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家長育兒知識文章

  大多數寶寶作為家裡的獨生子女,已然成為了家庭的核心,寶寶的每一次進步和發展,都會接受到全家人的讚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各位家長們抓緊看看吧。

  一

  父母們不要僅僅讚美寶寶“真棒”

  大多數寶寶作為家裡的獨生子女,已然成為了家庭的核心,寶寶的每一次進步和發展,都會接受到全家人的讚美,比如新學會了一個成語、或者新畫了一幅畫。這樣讚美時間長了,寶寶便感到理所應當受到這些誇獎,而如果哪天沒有聽到誇獎之詞,寶寶便會失落。

  這個問題,初為人母的小文已經意識到了。小文的寶寶三歲多了,從寶寶小時候,任何一點進步都會得到大家的誇獎,於是,寶寶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聰明、最可愛的孩子,得到誇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在寶寶三歲上幼兒園的時候,這種誇獎便被打破了。在幼兒園裡,一個老師要面對很多小朋友,每個小朋友都是家裡的“最棒”,因此面對表現並不是很好的寶寶來說,看到老師誇獎了別的小朋友而不是自己,便感到沮喪了。因此,連續好幾天,寶寶沒有了原來的那種活潑愛笑了。

  這種問題在幼兒園大量存在著,有的家長也在反思,每次誇獎孩子的時候,其實他做的並不是特別好,有的時候背詩不是很順暢,畫畫也並不是很完美,但是為了鼓勵孩子,家長往往選擇誇獎式的鼓勵,這樣便讓孩子不能正確面對自己的一點點失敗,造成了只願意聽到讚揚的話,而沒有聽到誇獎便會失落,並且感到與平日裡的優秀的自己有落差。

  面對孩子的一點點進步,家長當然是要鼓勵,不過往往家長鼓勵的方法卻是錯誤的。針對孩子的鼓勵,家長應該更加細化,並不是簡單的說“真好”、“真棒”,而是應該具體的體現在某個方面。例如,如果孩子畫畫進步了,家長可以讚美說:“畫的不錯,顏色塗得非常均勻”、或者孩子唱了首新歌,但是卻跑調了,家長可以說:“雖然有那麼一點點跑調,不過表演的態度很棒呢。”或者可以讓孩子自己評估表現如何,問問孩子:“你覺得怎麼樣呢?”。這樣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判斷是否足夠優秀,或者有什麼改進的地方,並努力做到更好。

  孩子都是敏感的,面對孩子,不能給予呵斥,也不能單純的只是讚美,要讓孩子面對最真實的自己,可以正視自己的缺點,並努力去改進。如果一個孩子只能接受大家的誇獎,而受不了批評的話,那麼這個孩子的耐挫能力就會很差,這樣在社會上是無法立足的。耐挫力與自信心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兩部分,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很好的掌握住它們,這樣孩子無論是在學校也好,或者長大後步入社會也好,都會對自己產生很重要的意義。

  二

  父母的8件錯事會讓寶寶“變笨”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可愛,寶寶一旦新學會了兒歌或者詩詞,父母都會感到很驕傲,會認為寶寶很聰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都在做一些“錯事”,而這些“錯事”會讓寶寶“變笨”,現在為大家列舉8件事情,看看你們有沒有涉及到呢?

  一、與寶寶不親近

  有的父母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與寶寶並不是很親近。但是,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會讓孩子產生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寶寶長大後人際交往的基礎,而且會影響情商的發展。因此,父母應該多與孩子接觸,與孩子玩一些他感興趣的遊戲、講一些他喜歡的故事,有了父母的關愛,孩子才會快樂的成長。

  二、一味的讓寶寶看電視、手機

  有的家長因為自己沒有時間陪寶寶玩,或者寶寶過於吵鬧,便用電視、手機轉移寶寶注意力,讓寶寶養成每天必看電視、必玩手機的習慣。電視、手機等這些產品都會影響寶寶的視力,3歲以下寶寶的視網膜還未發育完全,長時間的看電子產品會嚴重影響到寶寶視力的發展,甚至會讓寶寶過早的近視。因此,家長應該限制寶寶看電視、手機的時間,同時陪伴寶寶一起看一會動畫片或者玩一會遊戲,既能與寶寶共同探討,又增加了親子時間。

  三、缺少與寶寶溝通的時間

  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忙等諸多原因,都會忽略與寶寶溝通的時間,尤其是在寶寶還不會說話的時候,父母會認為現在還沒必要跟孩子溝通,等到了會說話的時候再說也不遲,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即使寶寶還不會說話,但是從家長的一個眼神中寶寶也會體會到家長對他的關愛,更何況是語言,充滿愛的語氣和語調會讓寶寶有幸福感,幸福感十足的寶寶情商勢必會發展的好一些。而且,父母跟寶寶不停的說話,寶寶其實都是記在腦海中的,等到某一天,他也許突然脫口而出了。

  四、對寶寶過於冷淡

  研究表明,新生兒看到媽媽的臉會產生愉悅的情緒,如果看到的是媽媽正在看著自己笑,那麼寶寶會更加開心。也許因為寶寶太小了,家長可能無法從寶寶表情中讀到他的感受,但是其實他心理都相應的做出了反應。因此,面對寶寶,儘量收起因為工作的愁眉不展,也不要流露出你對他的不耐煩,經常讓寶寶看到的都是笑臉,寶寶的性格便會活潑開朗。

