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內能教學設計

  內能是物體或若干物體構成的系統內部一切微觀粒子的運動形式所具有的能量總和。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內能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內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個物體都具有內能。

  2.知道熱量的概念及單位。

  3.結合例項分析,知道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內能的轉移過程。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或減少的一些事例。

  ***二***過程與方法

  會根據分子動理論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係。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瞭解用熱傳遞和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會應用相關知識解釋一些現象。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是由“內能”、“物體內能的改變”兩部分內容組成的。內能是構成物體的所有分子,其熱運動的運動與分子勢能的總和。分子的概念就比較抽象,學生是通過巨集觀現象來推測微觀機理建立的,而內能的概念也非常抽象,內能概念的建立是本節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兩個溫度不同的物體會發生熱傳遞,在熱傳遞過程中轉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熱量,它不是物體內部所含有的量,而是一個變化量,要區分溫度、內能、熱量之間的關係,所以對熱量概念的建立也是本節重點之一;另外改變物體內能的途徑也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重點:內能、熱量概念的建立,知道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途徑。

  難點: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內能的概念。

  三、教學策略

  內能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難於直接接受和理解。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機械能的知識,可用對比的方法,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動能,分子也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所以分子也具有動能;彈簧被壓縮或拉伸時具有彈性勢能,分子間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間也存在分子勢能。內能的大小與溫度有關,可以通過物體溫度的變化來反映內能的變化。內能改變有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這兩種改變內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經常使用到,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面,可以給出生活中常見的內能改變,對內能改變方法進行分類,從而總結出內能改變的兩種方法。熱傳遞中轉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熱量,它是一個過程量,反映內能的變化量,要用“吸收”或“放出”來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來表述,熱傳遞改變內能是能量的轉移。做功改變物體內能涉及兩個方面,對物體做功和物體對外做功,通過實驗來證明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其中採用了轉化的方法,如壓縮空氣使其內能增大,轉化為棉花的燃燒等。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是能量的轉化。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空氣壓縮引火儀、燒瓶、打氣筒、自行車車胎、橡皮管、玻璃管、水、暖水瓶。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
(5分鐘)
演示:給一個回力玩具汽車上緊發條,使其在水平桌面上運動。
小汽車的動能是怎麼來的?
 
學生觀察小車運動,得出小車的動能是由彈簧的彈性勢能轉化而來的。 創造課堂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引入新課
(5分鐘)
演示:從一個裝滿開水的暖水瓶中倒出一部分水,用軟水塞塞緊,注意觀察瓶塞。
推動瓶塞的能量來自哪裡?
水蒸氣具有能量,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內能。
學生觀察實驗,思考問題。
提出猜想,可能是來自於熱水(或熱的水蒸氣)。
 
結合實驗,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新課內容(25分鐘) 內能
展示具有動能的物體的圖片和視訊。
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是動能。分子具有動能嗎?
展示具有勢能的物體的圖片和視訊。
彈簧由於發生彈性形變具有彈力,還具有彈性勢能。分子間有分子勢能嗎?
我們把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構成物體的所有分子,其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之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內能和機械能是同種能量嗎?你能說出它們的異同點嗎?
小結:內能是與機械能不同的一種能量。物體可以沒有機械能,但一定有內能。因為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所以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
結合動能的特點,思考問題。
分子也具有動能,根據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結合勢能的特點,知識遷移得出:分子具有分子勢能,因為分子間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根據前面的定義,學生討論。
機械能是與物體整個機械運動情況有關的能量。而內能是與物體內部分子的熱運動和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情況有關,內能是不同於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
內能和機械能的單位都是焦耳(J)。
學生進行討論補充。
 
 
利用對比的方法得出內能的概念,注重物理方法培養。
 
 
 
 
 
