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亞美洲電視組織

[拼音]:Bohai Shangjing Longquanfu yizhi

[英文]:Site of Longquanfu, The Upper Capitalof the Bohai State

中國唐代渤海國(689~926)都城遺址。在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鎮西約 3公里處。因西鄰忽汗河(牡丹江),又稱忽汗城或忽汗王城,當地俗稱東京城。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上京城是渤海國的五京之一,因位置偏北故稱上京。建於何時無記載,學者考說不一,有的學者認為大約始建於 8世紀30年代前後。據《新唐書·渤海傳》等記載,天寶末年文王大欽茂遷都於此。此後曾短期遷都東京龍原府(琿春八連城),渤海以上京為都約160年。十一世王大彝震“擬建宮闕”,增築宮室,其發展達到最盛時期。926年契丹攻陷上京城,渤海亡,在故地建東丹國。上京龍泉府改名天福城,為東丹首府。928年東丹南遷遼陽,天福城亦遭譭棄。清末曹廷傑考證“東京城”即渤海上京故城。20世紀初,日本和俄國人作過調查。1933~1934 年日本原田淑人等對宮殿殿址、門址、寺址等進行大規模發掘,1939年出版了發掘報告《東京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進行多次調查。1964年中朝聯合考古隊對部分遺址進行鑽探和發掘。70年代末發現宮城午門的東側門址(編為第一號門址)。1981~1985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過去發掘的宮城午門樓臺基、第一號殿址、廊廡址和部分宮牆等進行了全面清理。

形制和佈局

上京龍泉府基本上照唐都長安城模式營建,面積約為長安的五分之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約4.68公里,南北約3.47公里,周長近16.3公里。由外城、內城(包括內苑)和宮城組成。

外城牆垣以土築為主,有的牆段“甃石為基”,厚約2.4米,殘高2~3米。東、西、南3牆近直,北牆中間向北凸出一部分,城牆外側有城壕。四面已知設 10 門,南北牆各3門,東西牆各2門,門道以石塊鋪築。外城內有東西主要大街2條、南北大街3條,直接與外城各門相通,居中一條南北向的“朱雀大街”由內城南門直通外城正南城門,為全城中軸線,寬110米,長2000多米,把外城分為東西兩區,分設永寧縣和富利縣。此外還有其他重要大街。各條大街縱橫交匯,構成規整的長方形“裡坊”,各坊有牆,牆外側與街相連,全城約有 80 多坊。宮城在外城北部居中,南北 720 米,東西 620 米,牆垣石築,殘高 3~4米,基寬6~8米,上寬1米左右。經試掘證實,宮牆用玄武岩砌築,地下有 2米深的石築基礎,地上牆寬約3.5米,現存最高處高5米多。宮城四面設門,城外有寬約2.5米、深約2米的護城河。城內分中東西北4區。中區在城中間偏南,有5座殿基,自南向北排列在中軸線上,俗稱五重殿。前二殿規模最大,兩側設廊廡,當系朝會和典禮之處。後三殿規模略小,當為寢殿。其他各區內又以縱橫牆垣分成若干院落,內有建築遺址,當為嬪妾、內侍住所及廚房、倉庫之類。宮城兩側與北側是內苑。東內苑東西約 210米,南北約 500米,北部為院落、殿閣,南部為池沼、亭臺、假山等建築。西內苑、北內苑地勢平坦。宮城及東西內苑前部相當於皇城,內分兩區兩街。東西 2區面積相等,區內分若干院落,有房屋遺蹟,為官署所在。

重要遺址

寺廟遺址分佈在外城的東西城區,約有10處以上,大體東西相對。佛寺面積大小不等,殿堂規模不盡相同。“朱雀大街”北端第二坊內佛寺有佛殿閣樓、側殿僧舍等建築。佛殿由主殿、穿廊和東西二室組成,平面略呈凸字形。臺基土築,周圍用石塊疊砌。“朱雀大街”南部東西兩側,有相對的 2座面積較大的佛寺殿堂基址。東側寺院遺留石燈 1座。

官署建築遺址分佈在“皇城”東西 2區內,西區東北部,有一座土石築成的近方形臺基,高 3米左右,附近散佈有大型板瓦,從位置看可能與安全保衛有關。東區內東北有房址 1處,長方形夯土臺基,東西31米,南北 11.5米,高 0.24米,地面留有礎石,牆基用石砌築,壁面塗白灰且加朱繪。內城東區西南有“水牢”址,為橢圓形凹坑。

宮城南牆正中門址,俗稱五鳳樓,今存臺基高約5.2米,東西 42米,南北 27米,略有收分。上有礎石 7排。門樓兩側各設 1門,兩門道長寬基本相同,南北長12米,東西寬 5米。門壁石砌,每壁立排叉柱15根,東側門以東約70米處有一不開門道的“假門”。西側門以西約60米處有一門址,規模較小,門道鋪石有車轍痕。宮城中區的第一殿址,臺基高 3.1米,東西 56米,南北 27米,外砌毛石和磚。上有礎石 5排,每排12塊,中間一排減去 6柱。基臺南側東西各有一階道,大體與午門址第一、二號門相對。北側階道在正中。殿址東西兩側築“慢道”,長寬各12米,為漫坡形,其下接東西向迴廊,廊南北約10米,東西約50米,有礎石 3排。迴廊終端與南北向的東、西廊廡相接。東西兩廊廡之間為 3萬多平方米的殿前廣場。第一殿址北側也有迴廊,尚存門址,其北約 130米處是第2殿址,臺基殘高近2米,東西約80米,南北約30米。兩殿之間有迴廊相連。第3殿址臺高近2米,礎石尚存。第4殿址臺基略低,曾發現土床、火坑等遺蹟。兩殿址相距20多米,有 3條廊道相連,可視為一座殿宇的兩部分。第5殿址在第4殿以北近百米處,獨成一院,臺基高約1米,東西37米,南北20米。礎石6排,每排12塊。

重要遺物

以建築材料最多。瓦有大型板瓦、筒瓦、釉瓦(小型居多)等。瓦當以蓮花紋為主,有6~7種樣式。磚的紋飾有寶相、忍冬、山丹等。釉瓦以綠色為主,間或有黃色;鴟尾等飾件尚有紅、紫、蘭等釉色。佛教遺物以泥塑和銅鑄佛像最多。1975年發現的舍利函,內盛鐵、銅、漆、銀器等。同時出土有絲織品、珍珠、料珠等。其中銀盒方形桶狀,高約 8.5釐米,線刻四大天王、祥雲、火焰等。銀平脫漆匣 (殘) 飾纏枝忍冬紋、花朵、蓓蕾、立鳥和翔鳧。出土石雕石刻數量較多,以石燈幢最為精緻,高約 6米,其形似塔似亭。此外還發現“天門軍之印” 1方,“開元通寶”銅錢、銅鏡、銅缽、陶器、鐵器等。

保護管理

為了保護城址,1963年寧安縣文物管理所遷到城址所在地,60年代劃定保護範圍,建立標誌和資料檔案。70年代撥正石燈,修築上京外城西北角護坡,保護城牆免遭流水沖蝕。1985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設立工作站。同年夏建立渤海上京遺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