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鸝屬

[拼音]:Dai Zhen

中國清代唯物主義思想家。字東原,安徽休寧(今屬屯溪市)人。生於清世宗雍正元年,卒於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少時就師於一代經師江永,博通天文、數學、工技,精於音韻、考證。早年在揚州、北京等地講學,晚年主講於浙東金華書院,激烈抨擊程朱理學。乾隆三十八年修《四庫全書》,他特以舉人召入,充纂修官。

戴震的心理學思想相當豐富。在心身關係上,提出了“有血氣,斯有心知”的唯物命題。他說:“有血氣,夫然後有心知;有心知,於是有懷生畏死之情,因而趨利避害。”(《原善》)意即人先有肉體(血氣),然後才產生精神(心知),產生“趨利避害”的情感。在心物關係上,他肯定所有心理現象都是對外物的反應。如說:“夫事至而應矣,心也。”(《孟子字義疏證》捲上)並具體指出:“耳之能聽也,目之能視也,鼻之能嗅也,口之知味也,物至而迎而受之者也。”(《原善》卷中)“喜怒哀樂之情,感而接於物。”(《原善》卷下)意即人的感知、情感都是外物的作用下才產生的。他把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欲、情、知”三部分,認為“三者,血氣心知之自然也。”(同上)他把“性”與“人性”兩個概念明顯地加以區分:“性者,飛潛動植之通名。性善者,論人之性也。”(《孟子字義疏證》卷中)但他的性善論不同於孟子的性善論,孟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都是天賦的;而他認為自然賦予人的只是比動物優越的對外物的認識能力,而不是現成的知識和道德觀念。關於認識過程,他區分了“耳目鼻口之官”與“心”的功能:“耳目鼻口之官接於物,而心通其則。”(《原善》卷中)即耳目鼻口司理感知,心司理思維:“思者,心之能也。”(《孟子字義疏證》捲上)並指出:“心能使耳目鼻口,不能代耳目鼻口之能,彼其能各自具也,故不能相為。”(同上)他注意到慾望是推動行為的原因,指出:“凡事為皆有於欲,無慾則無為矣;有欲而後有為,有為歸於至當不可易之謂理,無慾無為又焉有理?”批判了宋儒以理為正,以欲為邪、“存理滅欲”的唯心論。他反對“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觀點,認為“聖人亦人也,以盡乎人之理,群共推為聖智。”(同上)“然人與人較,其材質等差凡幾?古賢聖知人之材質有等差,是以重學問、貴擴充”(同上),還是後天學習的結果。他說:“雖古今不乏下愚,而其精爽幾與物等者,亦究異於物,無不可移也。”“苟悔而從善,則非下愚矣;加之以學,則日進於智矣。”(《孟子字義疏證》卷中)這裡指出了世上只有尚未改變的愚人,而沒有不能改變的愚人的觀點。其著作甚多,主要有《孟子字義疏證》、《孟子私淑錄》、《原善》等。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了《戴震集》把他的哲學著作都收錄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