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身體素質下滑的原因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要來越引起社會的重視,近幾年,學生身體素質正在逐年下滑。那麼,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大學生身體素質下的原因

  ***一***應試教育

  雖然我們不斷強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求學生每天堅持運動小時。但應試教育卻促使學校過分的追求升學率,使學生學業負擔過重,除了完成每週兩節體育課的教學外,學生沒有其他的鍛鍊時間,由於有的學校害怕學生在體育課中出現傷害事故,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在體育課中取消了一些對抗性強和容易受傷的體育教學內容。甚至把體育課變成了所謂的主課。在初中階段家長過度重視文化成績的提高,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考上重點中學,強行讓學生在週末和假期等課餘時間參加文化課補習班,這使得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嚴重不足,從而導致如今的大學生身體素質普遍偏低。

  ***二***生活環境

  近年來隨著現代化程序的不斷加快,電腦及網際網路絡的普及、資訊傳媒技術的迅猛發展、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膳食結構改變等原因。導致學生體育活動時間急劇減少,身為獨生子女孩子們在父母的嬌生慣養中成長,大多數孩子養成的不愛勞動和不愛運動的懶惰習慣。這使得他***她***們體質很弱,免疫力低下導致了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偏弱、營養過盛導致了肥胖症增多、內臟功能低下導致樂學生不能承受哪怕是輕微的體力負荷。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都不盡人意。如在體育課中的中長跑測試時,就出現暈到,嘔吐等現象。此外,社會上室外運動場所偏少,使學生課外活動場所得不到保證。

  ***三***體育教學

  傳統體育課教學以傳授專項技術為主,卻忽略了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的發展。目前高校的體育課採取了選項上課的制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專案,但每週兩課時的體育課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鍛鍊效果,一學期下來技術學習效果不理想,身體素質也沒有顯著的提高。體育課開展的專案吸引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部分學生因為必須上體育課而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專案,導致學生缺少積極主動參加體育活動的意識,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僅以完成體育教學任務為主要目標,對學生只傳授技能考核的內容,缺乏對學生培養終身體育和自主鍛鍊身體的思想意識的灌輸,這對學生的體質下降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偏低等問題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對策

  ***一***注重早期培養

  多數體育工作者認為,運動能力的好壞影響著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運動能力較低的學生可能對體育活動終身不感興趣。通過研究發現,學習運動機能的最好時期是6-10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很好的掌握所學的運動技能,並通過運動技能的學習提高身體素質。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通過運動技能的學習,體驗成就感逐步養成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所以建議家長為了孩子的健康要從娃娃抓起,為孩子日後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提高體育意識

  定期在校內舉辦體育與健康講座,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校方、家長以及學生的的體育意識。突出體育的重要地位,形成體育鍛煉對學習有益、健康的身體才是學習和工作的保證的體育價值觀。學校要把增強學生體質放在重要位置,通過講座普及體育與健康的相關知識、把運動技能和科學鍛鍊的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要使家長了解體質健康內涵和提高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意義,使家長全力支援配合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增強學生提高身體素質的緊迫感,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能力,使學生願意自覺地、獨立自主的參加身體鍛鍊。樹立終身健身的體育觀,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使其成為滿足社會需要的專門人才。

  ***三***更新體育課內容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是以教育部規定的教學大綱為主,主要課程有田徑、球類、武術、操類等專案,學生從小到大接觸的都是這些專案,他們感到厭倦、枯燥。學校應嘗試開設更多有趣、能提高學生集體意識的專案,向競技與娛樂健身並存的方向發展,如輪滑、攀巖、鬥雞、定向越野、拓展運動等專案。這些專案能極大的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鍛鍊熱情,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特別有利。以往的體育課缺乏體育理論的學習,因此應在每學期至少開設4課時的體育理論課,通過理論課向學生傳授科學鍛鍊身體的方法、運動損傷的防治及科學營養膳食等理論知識。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身體素質訓練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因此,應以遊戲的方式進行身體素質練習,多運用競賽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為學生營造一個快樂的體育氛圍。從而增進師生友誼,拉近彼此關係。使教師的傳授者身份向引導者、激勵者和幫助者轉變,從而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四***豐富課外體育活動

  吸引廣大學生參加體育社團、學校訓練隊,利用課餘時間對學生進行指導,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指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培養學生自覺鍛鍊的意識和自主鍛鍊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和鍛鍊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和自主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加強學生與社會的交往能力,為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