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方向的論文

  在全球化趨勢的深入推動下,跨文化傳播日漸頻繁。隨著跨文化傳播在國際交往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以及影響深度的不斷加深,全球化多語境背景下的跨文化傳播的探討和研究已經備受關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歡迎瀏覽。

  篇一

  《 跨文化溝通與國際貿易的辯證關係 》

  摘要:跨文化溝通是國際貿易之間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溝通是進行商務開展的基礎,而跨文化的差異既是影響國際貿易之間的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也是進行商務開展所必須研究的課題之一。本文從跨文化溝通入手,簡要淺析跨文化溝通和國際貿易之間的辯證關係。

  關鍵詞:跨文化溝通;經濟貿易;文化差異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資訊化的到來,國際之間的貿易往來也越來越頻繁,頻繁的貿易不可避免需要溝通。隨著經濟貿易往來的頻繁,以及經濟格局發生的變化,跨文化溝通所表現出來的社會現象和經濟影響也逐漸受到經濟研究學者的重視。跨文化溝通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又包含了許多方面,如文字語言、文化背景、歷史內涵、地域差異等,這些也都是影響國際貿易之間的關鍵因素。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及成立亞投行,不僅提高了中國在國際經貿之間的地位也使得中國在國際經貿中更加具有話語權,近年來,中國的經貿業務迅猛增加,對外經濟總額也逐年上升,新的對外經貿結構格局逐步形成,已經逐步從過去的中國製造向現在的中國創造轉變,對外貿易結構多樣化趨勢更加明顯,這些新的國際貿易特點也使得跨文化溝通有了新的變化趨勢。

  一、跨文化溝通與國際貿易之間的辯證關係

  ***一***文化差異給國際貿易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以中國對外經濟為例,由於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差異,使得在對外貿易初期,跨文化溝通一直是制約國際貿易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國文化與西方經濟文化的文化衝突給國際貿易造成了一定的障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國際貿易往來,如中國人在經商過程中講究綜合思維和中庸態度,往往是“先談原則,後談細節”,這和英美的務實文化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西方國家更加註重的是服務的質量和商品的細節,而對於原則性的東西,西方人往往沒有太大的意願。尤其是西方國家中的德國,一向是以細節著稱,嚴謹的態度使得他們在經濟談判中更加註重對細節的處理,而中國文化的綜合思維和中庸思維則可能成為妨礙其中經貿環節的障礙;辯證來看,文化衝突和文化差異促使貿易不斷髮展,技術不斷革新,如中國提出的創新觀念就是在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技術和經貿形式進行創新,從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二***語言溝通是影響國際貿易的另一重要因素

  國際貿易往來不可避免的是語言的溝通,由於中國思維方式和語言特點與西方語言有所不同,因此在語言溝通方面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語言溝通不暢,或者翻譯過程中出現與交易國家語言文化偏差,就會導致在商業談判中造成一定的誤會或形成暈輪效應,從而使得經濟貿易談判談判破裂,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跨文化溝通中的價值觀念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價值觀念是人類主觀評判的標準之一,也是決定善惡的標尺。價值觀念和一個國家的道德文化、歷史背景等都有著緊密的聯絡,也容易受到宗教、利益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如當今國際貿易中伊斯蘭教國家與其他宗教的價值觀念差異,決定著伊斯蘭教國家和其他非伊斯蘭教國家經濟貿易的成敗。因此,價值觀念對於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取捨有著緊密的聯絡。再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價值觀念都是以利益為前提,經濟貿易就是為了獲得最大化的利益,因此這直接決定著他們的貿易形式、談判風格和貿易種類;而中國一直講究利益共存和平等協商,因此在商業談判中一直講究的是和平談判和協議為主,以互惠互利為基本出發點,兼顧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些決定了中美兩國在經濟貿易過程中,跨文化溝通時需要綜合考慮兩國的價值觀念。

