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治療

[拼音]:xuexichongbing

[英文]:schistosomiasis

血吸蟲寄生於人體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現腹痛、腹瀉、粘液、血便、肝脾腫大及血尿,晚期出現肝纖維化、門靜脈高壓或尿路阻塞,重者死亡。從糞便、尿液或組織活體檢查中找到蟲卵或從糞中孵出毛蚴即可確診。治療的首選藥物為吡喹酮。血吸蟲屬扁形動物門裂體科裂體屬。寄生於人體的主要有日本血吸蟲(Schistosoma japonicum)、埃及血吸蟲 (S.haematobium)和曼森氏血吸蟲 (S.mansoni)三種。此外,東南亞的湄公血吸蟲(S.mekongi)、馬來血吸蟲(S.malayensis)和非洲中、西部的間插血吸蟲(S.intercalatum)也能感染人體。血吸蟲病流行於北緯34°到南緯34°之間熱帶、亞熱帶地區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廣大農村。目前有74個國家和地區的6億人口生活在流行區,其中有2億病人。這些地區的氣候和自然環境適於本蟲中間寄主螺類的繁殖,人與疫水接觸機會亦多。中國只有日本血吸蟲病(因本病首先在日本發現,病原蟲的生活史也首先經日本學者詳細研究而闡明,故得名),20世紀50年代以前曾流行於長江以南大部分產糧區,患者多達1000餘萬人。經大規模群眾性防治,至70年代發病人數已降至250萬,臺灣省僅發現動物感染日本血吸蟲。

病原體及生活史

血吸蟲的生活史包括蟲卵、毛蚴、母孢蚴、子孢蚴、尾蚴、童蟲及成蟲等7個階段(見圖)。血吸蟲成蟲為雌雄異體,體前端有口吸盤和腹吸盤。雄蟲長10~18mm,背腹扁平,腹吸盤後體兩側向腹面中線捲曲,形成溝狀,稱為抱雌溝,用以抱持雌蟲,二者呈合抱狀,裂體吸蟲之名由此而來。雌蟲長14~22mm,呈線狀,前細後粗。蟲體表面光滑,無疣狀圓凸物。一條雌蟲每天產卵數依種類而異,曼氏血吸蟲為100~500個,日本血吸蟲產卵最多,達1000~3500個。成蟲平均壽命約4、5年,但個別成蟲可存活47年以上。

蟲卵呈類圓形,平均為82~89×60~67μm,與其他吸蟲卵不同之處為無蓋,側面有一個短小突起。蟲卵產在小靜脈內,蟲卵發育後,內含毛蚴,毛蚴分泌的溶細胞物質透過卵殼,破壞血管壁,或多個蟲卵結成團塊阻塞血流,使血管壁壞死破裂而蟲卵進入組織。周圍有細胞浸潤,形成蟲卵性嗜酸細胞肉芽腫,此為血吸蟲病時肝、腸、膀胱病變的病理基礎。部分蟲卵隨壞死組織落入腸腔或膀胱腔,並隨糞便或尿排出體外,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略呈長橢圓形,體表具有纖毛。在水中作直線遊動,並具有向光性和向上性,在水中多存在於光線較充足的上層。毛蚴對中間寄主選擇性極強,侵入專一的中間寄生淡水螺體內,行無性繁殖,先發育成袋狀的母孢蚴。母孢蚴兩端鈍圓,內含許多生髮細胞,經分裂形成50個以上的子孢蚴。子孢蚴細長,體內的生髮細胞和胚團繼續分裂,分批形成數以千萬計的尾蚴。尾蚴成熟後,穿破子孢蚴體壁,經螺體軟組織而進入水中。從毛蚴侵入螺體至尾蚴發育成熟的時間隨溫度而異,一般需 7周以上。一個毛蚴侵入螺體後發育成的尾蚴均為同一性別。釘螺是日本血吸蟲唯一的中間寄主。埃及血吸蟲及曼氏血吸蟲的中間寄主分別為雙臍螺和小泡螺。湄公血吸蟲的中間寄主為擬釘螺,馬來血吸蟲的中間寄主為小羅伯特螺。間插血吸蟲的中間寄主是福氏小泡螺。

