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教學設計

  我的童年會是怎麼樣的呢?在文學大師季羨林的眼中又有怎樣的不同呢?下面就有小編來講解一下我的童年這部分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的

  1.理解、積累“伶仃”“相依為命”“不折不扣”“溺愛”“不以為然”“家徒四壁”“光大門楣”“渾渾噩噩”,瞭解作者。

  2.理解課文基本內容,理解童年生活對作者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基本內容,理解童年生活對作者的影響。

  課時: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佈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並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但他他待人十分謙和。

  有一個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學子揹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託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手續。老人爽快地答應了。近一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幾日後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臺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本文選自《季羨林自傳》。該書分為為“我的童年”“小學記憶”“中學時光”“清華學子”“教書謀生”“去國途中”“留德十年”“滯留歐洲”“遊子途中”“在北京大學”“耄耋之年”等章節,請敘自己從一個貧苦家民家庭的孩子一步步成長為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的人生經歷,記敘了他九十多年所遇到的人和事,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展示了他個人的奮鬥經歷和感情世界。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用著重號標出散文寫作的物件,用橫線標出文章的線索、文眼等,用序號標出意義段,用波浪線標出抒情或議論的文字。

  一、在閱讀過程中積累詞語,校正讀音:

  教諭yù 伶仃híngdng 溺nì愛 鳳髓suǐ 門楣méi

  伶仃:孤獨,沒有依靠。

  相依為命:互相依靠著生活,誰也離不開誰。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徹底。

  溺愛:過分寵愛自己的孩子。

  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輕視之意。然,對。

  家徒四壁:家裡只有四堵牆,形容十分貧窮。

  光大門楣:光耀門第,光宗耀祖。門楣,門庭,門第。

  渾渾噩噩:形容無知無識,糊里糊塗的樣子。

  二、整體理解

  第一部分1:我的童年的色彩。

  出生的時代與家境

  父輩們的相依為命

  第二部分2~13 特殊享受與嚴格要求

  我的識字與我的夥伴

  離開故鄉的人生轉折

  小結:第一部分總領全文,第二部分具體寫自己的童年生活。第二部分第一層,寫出了時代特點:新舊交替;寫出了家景:最窮的村中最窮的家。第二層,寫父輩們的相依為命,為第五層的離開故鄉求學作了鋪墊。第三層寫作者在家中的特殊享受與嚴格要求,為作者的居長作了鋪墊。第四層寫開始認字和自己的夥伴,為作者成長的初始階段。第五層寫作者到濟南上學,為作者的人生最關鍵的轉折。

  第二步,精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

  1.第一段自然段表達了怎樣的含義?有什麼作用?

  明確:童年生活十分單調,只有代表貧困的灰黃色。

  總領全文,為全文奠定感情基調。

  2.“當時皇威猶在,舊習未除,是大清帝國的繼續,毫無永珍更新之象”,這幾句話表達了什麼樣的時代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時代特點:新舊交替,封建影響強烈,置之腦後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感情:失望和無奈之情。

  3.“當時全中國的經濟形勢是南方富而山東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窮。專就山東論,是東部富而西部窮。我們縣在山東西部又是最窮的縣,我們村在窮縣中是最窮的村,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作者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由大及小、由遠及近,層層鋪墊,突出了“我家”的極度貧困,能讓讀者產生深刻的印象。

  4.在“父輩們”一節,並沒有寫到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否多餘?為什麼?

  明確:不多餘。這一段寫父輩們的友好情宜,相依為命,為為文寫走出故鄉到濟南求學作了鋪墊,而到濟南求學又是作者最重要的人生轉折。

  5.在“每天最高的享受”一節,作者為什麼要先寫“家境仍然是異常艱苦”?

  明確:是為了突出我的最高享受。正因為“家境仍然是異常艱苦”,吃到白麵饅頭才成了最高享受。

  6.“現在寫這些事情還有什麼意義呢?”請認真閱讀相關的文字,具體概括作者認為寫這些事情的意義:

  明確:激勵我前進,鼓舞我振作;促使我直到今天對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啟發我對子女要愛護得法。

  7.“這當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會有成為壞事的時候。”結合原文思考文中的“好事”指什麼?“壞事”又指什麼?

