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血藤

藥材名稱:栝樓皮

名稱出處:《雷公炮炙論》

概況

異名:栝樓殼(《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瓜殼(《四川中藥志》)。

基源:為葫蘆科栝樓屬植物栝樓、中華栝樓或多卷鬚栝樓的果皮。

原植物: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中華栝樓T.rosthornii Harms[T.laponica auct.non(Miq.)Kitamura;T.uniflora Hao],又名雙邊栝樓(通稱)和多卷鬚栝樓T.rosthornii Harmsvar.multicirrata(C.Y.Cheng et Yueh)S.K.Chen(T.damiaoshanensis C.Y.Cheng et Yueh)

形態:栝樓和中華栝樓的形態詳見“天花粉”條。

多卷鬚栝樓與栝樓、中華栝樓的主要區別在於葉片較厚、裂片較寬大,卷鬚4~6歧,被長柔毛,萼筒短粗,長約2cm,密被短柔毛。(圖見植物分類學報.第12卷.第3期.430頁.圖版83:圖4及圖版88:圖14)生於海拔600~1500m的林下或灌叢草地。分佈於廣東、廣西、四川和貴州。

其他尚有截葉栝樓T.truncata C.B.Clarke和王瓜T.cucumeroides(ser.)Maxim.的果皮,分別在廣西和江浙部分地區作栝樓皮入藥。

生藥

採集:秋季採摘成熟果實,剖開,除去果瓤及種子,陰乾。藥材主產于山東、安徽、河南、四川。

鑑別

性狀:果皮通常捲成筒狀,長6~10cm,很薄,常連有長約2cm的果柄;外表面橙黃色,有鮮紅斑塊及細脈紋,內表面類白色至暗黃色,常附有未去盡的果肉。質硬而脆。芳香,帶辣味。以顏色鮮澤,無果柄者為佳。

顯微 栝樓皮粉末淡黃棕色。 ①石細胞類方形。圓多角形、長方形、長圓形、菱形。類三角形或蚌形,有的一端或兩端尖突,層紋不明顯,紋孔細密,孔溝細而明顯,有的分叉。 果皮表皮斷面觀細胞類方形或類長方形,有的細胞具縱向分隔,外壁較厚,外被角質層,角質層顯顆粒性,呈脊狀伸入表皮細胞的垂周壁;表面觀細胞類方形或多角形,垂周壁厚度不一,分隔壁較薄。表皮有氣孔。 ③木化薄壁細胞類多角形、類圓形或稍不規則,微木化,紋孔較密。 ④纖維長條形,紋孔斜裂縫狀或十字形,孔溝較明顯。 ⑤螺紋,網紋及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7~54cm。(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435頁.圖211)

加工炮製:①炒栝樓皮 取栝樓皮絲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棕黃色略帶焦斑,取出,放涼。 ②蜜栝樓皮 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栝樓皮絲,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黃棕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栝樓皮絲100kg,用煉蜜25k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黴,防蛀。蜜栝樓皮,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瓜蔞皮的脂溶性成分有22,24烷醇混合物,棕櫚酸、硬脂酸、二十二烷酸混合物,△7-豆甾醇、β-菠菜甾醇、△7-豆甾醇-β-D-葡萄糖甙[1],其有機酸還有壬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歧鏈十四烷酸、歧鏈十五烷酸、正十五烷酸、歧鏈十六烷酸、棕櫚油酸、棕櫚酸、亞油酸、亞麻酸、硬脂酸等,以棕櫚酸含量較高,亞麻酸、亞油酸次之。栝樓(T.kirilowii)果皮中的硬脂酸較少,月桂酸、肉豆蔻酸較其他品種瓜蔞果皮為多[2]。山東產栝樓果皮檢出17種氨基酸,其總量果皮少於果肉;微量元素有K、Na、Ca、Mg、Cu、Zn、Fe、Co、Mn、Ni、Sr等,其總量果皮多於果肉[3]。

從雙邊栝樓(T.rostrata)的果皮中分離到棕櫚酸、木蠟酸(Lignoceric acid)、蠟酸(Cerotic acid)、廿九烷酸(Montanic acid)、蜂蜜酸(Melissicacid)、棕櫚酸甘油酯(L-(一)-α-Monopalmitin)、△7-豆甾烯醇、△7-豆甾烯酮-3(△7-Stigmastenone-3)、△7-豆甾烯醇3-β-D-葡萄糖甙,還有二十七烷、二十九烷和三十烷的混合物,另有硝酸鉀、氯化鉀和水合二氧化矽(HydrateSiO2)[4]。

栝樓果皮和種子曾製備栝樓片,用於治冠心病[5]。

附 王瓜(T.cucumeroides)的果皮含有β-胡蘿蔔素、蕃茄紅素(Lycopene)[6]。

參考文獻

[1] 醫藥工業 1988;19(7):30。


[2] 中國中藥雜誌 1992;17(11):673。


[3] 中國中藥雜誌 1989;14(6):363。


[4] 中國中藥雜誌 1991;16(2):97。


[5] 醫藥工業 1975;(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