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阪洋次郎(1900~  )

[拼音]:A Ying

中國作家,電影劇作家、理論家。原名錢德富。阿英、錢杏邨是他的筆名。安徽省蕪湖人。1900年2月6日生,1977年6月17日因病於北京去世。肄業於上海土木工程大學,曾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夏在武漢全國總工會宣傳部工作,後至上海,與蔣光慈等人成立文學團體太陽社,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9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籌建工作,成為左聯主要領導人之一。1932年,與夏衍等人進入明星影片公司,他是1933年建立的中國共產黨的地下電影小組成員之一。1933~1934年,他先後和鄭伯奇、夏衍、鄭正秋、洪深等人合作改編、創作電影劇本《鹽潮》、《時代的兒女》、《三姊妹》、《女兒經》,還自己獨立創作了電影劇本《豐年》等。1932年6月18日,與夏衍等15位左翼影評工作者聯名發表《我們的陳訴,今後的批判》,提出電影批評的方針和任務。他還以鳳吾的筆名在《明星月報》上發表了《論中國電影文化運動》以及《電影批評上的二元論傾向問題》等文章。這些文章,對電影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1936年11月,與32位進步影評工作者聯名發表了《向藝華公司當局進一言》的公開信,與“軟性電影”及其支持者進行論爭。“七七”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戲劇活動並與夏衍共同負責上海《救亡日報》的編輯工作。同時,與人合作寫了國防電影劇本《華北的黎明》。1941年以後,轉移到蘇北抗日根據地從事文學創作和其他組織領導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長期擔任文化事業的領導工作,並參與了傳記片《梅蘭芳》和《詩人杜甫》的劇本編寫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殘酷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