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計算解題的技巧與方法

  解題,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做題目”。學習離不開解題,無數實踐證明,解題能幫助我們消化課本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分析綜合能力。如何才能學好物理呢?小編在這裡整理了相關資料,快來學習學習吧!

  高中物理計算題答題中的常見技巧

  力學綜合型

  力學綜合試題往往呈現出研究物件的多體性、物理過程的複雜性、已知條件的隱含性、問題討論的多樣性、數學方法的技巧性和一題多解的靈活性等特點,能力要求較高。

  具體問題中可能涉及到單個物體單一運動過程,也可能涉及到多個物體,多個運動過程,在知識的考查上可能涉及到運動學、動力學、功能關係等多個規律的綜合運用。

  ➤ 應試策略

  1. 對於多體問題,要靈活選取研究物件,善於尋找相互聯絡。選取研究物件和尋找相互聯絡是求解多體問題的兩個關鍵。選取研究物件需根據 不同的條件,或採用隔離法,即把研究物件從其所在的系統中抽取出來進行研究;或採用整體法,即把幾個研究物件組成的系統作為整體來進行研究;或將隔離法與整體法交叉使用。

  2. 對於多過程問題,要仔細觀察過程特徵,妥善運用物理規律。觀察每一個過程特徵和尋找過程之間的聯絡是求解多過程問題的兩個關鍵。分析過程特徵需仔細分析每個過程的約束條件,如物體的受力情況、狀態參 量等,以便運用相應的物理規律逐個進行研究。至於過程之間的聯絡,則可從物體運動的速度、位移、時間等方面去尋找。

  3. 對於含有隱含條件的問題,要注重審題,深究細琢,努力挖掘隱含條件。注重審題,深究細琢,綜觀全域性重點推敲,挖掘並應用隱含條件,梳理解題思路或建立輔助方程,是求解的關鍵.通常,隱含條件可通過觀察物理現象、認識物理模型和分析物理過程,甚至從試題的字裡行間或圖象圖表中去挖掘。

  4. 對於存在多種情況的問題,要認真分析制約條件,周密探討多種情況。解題時必須根據不同條件對各種可能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必要時要自己擬定討論方案,將問題根據一定的標準分類,再逐類進行探討,防止漏解。

  5. 對於數學技巧性較強的問題,要耐心細緻尋找規律,熟練運用數學方法。耐心尋找規律、選取相應的數學方法是關鍵.求解物理問題,通常採用的數學方法有:方程法、比例法、數列法、不等式法、函式極值法、微元分析法、圖象法和幾何法等,在眾多數學方法的運用上必須打下紮實的基礎。

  6. 對於有多種解法的問題,要開拓思路避繁就簡,合理選取最優解法。避繁就簡、選取最優解法是順利解題、爭取高分的關鍵,特別是在受考試時間限制的情況下更應如此。這就要求我們具有敏捷的思維能力和熟練的解題技巧,在短時間內進行斟酌、比較、選擇並作出決斷.當然,作為平時的解題訓練,儘可能地多采用幾種解法,對於開拓解題思路是非常有益的。

  帶電粒子運動型

  帶電粒子運動型計算題大致有兩類,一是粒子依次進入不同的有界場區,二是粒子進入複合場區。近年來高考重點就是受力情況和運動規律分析求解,週期、半徑、軌跡、速度、臨界值等.再結合能量守恆和功能關係進行綜合考查。

  ➤ 應試策略

  1. 正確分析帶電粒子的受力及運動特徵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① 帶電粒子在複合場中做什麼運動,取決於帶電粒子所受的合外力及初始狀態的速度,因此應把帶電粒子的運動情況和受力情況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當帶電粒子在複合場中所受合外力為零時,做勻速直線運動***如速度選擇器***。

  ② 帶電粒子所受的重力和電場力等值反向,洛倫磁力提供向心力,帶電粒子在垂直於磁場的平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

  ③ 帶電粒子所受的合外力是變力,且與初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粒子做非勻變速曲線運動,這時粒子的運動軌跡既不是圓弧,也不是拋物線,由於帶電粒子可能連續通過幾個情況不同的複合場區,因此粒子的運動情況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其運動過程可能由幾種不同的運動階段組成。