  ***四***法律法規對經濟貿易的影響

  法律法規具有一定的強制力,它不僅僅是一種行為規範,更是一種經濟貿易的行為準則。任何經濟貿易形式都必須考慮到經濟交往國家的法律法規,都必須得到被交易國家的法律法規的認可,才能實施下一步正常貿易,除此之外貿易過程中還要考慮到國家與國家法律法規不相容的情況。相比較西方而言,中國的法律法規還處於不斷健全和完善的階段,而西方國家已經基本構建起比較成熟的法律體系,這就使得在國際經濟貿易過程中,在西方國家有法可依的貿易條款,可能在中國並不存在;或者在西方國家通用的經濟貿易準則在中國並不適用等情況。跨文化溝通中的法律法規既可能給經濟貿易造成一定的阻礙,同時也是保證貿易正常有序進行的保證,在法制化的今天,任何經貿形式都需要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強制約束,這樣才能保證貿易的正常化,避免經濟貿易矛盾、經濟貿易衝突和不正當的競爭。因此對待跨文化溝通的法律法規,需要辯證看待,充分認識中國在法律體系建設中的不足,不斷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

  二、新形勢下跨文化溝通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跨文化溝通在經濟貿易前期可能是阻礙經濟貿易的主要障礙,但隨著文化的融合、文化趨同、溝通的頻繁以及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跨文化溝通在經濟貿易後期會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

  ***一***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趨同是經濟全球化的助推劑

  文化的融合和文化趨同使得各國際貿易國家在談判準則、價值觀念等方面找到共同點,從而促進商業談判的成功和提高國際貿易業務量,提高國際貿易的成功率。此外,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趨同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助推劑,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會促使經濟貿易文化呈現多樣性,更能從貿易雙方中找到利益共同點。

  ***二***資訊全球化為跨文化溝通和國際貿易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隨著資訊化的發展和普及,各個貿易國家溝通也越來越頻繁,國際貿易形式也更加方便快捷;資訊化也為各個貿易國家互信提供了良好的開端,使得各個貿易國家能夠藉助網際網路獲取有價值的資訊和情報,從而更能通過了解一個國家的背景、歷史、價值觀念、法律法規等來降低交易的失敗率,提高交易的可靠性和交易的效率。可以說資訊全球化為跨文化溝通和國際貿易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總而言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資訊全球化的推進,跨文化溝通對於國際貿易的副作用會逐步減小,取而代之的是業務量的增加和交易額的上升,但就目前趨勢來看,跨文化溝通對國際貿易還有著比較重要的影響,因此必須強化對跨文化溝通和國際經貿之間的動態研究,進一步探索他們之間的辯證關係,從而讓跨文化溝通成為國際貿易的橋樑。

  作者:張春玲 單位:廣東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盧曉季.如何進行富有成效的跨文化交流[J].中州大學學報.2003***03***

  [2]周雪晴.要重視和解決國際商務中的跨文化溝通問題[J].經濟師.2001***09***

  篇二

  《 跨文化交際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 》

  摘要:語言與文化的關係緊密相聯,而跨文化交際在外語教學中有著核心作用。本文通過從語言與文化、外語的教學與“跨文化交際”的關係為切入點,有效分析了當下在“文化教學中”主要存在的缺陷並提出了在外語教學中實行跨文化意識的舉措。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外語教學;實施

  跨文化交際是指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著交際互動。跨文化交際不僅是參與到交際者所接受的文化層面,還有“社會、歷史、民俗”等相關層面。而“交際者”在跨文化的語境中能夠有效地對“文化差異”進行得體的交際能力就叫“跨文化交際能力”。它囊括了“語言知識能力、跨文化意識、語法正確性”等多種能力。

  一、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外語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習者掌控所要學習的相關語言知識,並在此基礎上能夠讓學習者運用此語言,實現“跨文化交際”。隨著當今全球的經濟發展需求,中國不斷地與全世界接軌,那麼在這個接軌的過程中自然需要與外國文化進行“接觸”。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提升中國的外語教學“質量”及“效率”及培養學生的外語綜合素養,這也是當前中國面臨“經濟、文化”等飛速發展的境遇要求,更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又一項重重要使命。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國的外語教學就應該加大力度於“跨文化交際”在外語教學中的核心作用,將“外語教學”看成跨文化教育的一種,讓跨文化交際認知直接植入在外語的教學課程中。