  明確:

  好事指:叔父把我接到濟南去,成為我人生的最關鍵的轉折點。

  壞事指:中被打倒。

  8.“我曾有幾次從夢裡哭著醒來”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我很小離家,對家非常思念,但我又無回再回到家裡去。

  9.原作在選入課文時有刪節,其中刪掉的最後一節是:“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儘可能真實地描繪出來,不管還多麼不全面,不管怎樣掛一漏萬,也不管我的筆墨多麼拙笨,就是上面寫出來的那一些,我們今天的兒童讀了,不是也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發、從中悟出一些有用的東西來嗎?”請問,同學們學了本文後,從中得得到了什麼啟發?從中悟出了哪些有用的東西?

  明確:無論多麼艱苦的環境,只要我們努力去克服,最終會有收穫。

  在貧困中更需要親人間的互相扶助。

  窮困是一生的財富。

  父母對子女要愛護得法。

  人生的轉折也可能是人生的不幸。

  第三步,選讀課文,個性解讀

  1.你對本課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理解?

  2.學習本課後你有哪些收穫?

  季羨林的《我的童年》欣賞

  我的童年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

  七十多年前的中國,剛剛推翻了清代的統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亂,一片黑暗。我最早的關於政治的回憶,就是“朝廷”二字,當時的鄉下人管當皇帝叫坐朝廷,於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別名。我總以為朝廷這種東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極大權力的玩意兒。鄉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肅然起敬。我當然更是如此。總之,當時皇威猶在,舊習未除,是大清帝國的繼續,毫無永珍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刻,於1911年8月6日,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改臨清市的一個小村莊——官莊。當時全中國的經濟形勢是南方富而山東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窮。專就山東論,是東部富而西部窮。我們縣在山東西部又是最窮的縣,我們村在窮縣中是最窮的村,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

  我們家據說並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誕生前似乎也曾有過比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時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親的親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個大排行是第十一,我們把他叫十一叔送給了別人,改了姓。我父親同另外的一個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為命,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兩個無父無母的孤兒,活下去是什麼滋味,活著是多麼困難。概可想見:他們的堂伯父是一個舉人,是方圓幾十裡最有學問的人物,做官做到一個什麼縣的教渝,業算是最大的官:他曾養育過我父親和叔父,據說待他們很不錯-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們倆有幾次餓得到棗林裡去揀落到地上的千棗充飢-最後還足被迫棄家其實已經沒了家出走,兄弟倆逃到濟南去謀生: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的作者,惹得她大發雌威,兩次派人到我老家官莊去調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訴那幾個“革命”小將,說如果開訴苦大會,季羨林是官莊的第一名訴苦者,他連貧農都不夠。

  我父親和叔父到了濟南以後,人地生疏,拉過洋車,扛過大件,當過警察,賣過苦力。叔父最終站住了腳。於是兄弟倆一商量,讓我父親回老家,叔父一個人留在濟南掙錢,寄錢回家,供我的父親過日子。

  我出生以後,家境仍然是異常艱苦:一年吃白麵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梁麵餅子;沒有錢買鹽,把鹽鹼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堅煮水,崦鹹菜,什麼香油,根本見不到,一年到底,就吃這種鹹菜:舉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歡我。我三叫歲的時候,每天一睜眼,抬腿就往村裡跑我們家在付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見地把手一捲,捲到肥大的袖子裡面,手再伸出來的時候,就會有半個白麵饅頭拿在手中,遞給我?我吃起來,彷彿是龍膽風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還有比白麵饅頭更好吃的東西。這白麵饅頭是她的兩個兒子每家有幾十畝地特別孝敬她的、她喜歡我這個孫子,每天總省下半個,留給我吃:在長達幾年的時間內,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對門住的寧大嬸和寧大姑,每到夏秋收割莊稼的時候,總帶我走出去老遠到別人割過的地裡去抬麥子或者豆子、穀子:一天辛勤之餘,可以揀到一小籃麥穗或者穀穗、晚上回家,把籃子遞給母親,看樣子她是非常歡喜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麥子比較多,她把麥粒磨成麵粉,貼了一鍋死麵餅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來了,吃完了飯以後,我又偷了一塊吃,讓母親看到了,趕著我要打:我當時是赤條條渾身一絲不掛,我逃到房後,往水坑裡一跳。母親沒有法子下來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麵餅子盡情地享受了。