 
培養對比的物理方法。
內能的大小
猜想:內能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請說說你的猜想依據。
小結:
1.內能的大小與物體的溫度有關。同一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大;溫度降低,內能減小。
2.內能還與物體的質量、狀態等有關。
3.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
判斷下列物體內能的變化。
1.太陽下的一瓶水,溫度升高。
2.一杯水喝掉一半。
3.水結成冰。 
學生討論,進行猜想,同學之間相互補充。
1.內能可能與溫度有關,因為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分子動能越大,內能越大。
2.內能可能與質量有關,因為質量越大,物體所含分子數量越多。
學生根據影響內能大小的因素判斷內能的變化。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物體內能的改變──熱傳遞
如何判斷一個物體內能大小的變化?
把剛煮熟的雞蛋從開水中拿出放入冷水中,判斷雞蛋和水的內能的變化。並說出理由。
雞蛋和水的內能發生了改變,它們之間發生了熱傳遞,通過熱傳遞改變了雞蛋和水的內能。
熱會從高溫物體傳遞給低溫物體;高溫物體的溫度會降低內能減少,低溫物體的溫度會升高,內能增加。
在雞蛋和水的例子中,熱傳遞的方向?
熱量:
1.定義:在熱傳遞中,傳遞能量的多少。
2.單位:焦耳(J)。
3.物體吸收熱量時內能增加,放出熱量時內能減少。
4.內能反映的是熱傳遞過程中內能的變化量,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描述,不能用“具有”、“含有”等詞描述。
5.熱傳遞中轉移的是熱量,不是溫度。
你能舉出一些利用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嗎?
討論:
結合問題,討論溫度、內能和熱量的不同點。
一個物體的溫度升高,它的內能增加。物體內能增加,溫度是否一定升高?舉例說明。
小結:內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也是某一時刻的狀態量,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熱量是一個過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來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來表述。 
 
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大;溫度降低,內能減小。可以根據溫度的變化來判斷物體內能的變化。
 
雞蛋的內能減小,水的內能增大。因為雞蛋的溫度降低,水的溫度升高。
 
 
 
熱傳遞從高溫的雞蛋向水傳遞。
 
 
 
 
 
 
 
 
 
 
 
 
學生討論,舉例。
冬天利用熱水袋取暖、發燒時用冷毛巾給頭部降溫、夏天把食物放入冰箱冷藏等。
 
 
學生討論,進行交流。
物體內能增加,溫度不一定升高。如晶體在熔化時,溫度不變,內能是增加的;液態晶體在凝固時,溫度不變,但要放熱,內能減少。
 
 
 
 
 
 
 
 
 
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培養思考、自學能力。
 
 
 
 
 
 
 
 
 
 
 
 
 
 
 
利用生活例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物體內能的改變──做功
除了熱傳遞外,還有什麼途徑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投影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圖片和視訊,這些圖片說明了什麼?
分組實驗:怎樣使一段鐵絲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大?
器材:一段較粗的軟鐵絲、一個打火機、一張砂紙、熱水袋、小毛巾等
學生討論實驗方法,並嘗試完成實驗。
分析論證:你能給這些方法進行分類嗎?
你還能舉出一些利用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一些例項嗎?
得出結論:改變物體內能有兩種方式:熱傳遞和做功。
演示實驗
1.在一個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裡放一小團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壓下去,觀察發生的現象。
(1)實驗中硝化棉的作用
(2)實驗中誰對誰做功?
通過實驗可以知道,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會增加,把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利用打氣筒給自行車車胎打氣,請一同學用手感覺氣筒外壁上下部分的溫度,形成此現象的原因?
由此可見,壓縮空氣做功使空氣內能增大是氣筒外壁溫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摩擦在這裡是次要的。
2.在燒瓶內盛少量水。利用打氣筒給瓶內打氣,當瓶塞跳出時,觀察瓶內的變化。
(1)描述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此現象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2)瓶內放水的作用是什麼?
(3)實驗中誰對誰做功?
本實驗中通過水蒸氣液化形成水霧來反映氣體對外做功時內能減少、溫度降低的,也是利用了轉化的物理方法。
通過實驗可以知道,物體對外做功,內能會減少,把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你能再舉出一些物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少的例子嗎?
學生觀察圖片和視訊,這些圖片說明了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學生進行實驗,可能會出現下列方法:
1.用打火機去燒鐵絲,使鐵絲的溫度升高。
2.把鐵絲放在熱水袋上,用熱水袋焐鐵絲。
3.把鐵絲反覆彎折,使鐵絲溫度升高。
4.用砂紙反覆摩擦鐵絲,使鐵絲溫度升高。
……
方法1和2屬於一類,採用了熱傳遞的方法使鐵絲溫度升高、內能增加。另外兩種方法採用做功的方法改變了鐵絲的內能。
結合實際生活,學生舉例,如摩擦生熱、鑽木取火等。
學生觀察實驗,思考提出的問題。
實驗中利用硝化棉的燃燒反映了筒內空氣內能增加,溫度升高,採用了轉化的方法。空氣內能增加是因為活塞壓縮筒內空氣做功,把活塞的機械能轉化為空氣的內能。
打氣筒外壁下面溫度比上面的溫度高,主要的原因是壓縮空氣做功增加了內能。
 
