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修箋註妙選草堂詩餘

[拼音]:Yiling zhi Zhan

中國三國時期,吳軍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境)一帶挫敗蜀軍進攻的著名防禦戰。亦稱猇亭之戰。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孫權襲奪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擒殺蜀將關羽。蜀章武元年(221),劉備不顧群臣反對,率軍攻吳,企圖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孫權向劉備求和不成,便一面與魏修好,一面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徐盛、韓當、孫桓等部 5萬人拒蜀軍;令平戎將軍步騭領兵萬人守益陽(今屬湖南),防備武陵(今湖南常德地區)土著部族助蜀。當 4萬蜀軍進攻巫(今四川巫山)、秭歸(今屬湖北)時,陸遜針對蜀軍勢盛、求勝心切以及地形對己不利的情況,採取先讓一步、集中兵力、相機決戰的方略,令守將李異、劉阿率部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一帶,據守有利地形,將幾百裡峽谷山地讓給劉備,以疲憊蜀軍。

次年正月,劉備遣將軍吳班、陳式督水軍進入夷陵地區。二月,親率諸將自秭歸南渡,經崎嶇山道,進至夷陵、夷道(今湖北宜都)一線連營,坐鎮猇亭指揮;以黃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諸軍至夷陵北,與吳軍相拒,兼防魏軍襲擊;派侍中馬良進至武陵郡,爭取土著部族支援。當劉備遣前部督張南圍孫桓於夷道時,吳眾將請派兵救援,陸遜深知孫桓得士眾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持不予分兵。蜀軍頻繁挑戰,吳將又急欲迎擊,陸遜說服眾將,堅守不出。劉備遂埋伏8000蜀兵于山谷,派吳班在平地紮營,企圖誘陸遜出戰。陸遜識破其計,仍不與戰。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

蜀軍遠道出師,速決不成,且營地分散,運輸困難,兵疲意懈。時值暑熱,劉備將水軍移駐陸上,失去主動。閏六月,陸遜認為戰機成熟,決定由防禦轉入反攻。先以火攻破蜀軍一營,繼令諸軍乘勢進攻,迫使劉備西退。張南聞訊,亦棄夷道北走,受朱然、孫桓南北夾擊,戰死。陸遜即令水軍封鎖江面、孫桓等扼守夷陵道,分割蜀軍於大江南北,進而各個擊破,火燒連營,克營40餘。蜀軍死傷慘重,將領杜路、劉寧投降,大督馮習被殺。劉備敗退夷陵西北馬鞍山,依險據守。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殲蜀軍數萬。劉備領餘部乘夜向西突圍,後衛將軍傅肜等被吳軍斬殺。黃權因歸路被吳軍截斷,率眾投魏。劉備收集餘部由秭歸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次年四月病亡。

夷陵之戰,吳軍後退誘敵,擊其疲憊,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此後,蜀漢國力大損,孫吳也有北顧之憂,不得不繼續聯合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