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課堂教學高效率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陣地。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率是我們每一個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它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師生完美配合的結晶。如何打造高效課堂,是一個在實踐過程中特別值得思考的問題。細節成就完美,在細微處現功底是當前課堂教學真正走向有效、高效的依據。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如何打造高效數學課堂,談談下自己的見解。
        每年,我們都要聽很多節公開課,我們可以感受到,公開課的效果是高的,什麼原因呢?我想這與上課的老師課前的充分準備是密不可分的。上公開課前,老師是深思熟慮,教學設計追求完美,並且充分預測課堂上可能的狀況,從而駕輕就熟,取得圓滿的成功。我們驚歎老師的素質,驚歎學生的配合,驚歎課堂的效果……,驚歎之餘不免要想,這位老師是不是每節課都如此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受學生的歡迎,且效果明顯。但是有時事與願違,教學成效與付出的努力不成比例。低效現象一直是老師的心頭之痛!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我認為:制約有效課堂的因素雖然很多,但其主要因素應當是教學過程的設計問題。“如果把一節課比做一次旅行的話,那麼要保持學生盎然的興趣,這次的旅程安排就很重要了——最起碼的要求就是要符合學生的口味!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效果的優質高效,與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是分不開的。其中有精心設計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情景,精心設計例題變式,精心設計課後作業。
        在“減負增效”的改革浪潮中,作為老師必須更為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學中,要用心預設教案,要精心設計課內外作業,力保在有效的時間內產生高效的教育效果。那麼如何進行課外作業的設計呢?我認為教師首先應當樹立開放的數學教學觀念,
        佈置具有靈活性和科學性的課外作業。從資訊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不難發現,學生學習仍然是以記憶為主要心理過程的。根據心理學原理,輸入的資訊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後,便成為了人的短時的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及時的複習,這些記憶過的東西就會遺忘,而經過了及時的複習,這些短時的記憶就會成為了人的一種長時的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持著很長的時間。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我們都知道,學習要勤於複習,而且記憶的理解效果越好,遺忘得就越慢。講完每節課後,老師通常預留一些與本節知識點有關的試題,用於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如果老師在作業形式上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精心設計,永遠是一個模式:課本第幾頁第幾題,學生做起來就沒感覺、沒興趣,只是在機械完成一件事情,很難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我認為作業的佈置要有典型性、針對性、及時性、和指向性,直接指向學生易忽視、易遺忘、易誤解的方面,並且這樣還可以為以後的知識建構做課上無法完成的一些準備。針對習題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把考查的知識點和數學思想方法,根據學生的“常見病”、“多發病”適當歸類,查缺補漏,對症下藥,對有創見的解題方法,及時加以肯定。對作業的批改,教師習慣於用“√”或“×”來評判正誤,這種方法,結果鮮明,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勵性,不能全面評價一個學生的基本素質、學習潛力,學生的解題思路、方法習慣等各方面並不能體現出來,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因此,在評語數學作業的批改中,給學生些評語,是溝通師生之間思想、情感的交流的有效方式之一,評語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①對學生或鼓勵、或讚歎,讓學生產生自信心和成功感。②針對解題過程或思路給予指正或引申、拓寬,讓學生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前面談到的糾錯的做法就是叫讓學生找癥結,它不僅有效杜絕了抄襲別人作業和湊答案的做法,而且還誘導我們由淺入深地分析問題,許多作業題都是在一步步尋找癥結中解決的。③教會學生反思。反思自己的成功之處,以增強自信心;反思自己的錯誤以提高自己的應試能力。
        杜威說:“一個有效的反應就是能完成一個可以看到的結果的反應。”教師通過精心設計,以學生為主體,設法讓學生動起來,去探究知識,去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得到自主發展,教師做設計者、組織者、引路人。不要讓學生說“老師真厲害,什麼都會!”而要讓學生說“我能行,我真棒!”這樣的教學過程才會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