 
 
學生觀察實驗,在瓶塞跳出時,可以看見瓶內出現水霧。它是由瓶內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利用打氣筒給瓶內打氣時,壓縮瓶內空氣做功,空氣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瓶內的水汽化形成大量無色的水蒸氣;當瓶內氣體衝開瓶塞時,空氣推動瓶塞做功,內能減少,溫度降低,使水蒸氣液化形成小水滴。
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舉例。
如開啟可樂瓶蓋時,會在瓶口出現“霧”;把車胎內的氣放掉時,在氣門芯處出現小水珠等(可以進行課堂實驗)。
 
 
 
 
 
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
 
 
 
 
 
 
 
利用分類總結的方法得出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結合例項,加強物理與生活的聯絡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培養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實驗、思考實驗的能力。
 
 
 
 
 
 
結合例項加強物理與生活的聯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討論:
1.利用熱傳遞和做功都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你能說說這兩種方法的異同嗎?
2.物體吸熱,內能一定增加、溫度升高嗎?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一定增加嗎?
 
結合本節所學內能,學生討論這兩個問題,也可以作為課後的思考題。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總結(5分鐘) 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2.什麼是內能?物體的內能大小與溫度的關係。
3.溫度、內能與熱量這三個物理量的關係。
4.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
學生梳理本節課知識內容。
1.本節主要內容是內能和內能的兩種改變方法。
2.內能是構成物質的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內能的大小與溫度、質量等因素有關,同一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加。
3.熱量是熱傳遞過程中轉移能量的多少,是能量的變化量。物體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大。可以通過物體溫度變化反映物體內能的變化。
4.物體內能的改變可以利用熱傳遞和做功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在改變物體的內能上是等效的。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作業佈置 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 第1、2題。 按要求完成。 知識鞏固。

  初中物理內能教學反思

  內能是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內能是指物體內部的能量,是和物體內部的分子有關的能量。物體內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內能就越大,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科書上沒有提出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只說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的能,其實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的時候就同時具備了動能與勢能,故在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採用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在引入物體內能的時候,我是採用巨集觀物體的機械運動中具有的機械能為背景,提出:“那麼微粒的運動也具有能量嗎?”從而引出物體的分子的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稱之為內能。但是,內能與機械能是不同的,內能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物體整體一起運動所具有的能。機械能則是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物體的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物體的內能當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兩個方面,動能跟微粒的運動的激烈程度有關這點學生很容易從機械能中的動能進行遷移;勢能是指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機械能中物體由於被舉高或是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就有點難以遷移。在講內能時要注意內能的普遍性,一切物體都有內能,要注意糾正低溫物體沒有內能的誤解.

  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證關係,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雲裡霧裡的感覺。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係,我們還是帶著類比的思想,再用巨集觀表現推渡物體內部的微觀表現。微粒的動能與溫度的關係學生能很快的直觀的理解,因為溫度越高,微粒的熱運動就越激烈,學生的感覺就是微粒的運動就越快,那麼自然就是動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勢能怎麼跟溫度有關,那是因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溫度越高,物體的體積在增大,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間的距離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間的吸引力在增大,那麼微粒的勢能自然也在增大。隨著溫度的升高,微粒的動能和勢能都相應增大,自然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對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

  要充分利用內能,就必須設法改變內能,將內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功和熱量是內能改變的量度。對於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或是外界對物體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或是物體對外界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對於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物體吸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者物體放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不通過定量計算是不能確定物體內能的增減的。對物體做了多少功,同時物體吸收了多少熱量,則物體內能的增加就是它們的總和,做功和熱傳遞將其它形式的能與內能相互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