  2. 靈活選用力學規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① 當帶電粒子在複合場中做勻速運動時,應根據平衡條件列方程求解。

  ② 當帶電粒子在複合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時往往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和平衡條件列方程聯立求解。

  ③ 當帶電粒子在複合場中做非勻變 速曲線運動時,應選用動能定理或能量守恆定律列方程求解。

  3. 說明:由於帶電粒子在複合場中受力情況複雜,運動情況多變,往往出現臨界問題,這時應以題目中的“恰好”、“最大”、“最高”、“至少”等詞語為突破口,挖掘隱含條件,根據臨界條件列出輔助方程,再與其他方程聯立求解。

  電磁感應型

  電磁感應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和熱點,命題頻率較高的知識點有: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方向的判定和感應電動勢的計算;電磁感應現象與磁場、電路、力學、能量等知識相聯絡的綜合題及感應電流***或感應電動勢***的圖象問題.從計算題型看,主要考查電磁感應現象與直流電路、磁場、力學、能量轉化相聯絡的綜合問題,主要以大型計算題的形式考查。

  ➤ 應試策略

  在分析過程中,要注意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將受到安培力分析;電磁感應問題往往與力學問題聯絡在一起。

  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① 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及楞次定律求感應電動勢的大小及方向;

  ②求電路中的電流;

  ③ 分析導體的受力情況;

  ④ 根據平衡條件或者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列方程。

  解題過程中要緊緊地抓住能的轉化與守恆分析問題.電磁感應現象中出現的電能,一定是由其他形式的 能轉化而來,具體問題中會涉及多種形式的能之間的轉化,機械能和電能的相互轉化、內能和電能的相互轉化.

  分析時,應當牢牢抓住能量守恆這一基本規律,明確有哪些力做功,就可知道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參與了相互轉化,如摩擦力在相對位移上做功,必然有內能出現;重力做功,必然有重力勢能參與轉化;安培力做負功就會有其他形式能轉化為電能,安培力做正功必有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然後利用能量守恆列出方程求解。

  力電綜合型

  力學中的靜力學、動力學、功和能等部分,與電學中的場和路有機結合,出現了涉及力學、電學知識的綜合問題,主要表現為:帶電體在場中的運動或靜止,通電導體在磁場中的運動或靜止;交、直流電路中平行板電容器形成的電場中帶電體的運動或靜止;電磁感應提供電動勢的閉合電路等問題。

  這四類又可結合並衍生出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

  從歷屆高考中,力電綜合型有如下特點:

  ① 力、電綜合命題多以帶電粒子在複合場中的運動.電磁感應中導體棒動態分析,電磁感應中能量轉化等為載體,考查學生理解、推理、綜合分析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② 力、電綜合問題思路隱蔽,過程複雜,情景多變,在能力立意下,慣於推陳出新、情景重組,設問 巧妙變換,具有重複考查的特點。

  ➤ 應試策略

  解決力電綜合問題,要注重掌握好兩種基本的分析思路:一是按時間先後順序發生的綜合題,可劃分為幾個簡單的階段,逐一分析清楚每個階段相關物理量的關係規律,弄清前一階段與下一階段的聯絡,從而建立方程求解的“分段法”,一是在同一時間內發生幾種相互關聯的物理現象,須分解為幾種簡單的現象,對每一種現象利用相應的概念和規律建立方程求解的“分解法”。

  研究某一物體所受到力的瞬時作用力與物體運動狀態的關係***或加速度***時,一般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涉及做功和位移時優先考慮動能定理;物件為一系統,且它們之間有相互作用時,優先考慮能的轉化與守恆定律。

  資訊處理型

  資訊處理型試題是指試題提供一些有關資訊,然後要求考生根據所學知識,將有用的資訊收集起來,經過處理後運用已經的知識、方法和手段解決新問題。

  這類題型主要涉及到知識理解、過程分析、模型轉換、方法處理、等。資訊提供的方式主要有文字資訊和圖表資訊。文字資訊往往是文字閱讀量比較大,要求考生從文字資訊中找到有用的資訊來進行處理;圖片資訊包括結構圖和函式關係影象等。

  ➤ 應試策略

  這種題型的處理思路和步驟為:

  ① 領會問題的情境,在所給的資訊中獲取有用的資訊,構造相應的物理模型;

  ② 合理選擇研究物件;分析研究物件受力情況、狀態、能量等資訊;

  ③ 運用試題所給規律、方法或自己已經掌握物理規律和方法求解。

  高中物理超強解題方法

  一、不要“題海”,要有題量

  談到解題必然會聯絡到題量。因為,同一個問題可從不同方面給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個問題設定不同的陷阱,這樣就得有較多的題目。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來體現教與學的測試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題目必是習以為常,我們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題,才得以消化和鞏固基礎知識。那做多了題就一定會陷入“題海”嗎?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

  對於缺乏基本要求,思維跳躍性大,質量低劣,幾乎類同題目重複出現,造成學生機械模仿,思維僵化,用定勢思維解題,這才是誤入“題海”。至於富有啟發性、思考性、靈活性的題,百解不厭,真是一種學習享受。這樣的題解得越多,收穫越大。解題多了,並不就一定加重學生負擔,只有那些脫離學習物件實際,超過學生的承受能力的,才會加重他們的負擔。雖然題目不多,但積重難返,猶如陷入題海。所以,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和質量,離不開解題,而且要有一定的題量給予保證,並以真正理解熟練掌握為題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同樣的道理,解題有法,但無定法。所以,我們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種不同的題。首先,文理科的思維特點有差異,文科側重理性思維,而理科側重邏輯思維。數學偏重圖文與函式關係的分析推導,而物理突出具體問題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題方法也是隨題而變,不同題目的解題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變的方法統攬,或者用幾種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題目是千變萬化的。儘管解題要經歷審題***理解題意***,解題***具體過程***,答題***說明結果***幾個環節,但解題的方法是靈活的,因題而變。可能是簡單的,也可能是複雜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綜合方法的適用。

  因此,我們不能盲目地迷信某種模型解題,它會束縛你發散探索的思路,只能讓你走進機械模仿,死記硬背的死衚衕。提倡獨立思考,重在方法的遷移和變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什麼就什麼,該用什麼就用什麼的理念解每道題,以不變應萬變。提高解題的應變能力,使自己的腦子真正活起來,通過解題獲得成就感。

  三、不貪難題,要抓“雙基”

  題目有難易度之分。我們解怎樣的題更有助於理解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應該以解中檔題為主,這種題含有基礎性要求,同時又有能力提升的空間。也就是說解這類題能駕馭自如,那麼,面對有難度的題也不會一籌莫展,或膽怯退縮。現在,相當一部分學生好高騖遠,熱衷於做難題。貪大求難,但往往受挫,久而久之消磨了意志,望題生威。究其原因,底氣不足,還未到火候。要知道,所謂的難題就是綜合的知識點多,需要統籌的方法多,設定的情景新穎,問題的過程複雜,實際應用強。

  但是,我們只要認真解剖,分立而治,分析背景,提取資訊,善於轉化,複雜問題得到簡化。再則,再難的綜合試題往往設定了由易到難的思維能力梯度,使你逐級往上,不是壓根兒全然無知。因此,我們解題不必總覓難題。要抓基礎題和中檔題,逐步修煉,增強正確解題的自信心。

  四、不唯結果,要重過程

  解題時,很多學生喜歡對參考答案,只要結果與答案相同就萬事大吉,這是一種不好的解題習慣。解題是學習的參與,思維的經歷,正是解題孕育知識積澱,方法積累。所以,我們不要一味追求結果,而要重視解題的過程,這樣收穫會更大。解題中會遇到歪打正著,偶然巧合變“錯錯得正”的情況,如果唯結果,而忽視過程分析,就會以訛傳訛,錯誤的定勢將始終影響解答某類問題,且問題出現在何處也莫名其妙。

  我們只有計較解題過程,才會認真分析問題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細心思考每個過程該選什麼規律解決、規律之間有什麼聯絡、通過怎樣的環節聯絡起來的,促成解題周密嚴謹。同時,我們也可反哺解題過程,檢查思路和方法是否正確,公式書寫和運用是否有筆誤。只有這樣,保證過程與結果無縫對接,解題更趨規範,既有滿意放心的過程,又有正確無誤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