  二、現外語教學中存在的缺陷

  儘管“外語教學”的教學方式都是從最一開始的“語法翻譯”過渡到現相關專家所提倡的“交際法”和“任務學習法”,但“交際法”在當下的外語教學過程所取得了成效卻並不是人們所預測的那樣,因為外語教師一般在課堂教學中只是表面上去關注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把教學的核心放在“詞、句子”等相關的語言基礎知識上,而忽略了其本身的“文化教學”。教師個人就大量的缺少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認知”及“跨文化交際認知”,直接造成了“顧此失彼”的現象。也就是說,當學生的外語語言知識能力有提升,但外語語言的綜合運用素養卻並沒有得到有效提高,並且學生缺乏一定的文化意識,缺乏交際能力,致使學生雖學習了外語,但僅此知識掌控了最基礎的語言知識,卻並沒有真正地掌握語言文化知識。歸根結底,“外語教學”就是沒有科學地根據交際教學法進行教學,也沒有去關注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使得讓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約[1]。

  三、外語教學實行跨文化交際的相關舉措

  ***一***教師扮演主角

  要想能夠讓學習者在外語課上提高跨文化交際認知度,那麼教師首先就應該具備相關認知,科學合理地利用“交際教學法”,在課堂上積極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去開啟學生的視野,磨練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2]。要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不應把教學的核心全部放在“語言基礎知識”教學上,而需要留出一定的時間在文化意識相關教學上。這樣不僅可以將“語言”的學習與“文化”相互融合,並且還能夠助力學生能夠提高語言綜合應用素養及文化認知度。比如說,當老師講到某些詞或句子的時候,可以試著植入這些詞背後的意蘊,並且再介紹本國或西方國家相互關聯的一些知識,讓學生能夠在瞭解文化背景的同時來掌握英語的詞句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合理有效利用交際教學法

  交際教學模式是以“語言功能”為主,以培養“交際能力”為目的的一種基本外語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模式並不是強調“語言形式”的教學,而是以達到提升語言的“運用”及“交際”的目的。它講究以“學生”為主體,選擇合理的“教學材料”和“教學內容”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交際法”是當下很多相關專家舉力推薦的一種教學方法[3]。然而,現在部分外語教師和學生都沒有掌控交際法的“精髓’,其只是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一起進行了簡單的英語對話。在交際教學中,需要重視的是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建立真實的語言環境,並讓學生扮主角,老師儘量去引導學生開發思路,積極地鼓勵他們用英語思考問題並交流,讓課堂上能夠成為”交流“和”交際“的活動場地。同時,老師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有效、具有趣味性“的話題,使得學生能夠盡情發揮。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鼓勵學生積極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不怕犯錯,因為犯了錯誤才能進步的更快,讓學生無論是在交際能力方面還是跨文化交際認知方面都有所提高。

  四、結語

  總而言之,“外語教學”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有效前提。無論是從語言和文化的關係還是從“跨文化國際”與“外語的教學”的聯絡,這四者之間都是息息相關的,缺一不可。外語教師應該勇敢破除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不要只是將提升學習者的語言基礎知識作為核心,雖然這樣滿足了“應試教育”的要求,但並沒有顧慮到學習者將來的發展及綜合素養的提高。因此,要想能夠更好地學習外語知識,就需要通過結合其語言的背景知識來學習。要想讓自己能夠巧妙合理地應用語言,就需要多認識並瞭解外語文化併兼具“跨文化交際能力”等。還有,外語老師在讓學生了解本土文化的同時,還應讓學生多熟悉並掌握去體會異國的文化韻味,通過將外國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對比,瞭解其中的差異,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達到能夠在跨文化語境中有一個“得體交際”的目的,相信如果在我國的外語教學中能夠去實行以上所敘述的舉措,那麼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外語教學水準會更上一層樓。

  作者:劉莉紅 單位:河南經濟貿易高階技工學校

  參考文獻:

  [1]趙乙微.跨文化交接在外語教學中的實施[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19.

  [2]李平.外語教學中深化跨文化教育的意義與實施[J].山東外語教學.2010,04.

  [3]王豔萍.如何在外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J].前言.2013,08.•951•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