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槓桿教學設計

  在力的作用下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槓桿,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槓桿教學設計

>

  初中物理槓桿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是在上節課通過槓桿尺的研究得出槓桿如何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類槓桿類工具。對於此課教學,簡單枯燥的說教起不了多大效果,要儘可能多的通過實物,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在遊戲玩樂中體會科學的奧祕,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

  如何區分槓桿是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可以告訴學生兩步驟,1、先找到槓桿類工具的支點、用力點、阻力點;2、分析三個點之間的位置關係,依據槓桿尺實驗的結論來區分。對於螺絲刀撬開筒蓋、夾子夾東西、開瓶器開啤酒瓶三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分析,前兩項較易掌握,開酒瓶蓋不少學生找不準阻力點和支點,這裡需要老師加以引導分析。

  生活中更多的槓桿類工具的分析,多準備些實物,當學生不甚明瞭時,通過操作演示,親眼看到了工作過程,學生就較易發現三個點,分析三個點的關係,從而能方便的區分是何種槓桿的應用。對於剪刀,教師有必要進行補充,一是不同用處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長短是不同的,如理髮剪、縫紉剪、園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對於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費力情況也是不同的。對於費力的鑷子和筷子這兩種槓桿類工具,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設計成費力的?”可結合夾煤餅的火鉗,比較能說明問題。有的槓桿是為了省力,有的是為了省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