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什沃蘇德

[拼音]:Li Gou

北宋思想家、詩人。字泰伯,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南城在盱江邊,李覯在此地建立盱江書院,故世稱盱江先生。他家世寒微,自稱“南城小民”。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仁宗皇祐初(1049),范仲淹薦為太學助教,後為直講。

李覯在政治思想方面,反對道學家不許談“利”“欲”的說教,認為“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富國策》),提出了一些發展經濟的辦法,對王安石變法有直接影響。其詩歌內容,大多涉及政治得失,人民疾苦。構思遣辭,新穎獨創,甚至有些奇特,出人意外。他在《論文》詩中寫道:“今人往往號能文,意熟辭陳未足雲。若見江魚須慟哭,腹中曾有屈原墳。”可見他有意避免“意熟辭陳”而力求生新,別闢蹊徑。他作詩師法皮(日休)陸(龜蒙)、以中興詩道自命。如《獲稻》、《鄉思》、《苦雨初霽》、《讀長恨辭》等詩,清新可誦。《方平》、《璧月》、《樑帝》、《送僧遊廬山》、《憶錢塘江》諸絕句,王士禛《居易錄》以為“風致似義山”。但集中通體完善的詩並不很多。李覯的文章實較詩為佳。

《直講李先生文集》,有《四部叢刊》影明左贊刻本,共37卷,外集3卷前附年譜,後附《門人錄》。中華書局新出版的《李覯集》,即據此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