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完心理學,我更理解自己

畢業了才知道,上大學,最重要的不是專業,不是學校,也不是導師。

而是——你所在的這座城市。

我所在的學校位於省城,但有些專業(如俄語)是先在另一個三線城市待兩年,再回校本部。

知道以後,我第一反應是:這些同學好虧啊,校本部的圖書館,這麼多的書,他們就看不到了。

後來發現,我這慶幸真的沒錯。

 我的大學的感悟

上大一,各種社團招新,我加入了文學社、戲劇社、讀書協會,他們一概加入不了;上公共課,選各種名氣不等、各個領域、各種造詣的老師,他們選不到。偶爾有名人來學校講學,他們見不到。就連休息日出去逛街,熟悉熟悉這座城市,他們也沒機會。當時的網咖,寬頻用得都少。他們用寬頻看視訊、電視劇,也要比我們困難很多。

後來畢業找工作了,發現這差距更大。比方說去某處找個工作,我們對這座城市也熟悉得多。去掛著“省”字頭的單位面試,相對輕車熟路,心理上的怯意沒那麼大,發揮往往會更好;有不少師兄師姐都在這座城市安家落戶,找他們幫忙、實習的機會也大得多。你在這座城市待了四年,受這座城市氣質的影響與同化,對你融入這裡的好處,更是實實在在。

工作幾年,我留在了省會,發現我和身邊的人普遍都有一個特點:對“北京回來的”“上海混的”抱有仰視心理,而對三線城市、縣城的能力和資源,有俯視心態。

想明白了這個道理:

中國是一個官本位的社會。這意味著,越靠近政治中心,越能得到公平和機會。

為什麼全國人民都奔北京,此其謂也。可笑我們當初高考報志願的時候,還在認真地區分“第一類本科”和“第二類本科”。實際上,論這四年間的世面、開的眼界、增加的生存能力,北京二流學校的自考生,也要超過二線城市的第一類本科!

不僅學生存在這個問題,大學教師也存在。

前些年看過報紙報道。為什麼蘭州大學這麼有名氣的大學近年來不斷有學者“孔雀東南飛”。一半北上去北京,一半南下去廣東、深圳等地。南下的一般經濟待遇比較好,北上的是為了在學術圈有所為。北京學者多、期刊多、研究中心多。哪怕發篇論文,引起的反響也完全不一樣。他們有句話說:“在地方打十槍,不如在京城發一彈”。武漢大學、山西大學、南昌大學等很多當地的頭牌大學,都存在這個人才流失問題。

這些年來,親戚朋友家的孩子考大學來問我意見,我的第一句話都是:報哪所大學,首先看你畢業後有多大的機會留在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