  現在寫這些事情還有什麼意義呢?這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邊瑣事,使我終生受用不盡。它有時候能激勵我前進,有時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對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對吃喝從不計較,難道同我小時候的這一些經歷沒有關係嗎?我看到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那樣溺愛子女?也頗不以為然。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花朵當然要愛護;但愛護要得法,否則無異是坑害子女。

  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學著認字,大概也總在四歲到六歲之間。我的老師是馬景功先生:現在我無論如何也記不起有什麼類似私塾之類的場所,也記不起有什麼《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書籍。我那一個家徒四壁的家就沒有一本書,連帶字的什麼紙條子也沒有見過。反正我總是認了幾個字,否則哪裡來的老師呢?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懷疑的。

  雖然沒有私塾,但是小夥伴是有的:我記得最清楚的有兩個:一個叫楊狗。我前幾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現在還活著,一字不識;另一個叫啞巴小意思是啞巴的兒子,我到現在也沒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誰。我們三個天天在一起玩,洑水,打棗,捉知了,摸蝦,不見不散,一天也不間斷。後來聽說啞巴小當了山大王,練就了一身躥房越脊的驚人本領,能用手指抓住大廟的椽子,渾身懸空,圍繞大殿走一週。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臘月,赤身露體,澆上涼水,被捆起來,倒掛一夜,仍然能活著。據說他從來不到宮莊來作案,“兔子不吃窩邊草”,這是綠林英雄的義氣。後來終於被捉殺掉。我每次想到這樣一個光著屁股遊玩的小夥伴竟成為這樣一個“英雄”,就頗有驕傲之意。

  我在故鄉只呆了六年,我能回憶起來的事情還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寫下去了。已經到了同我那一個一片灰黃的故鄉告別的時候了。

  我六歲那一年,是在春節前夕,公曆可能已經是1917年,我離開父母,離開故鄉,是叔父把我接到濟南去的。叔父此時大概日子已經可以了。他兄弟倆只有我一個男孩子,想把我培養成人,將來能光大門楣,只有到濟南去一條路。這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否則我今天仍然會在故鄉種地如果我能活著的話。這當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會有成為壞事的時候。“”中間,我曾有幾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從故鄉接到濟南的話,我總能過一個渾渾噩噩但卻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隻腳還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嗚呼,世事多變,人生易老,真叫做沒有法子!

  到了濟南以後,過了一段難過的日子;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他心裡會是什麼滋味,非有親身經歷者,實難體會:我曾有幾次從夢裡哭著醒來、儘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麵饅頭,而且還能吃上肉;但是我寧願再啃紅高梁餅子就苦鹹菜。這種願望當然只是一個幻想。我毫無辦法,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龍,對我的教育十分關心。先安排我在一個私墊裡學習:老師是一個白鬍子老頭,面色嚴峻,令人見而生畏。每天入學,先向孔子牌位行禮,然後才是“趙錢孫李”。大約就在同時,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師附小去念書,這個地方在舊城牆裡面,街名叫升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實際上“官”者“棺”也,整條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時“五四”運動大概已經起來了。校長是一師校長兼任,他是山東得風氣之先的人物,在一個小學生眼裡,他是一個大人物,輕易見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幾年以後,我大學畢業到濟南高中去教書的時候,我們倆競成了同事,他是歷史教員。我執弟子禮甚恭,他則再三遜謝。我當時覺得,人生真是變幻莫測啊!

