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養生百科全書

  《上中下》是200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邢濤。小編現在就告訴你《》的具體內容,快來看看這篇文章瞭解詳情吧。

  《》的內容簡介

  本書凝聚了健康生活中的點滴智慧,面向家庭解讀養生長壽的基本常識,彙集家庭日常保健的實用方法,為不同體質、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人群的起居、飲食、運動等提供簡便、有效、安全的養生方案,集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可讀性於一體,引導您進入長壽探祕之旅,促成您在養生之道上的進階升級。

  查詢:不同體質人的生理特點及針對性養生方案,各年齡段不同職業者的體質特徵·各個季節的養生要點,各類食物的養生功效與實用做法。

  瞭解:人的壽命究竟能有多長·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有哪些,不同人的睡眠時間多長最合適·各類傳統養生功法的功效有何區別,哪種運動及休閒方式最適合自身健康長壽。

  學習:合理膳食的營養搭配方法·家庭養生藥物的常用製作方法,心理調養的基本原則·常見養生功法的鍛鍊要訣,古今中外著名壽星、名人的寶貴養生經驗。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健康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家庭,屬於社會。追求健康,渴望長壽是人類長久以來就有的夢想。養生,是現實生活中人們最常關注的一個話題,重視養生,說明現代人對自己生命質量的重視。

  對養生的探索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越是文明發達的社會,人們就越是重視生存之外的精神需求和物質享受。當今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使養生之道獲得了更加寬闊的發展平臺。人可以駕馭客觀規律,但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僅僅認識到生命的可貴、養生的重要是不夠的,只有通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倡導科學養生,才能真正實現生命的質與量的完美結合,才能真正品嚐生命的喜悅、生活的幸福。

  我國有著悠久的養生文化與傳統,“養生學”從先秦時期發端到現在,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與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觀念,指出預防、保健、康復等手段對於“未病先防”、“已病治療”起著重要的作用。東漢名醫華陀創編“五禽戲”,可謂最早推行保健與運動防治結合的先行者。養生作為人們實現健康、快樂、長壽的方法,需要不斷地繼承與發展。

  《》***圖文版***即為指導渴望健康與長壽的讀者朋友而撰寫。本書分3卷,共14章,舉凡人們科學長壽、日常健康、休閒養心、飲食營養調理、疾病護理、性愛幸福、心理健康、運動健體等,洋洋大觀,無一不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或需要運用的。書中內容豐富全面,體例新穎,觀點鮮明,插圖精美貼切,是奉獻給廣大讀者朋友的一套輕鬆有味、言之有物、行之有效的健康養生用書。

  家庭養生保健小常識

  1白糖的營養不如紅糖

  有許多人相信這一說法,或者相信相反的說法,即紅糖的營養不如白糖。然而事實上白糖和紅糖就營養價值而言,幾乎沒有任何區別。因為它們都是用同樣的工藝從甘蔗中提煉而成的***白糖也可用甜菜為原料***,只是紅糖未將糖蜜分離出去,而白糖經過糖蜜分離而已。

  2冰激凌

  每個人都知道冰激凌是一種冷飲。從心理學角度講,炎炎夏日吃一大杯冰激凌,確實能讓你感到很涼快、很愜意。但是,如果從更深層的角度看,冰激凌是一種含熱量極高的食物,因此吃冰激凌的最終結果只能是使人更熱,而不是更涼快。

  3剛出爐的熱麵包

  “快來吃剛出爐的熱麵包!瞧它們又香又新鮮,營養多麼豐富啊!你可真是好運氣!”也許你很熟悉這樣的吆喝聲,但其中有一點卻是錯誤的:不管是剛出爐的熱麵包,還是已經擱了一天開始發硬的冷麵包,它們的營養成分是沒有一點差別的。另外,一頓熱騰騰的午餐無論對學生還是工人來說都是十分令人愉快的,但是假如單從營養價值方面看,它和一頓已經涼了的午餐並沒有什麼區別。

  4牛奶

  通常認為牛奶是大自然中最完美的食物,任何人都能從中獲取豐富的營養。然而,這種說法是片面的。喝牛奶並不是對任何人都有益處的,因為吸收牛奶中的養分需要我們的腸胃中存在大量的酶,而許多人的體內恰恰缺少這種酶,所以不能很好地消化牛奶。當他們大量地喝牛奶時,只能引起消化不良和其他疾病。

  5吃零食有害

  許多年來,無論是醫生,還是普通人,都認為吃零食是個壞習慣,對人的健康有害。比如,吃零食會造成腸胃長時間連續工作,從而引起消化不良;吃零食會使人在不知不覺間攝入很多熱量,從而使人發胖;吃零食會使胃裡缺乏飢餓感,從而影響正餐的攝入與消化。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適當吃一些零食,對人體有好處。

  據調查,吃零食可以提高工作能力。卡維的調查證明,在長時間腦力勞動後吃幾塊糖果,或在工作前15分鐘吃點乳製品,人們的工作速度、準確性、記憶力和注意力都比不吃零食的人要好。

  當然,這裡的關鍵在於“適當”二字。假如吃得太多,或接連不斷地吃,那麼很可能會引起不良後果。

  6隔夜茶不能飲用

  這種說法流傳很廣,其根據主要是:因為隔夜茶中含有二乙胺,而二乙胺是一種致癌物質,所以隔夜茶不應再拿來飲用。

  但是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因為只有當茶因放置過久而變質時才會產生大量的二乙胺,而在短短一夜間則不可能變質。另外,“隔夜”這個詞本身也過於含糊:晚間泡的茶放到第二天早晨是十多個小時,而如果是早晨泡的茶放到夜晚也是十多個小時,晚間的氣溫相對低些,茶水變質的可能性反而更小些。

  事實上,浸泡時間較長的茶中鞣酸等對人有益的物質相對更多一些,因此,隔夜茶不能飲用的說法是不成立的,應該改成“變質的茶不能飲用”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