  五、阻礙寶寶探索世界

  寶寶從出生之日起,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對他來說都是新奇的內容,寶寶天性使然,都會喜歡探索世界,對周圍的事物感到好奇。這個時候,家長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不要阻礙寶寶探索世界。例如,寶寶在半歲左右的時候,便喜歡扔東西,不要把這種動作當成是寶寶淘氣,而是寶寶在探尋因果關係,扔掉的東西再彎腰撿起來,從這個過程中寶寶會學到知識。因此,作為父母,不應該磨滅寶寶求知和探求的慾望。

  六、因與其他孩子比較,批評自家寶寶。

  很多家長都喜歡相互比較,比較孩子說話的時間早晚、會走路的時間早晚、身高體重等方面,然後發現自家孩子某項發育的不如其他孩子,便會批評他或者與語言上帶有貶義的色彩。每個寶寶的發展情況不同,而且都會有各自的發展側重點。有的寶寶語言發育的好,有的寶寶體能發育的好,這些都不能代表什麼。如果父母只是一味的因為比較而否定自家寶寶,寶寶長大後便會容易變成一個自卑的人。

  七、在寶寶不聽話的時候打他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聽話的寶寶,因為寶寶只是孩子,並不是成人,沒有成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再加上對世界的好奇及叛逆,要想讓寶寶完全聽大人的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果遇到寶寶不聽話的情況,家長應該耐心給予講解,或者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不要在公共場合大聲呵斥他,更不要打他,寶寶會感到傷害了他的自尊心,甚至會影響他今後的性格發展。

  八、不幫寶寶建立秩序

  寶寶是在重複中學習的,父母應該幫助寶寶建立秩序,不玩的玩具要放回原地、吃飯的時候要坐在餐椅上自己拿著勺子吃,這樣長時期的行為便會形成習慣。通過這些習慣的培養,寶寶便會明白固定的規則,擁有有秩序的性格。

  每個寶寶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會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從嚴格意義上說,大部分的寶寶智商都不會相差很多,寶寶的發展在小時候都是來自於家庭的影響。因此,如果想讓寶寶更加活潑聰明,上述的八點請家長謹記,多抽出些時間陪寶寶溝通和玩耍、不要因為比較而否定寶寶,要讓寶寶體會到家長對他的愛,並且要鼓勵寶寶的探索精神,這樣寶寶才會越來越聰明。

  三

  孩子打架 家長應該如何做?

  孩子在一起玩耍,吵架打架在所難免,有的時候可能是因為搶奪一個玩具,有的時候可能只是單純的玩鬧。面對孩子們之間的爭吵,家長們往往不願意看到自家孩子吃虧,但是面對孩子尋求幫助的眼神,又不知道該如何幫忙。今天,專家為您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講解。

  一、更加關注弱勢的一方

  面對兩個孩子打架,家長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強勢的那個孩子,不停的批判那個

  孩子的暴力行為,或者有的衝動的家長直接上去反擊,不過這個時候,更應該關注的是被欺負的那個孩子,由於身體和心理造成了創傷,他更應該得到安慰。家長可以詢問被欺負的孩子,身體哪兒覺得不舒服?或者跟他詢問對方為什麼會欺負他,並且告訴他自己也不認同那個孩子的解決方法。來自家長的同情和安慰,會讓被欺負的孩子心情好很多。

  二、如何解決問題

  很多家長的介入只是為了替自己孩子出氣,而真正如何解決問題並沒有仔細考慮。

  一旦孩子之間出現了問題,家長應該先詢問原因是什麼?並針對原因進行解決。例如如果只是為了爭奪一個玩具,家長可以分別與兩個小朋友談論,公共場合的玩具應該如何分配會更好?或者找到另一個可以吸引小朋友的玩具,兩個人都有喜歡的玩具了,爭吵便結束了。而如果家長只是一味的幫孩子出氣,會惹惱對方的家長,矛盾更加升級,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造成更大的矛盾。

  有的時候,詢問孩子認為該如何解決事情也是很好的方法。例如在學校籃球隊的一次比賽後,一個水平一般的孩子家長給教練寫信認為孩子沒有得到與主力隊員同等上場的機會,而他們也是付了同樣的錢的。教練把這封信轉給了每一位家長,而其中一個主力的孩子提了很中肯可行的辦法,他認為應該視對手實力來定上場的陣容,如果對方實力較差,那麼可以安排水平一般的選手上場,最後再根據情況讓優秀隊員替換,但是如果對方實力很強,那麼只能派優秀隊員上場,因為這是代表了學校的榮譽,這個建議得到了一致讚揚。

  孩子之間的爭吵往往只是因為很小的事情,而且他們會在爭吵完迅速忘記,又開開心心得一塊玩耍,因此家長不必看到自己孩子受欺負了就過度緊張,有的時候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未嘗不是件很好的事情。或者與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原因與解決辦法,鍛鍊了孩子的分析事情的能力。而如果父母過多的參與,不僅不會真正解決問題,還會將問題尖銳化,造成孩子不必要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