  因為校長是維新人物,我們的國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話。教科書裡面有一段課文,叫做《阿拉伯的駱駝》。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當時對我卻是陌生而又新鮮,我讀起來感到非常有趣味,簡直是愛不釋手。然而這篇文章卻惹了禍: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課本,我只看到他驀地勃然變色,“駱駝怎麼能說人活呢?”他憤憤然了:“這個學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轉學!”

  於是我轉了學:轉學手續比現在要簡單得多,只經過一次口試就行了。而且口試也非常簡單,只出了幾個字叫我們認,我記得字中間有一個“騾”字。我認出來了,於是定為高一。另一個比我大兩歲的親戚沒有認出來,於是定為初三。為了一個字,我沾了一年的便宜,這也算是軼事吧!

  這個學校靠近南圩子牆,校園很空闊,樹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麗的。在用木架子支撐起來的一座柴門上面,懸著一塊木匾,上面刻著四個大字:“循規蹈矩”。我當時並不懂這四個字的涵義,只覺得筆畫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從這個木匾下出出進進,上學,遊戲。當時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後來我才瞭解的意思,覺得他是非我族類。

  我雖然對正課不感興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興趣的東西,那就是看小說。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說叫做“閒書”,閒書是不許我看的。在家裡的時候,我書桌下面有一個盛白麵的大缸,上面蓋著一個用高梁杆編成的“蓋墊”濟南話:我坐在桌旁,桌上擺著《四書》,我看的卻是《彭公案》、《濟公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等舊小說。《紅僂夢》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奧妙,黛王整天哭哭啼啼,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餘的書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進來,我就連忙掀起蓋墊。把閒書往裡一丟,嘴巴里念起“子曰”、“詩云”來。

  到了學校裡,用不著防備什麼,一放學,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後,或者一個蓋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閒書,狼吞虎嚥似的大看起來。常常是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有時候到了天黑,才摸回家去。我對小說中的綠林好漢非常熟悉,他們的姓名背得滾瓜爛熟,連他們用的兵器也如數家珍,比教科書熟悉多了。自己當然也希望成為那樣的英雄。有一回,一個小朋友朋友告訴我,把右手五個指頭往大米缸裡猛戳,一而再,再而二,一直到幾百次,上千次。練上一段時間以後,再換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終可以練成鐵砂掌,五指一戳,能夠戳斷樹木。我頗想有一個鐵砂掌,信以為真,猛練起來,結果把指頭戳破廠,鮮血直流,知道自己與鐵砂掌無緣,遂停止不練。

  學習英文,也是從這個小學開始的:當時對我來說,外語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我認為,方塊字是天經地義,不用方塊字,只彎彎曲曲像蚯蚓爬過的痕跡一樣,居然能發出音來,還能有意思,簡直是不可思議。越是神祕的東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對於我就有極大的吸引力:我萬沒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樓般。

  綜觀我的童年,從一片灰黃開始,到了正誼算是到達了一片濃綠的境界——我進步了。但這只是從表面上來看,從生活的內容上來看,依然是一片灰黃。即使到了濟南,我的生活也難找出什麼有聲有色的東西。我從來沒有什麼玩具,自己把細鐵條弄成一個圈,再弄個鉤一推,就能跑起來,自己就非常高興了。貧困、單調、死板,固執,是我當時生活的寫照。接受外面資訊,僅憑五官。什麼電視機、收錄機,連影都沒有。我小時連電影也沒有看過,其餘概可想見了。

  今天的兒童有福了。他們有多少花樣翻新的玩具呀!他們有多少兒童樂園、兒童活動中心呀!他們餓了吃麵包,渴了喝這可樂、那可樂,還有牛奶、冰激凌。電影看厭了,看電視。廣播聽厭了,聽收錄機。資訊從天空、海外,越過高山大川,紛紛蜂擁而來:他們才真是“兒童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是他們偏偏不知道舊社會,就拿我來說,如果不認真回憶,我對舊社會的情景也逐漸淡漠,有時竟淡如雲煙了。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儘可能真實地描繪出來,不管還多麼不全面,不管怎樣掛一漏萬,也不管我的筆墨多麼拙笨,就是上面寫出來的那一些,我們今天的兒童讀了,不是也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發、從中悟出一些有用的東西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