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海嘯的方法

  海嘯是一種不可控制的自然災害,雖然海嘯發生的頻率不高,但是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帶來的災害可以說是極具毀滅性的。那麼,你知道怎麼應對海嘯嗎?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參考。

  如何應對海嘯

  海嘯前

  1.地震海嘯發生的最早訊號是地面強烈震動,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有一個時間差,正好有利於人們預防。地震是海嘯的“排頭兵”,如果感覺到較強的震動,就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做好防海嘯的準備,要記住,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公里遠的地方。

  2. 如果發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並且有大量的水泡冒出,都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

  3.海嘯前海水異常退去時往往會把魚蝦等許多海生動物留在淺灘,場面蔚為壯觀。此時千萬不要前去撿魚或看熱鬧,應當迅速離開海岸,向內陸高處轉移。

  4.通過氫氣球可以聽到次聲波的“隆、隆”聲。

  發生海嘯時

  1. 發生海嘯時,航行在海上的船隻不可以回港或靠岸,應該馬上駛向深海區,深海區相對於海岸更為安全。

  2. 因為海嘯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險,船主應該在海嘯到來前把船開到開闊海面。如果沒有時間開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離停泊在海港裡的船隻。

  3. 海嘯登陸時海水往往明顯升高或降低,如果看到海面後退速度異常快,立刻撤離到內陸地勢較高的地方。

  地震是如何引發海嘯的

  地震是地下岩石突然斷裂而發生急劇運動,從而產生地震波向周圍傳播,並在相當範圍內引起大地震動的現象。

  海底地震是地下岩石突然斷裂而發生的急劇運動。岩石圈板塊沿邊界進行的相對運動和相互作用是導致海底地震的主要原因。

  當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範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湧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湧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範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湧巨浪。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7.7級地震引起的海嘯屬於此種類型。

  海底地震引發海嘯的主要因素有4個:一是地震震級大。若地震震級小,則不足以激發海面至海底整個水體波動;二是板塊突升、突降的地震。當海底地震為傾滑型地震,亦即斷層上下錯動的地震,容易激發海嘯;三是海底地震震源淺,易激發海嘯;四是當地震發生在海底深部時,海嘯僅在開闊的海面傳播,海浪波動幅度並不大,一般不具殺傷力,只是當它逼進海岸時,波浪猛然抬升,才形成巨大的破壞力。當然,海嘯發生的實際情況非常複雜,除上述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受海岸地形、地貌等地理條件影響。

  不過,並非所有地震都會引起海嘯。以海底地震而言,有些地震是由板塊水平滑移斷裂造成的。這種地震並未造成起始的水體抬升,因此就不會引起海嘯。

  什麼是海嘯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以及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後,震盪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

  海嘯在外海時由於水深,波浪起伏較小,不易引起注意,但到達岸邊淺水區時,巨大的能量使波浪驟然升高,形成內含極大能量,高達十幾米甚至數十米的“水牆”,衝上陸地後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對生命和財產的嚴重摧殘。

  海嘯發生有兩種形式:一是濱海、島嶼或海灣的海水反常退潮或河流沒水,而後海水突然席捲而來、衝向陸地;二是海水陡漲,突然形成幾十米高的水牆,伴隨隆隆巨響湧向濱海陸地,而後海水又驟然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