尾蚴離開螺體在水中自由遊動。尾蚴全長280~360×60~95μm,分體部和尾部。體前端為頭器,在其中有一頭腺。體部有5對鑽腺,其分泌物含有粘蛋白、水解明膠及原膠原的蛋白酶和水解澱粉的多糖酶。尾蚴依靠其體部肌肉的蠕動和鑽腺分泌物的酶侵入人體面板。尾蚴的活力和壽命與水溫有關,溫度愈高,活力愈強,死亡也愈快,在20℃水溫條件下,尾蚴一般可存活48小時,一旦尾蚴與人體面板接觸,最快可在10秒鐘內侵入。尾蚴鑽進面板時,即脫掉尾部轉變為童蟲。童蟲在面板中停留1~2天后穿入靜脈或淋巴管,隨血流抵肺,再經10天到胃動脈,腸繫膜外動脈的童蟲再鑽入小靜脈,隨血流到肝門脈系統,在此暫停,遇異性童蟲即雌雄合抱,並移行到腸繫膜靜脈或膀胱靜脈繼續生長,於第24天發育成熟,開始產卵。只有能到達腸繫膜毛細血管並進入肝門靜脈的童蟲才能發育成熟,誤入其他器官者多不能生存,但可致異位血吸蟲病,也有童蟲在其他器官組織成熟併產卵的報道。異位血吸蟲病多見於肺、腦等部位,異位寄生與入體尾蚴數多有關。

尾蚴鑽入皮膚髮育為童蟲,童蟲表膜有補體C3啟用劑,可活化補體產生免疫反應,部分童蟲被殺死,但部分童蟲移行到肺後,啟用補體能力消失,其表膜含類寄主抗原,將蟲體自身的抗原掩蓋,從而能逃避寄主體內抗體或免疫細胞對寄生蟲抗原的識別。人感染後產生對童蟲的致死因子即對再感染的抵抗力,使感染度不會進行性加重,這種免疫稱為伴隨免疫,等同於瘧疾帶蟲免疫。

發病和臨床表現

發病機制主要是由於蟲卵在人體組織沉積,引起肉芽腫。含毛蚴的蟲卵分泌可溶性抗原物質,使寄主致敏,促使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嗜酸粒細胞聚集於蟲卵周圍,形成嗜酸性肉芽腫,曼氏血吸蟲的蟲卵性肉芽腫是遲髮型超敏免疫反應的結果。而日本血吸蟲的蟲卵性肉芽腫可能是抗原抗體複合物介導的免疫應答所致,這是慢性血吸蟲病的肝、腸、膀胱病變的根本原因。因日本血吸蟲產卵量大,所以病變也較其他幾種血吸蟲病為重。肉芽腫的形成是寄主對致病因子的免疫應答,可將蟲卵破壞及清除,但免疫系統反應過強,又破壞正常寄主組織。不斷形成的肉芽腫,互相連線而形成纖維性變,導致肝纖維化、腸結締組織增生及膀胱容積縮小等。

血吸蟲病可分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期。潛伏期指尾蚴侵入人體即發育為成蟲併產卵,引起症狀這段時間,其長短與感染尾蚴量有關,平均為6周左右,潛伏期內可出現尾蚴性皮炎和童蟲性肺炎,尾蚴性皮炎指肢體接觸疫水的部位出現發癢的紅色小丘疹。童蟲移經肺部時,可出現咳嗽、胸痛等症狀。上述症狀常較輕微短暫,易被忽視,以後的臨床表現因蟲種而異。

診斷

糞便、尿液及活體組織中查到蟲卵或從糞中孵出毛蚴即可確診。病史、臨床表現及免疫學檢查可作為診斷的參考。

防治

治療的首選藥物為吡喹酮,具有毒性低、療程短的優點。硝硫氰胺及呋喃丙胺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對急性期病人應給予支援療法並補充營養,必要時用小量皮質激素控制體溫,待病情緩解後再進行病原治療。對晚期病例則宜採用內外科結合及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措施。侏儒型患者經病原治療後,其生長髮育可有明顯改善。預防應採取治療病人、病畜和滅螺為基礎的綜合措施。經驗證明,結合農業生產及農田水利建設,因時因地制宜,改變螺類孳生環境,則代價小而效果維持時間長;滅螺藥滅螺也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滅螺藥有氯硝柳胺、五氯酚鈉、溴乙醯胺,N-三苯甲基嗎啉等。此外,還應該注意水源的保護,改善供水系統並加強衛生宣教工作。血吸蟲疫苗預防仍在研究中。

參考文章

能否用銻劑治療妊娠期血吸蟲病?孕育兒什麼是豬血吸蟲病?豬奶牛血吸蟲病防治牛白城市牛、羊東畢血吸蟲病發生與防治情況淺析牛血吸蟲病怎樣防治?內科血吸蟲病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內科血吸蟲病患者易發生陽痿嗎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