技術、知識經濟發展起來的現代化生產,以其所創造的產品,極大地改變了傳統藝術傳播的速度、力度、廣度以及執行方式。這種變化表現在民族舞藝術資訊的傳播速度更加快捷,傳播範圍更加廣闊,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可以獨自一人或群體享用,可作為導向或自由選擇,可以靜觀或參與活動等等,以適應不同人的不同藝術需求。

  隨著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中國民族舞藝術通過大眾傳播方式的擴散,在增加自由選擇的同時,卻又有一種失落感和失重感,往往並不自由;民族舞藝術的傳播在走向現代化、科技化的同時,個性的獨創性似乎受到壓抑和漠視;而且隨著商品時代的降臨及市場經濟的運作,其傳播內容的深度價值正在被淡化。的確,在市場經濟作用下,民族舞藝術的商業化傾向不可避免,其藝術風格與藝術品位均在不同程度地遭受嚴重的消解。在當代社會文化轉型時期,中國民族舞藝術傳播過程充滿著目的、意義、價值觀念的衝突。因此,現代藝術傳播很容易急功近利,忽視人文價值尺度與文化主體性追求,這就需要我們透過表面的喧囂與繁華,從把握民族舞藝術的傳播機制入手,冷靜探究其現代效應。

  民族舞藝術的傳播是指民族舞藝術資訊在時空中通過特定媒介進行的雙向傳遞與接受。其執行機制是以民族舞藝術作品為媒介的藝術生產與藝術消費辯證統一的運動,是民族舞藝術資訊傳遞、溝通、實現的社會化過程,因此也正是民族舞藝術作品促成藝術消費新需求、藝術生產新動力的內在執行機制。同時,這一執行過程必然受到社會眾多關係的制約和影響。隨著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面對市場經濟與高科技的雙重作用,整個民族舞藝術傳播過程充滿著目的、意義和價值觀念的衝突。於是,民族舞藝術傳播的現代效應探究一方面從當前的傳播條件和現狀入手,另一方面是就藝術傳播過程的構成要素 民族舞藝術傳播者、民族舞藝術資訊、民族舞藝術傳播媒介、民族舞藝術受傳者和社會背景展開,最終分別提出符合現實情境的傳播建議與對策。

  迄今為止尚無對中國民族舞藝術的傳播進行系統分析研究的文章或專著,然而舞蹈類著作中已有少量獨闢章節來論述中國民族舞藝術的發展,傳播學理論著作當中也有涉及舞蹈藝術的論述。如《中國古代舞蹈史話》、《舞蹈藝術淺談》、《風姿流韻:舞蹈文化與舞蹈審美》、《藝術傳播學》、《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等等。以上多以探討中國民族舞蹈的定義、形態與型別、美學特徵與藝術傳播等方面予以研究。此外,也有很多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從舞蹈的電視傳播、網路傳播、舞蹈的受眾研究等方面來從某個角度對中國民族舞的傳播進行評析,如《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及發展趨勢》、《關於少數民族舞蹈發展的探索》、《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電視生存》、《現代傳媒帶來的審美觀念的轉型》等。上述研究成果對於本論文的研究都提供了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