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勵志文章精品欣賞

  高考對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有著其重要意義。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山腰仰望

  褪去清晨的涼爽與愜意,日中的太陽熾熱而刺眼,我們攀爬在高考的山腰上,回望著曾走過的美好與曲折,憧憬著登上山頂時一覽眾山上的快感。站在半山腰,來不及小憩,有的只是思索如何邁出下一步,如何走實每一步。

  有人說,高三是酒,初嘗有些辣,細細品嚐,越發香甜。那是奮進者的感悟。

  有人說,高三是粥,越攪越糊,越喝越乏味。那是學習不得要領者的無奈。

  其實,高三猶如一座山,有人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智者卻可以調整心態,把握主動,既能看到沿途怡人的風景,又能不斷攀升,把山踩在腳下。

  無論你是前者還是後者,無論你是否願意,50天的路都要走完。高三的意義,並不完全在於考上理想大學,更在於經歷奮鬥的洗禮,體會積極的人生,讓你變得更堅強、更自信、更成熟。沒有經歷過高三奮鬥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

  經過一模,有喜洋洋者,他們獲得更多是信心,須提醒自己,“驕必敗”;有滿目蕭然者,他們懂得了努力的必要,須勉勵自己,“笑在最後笑得最甜。”俗話說,“時事造人”,經歷大大小小的考試,經歷太多的悲和喜過後,九○後的你們透出的不再是懦弱,而是堅韌,不再是消極避世,而是樂觀曠達。看到同學們的進步,作為老師,我很開心。從歷次成績的波動,我感受到你們九○後的一代的衝勁和靈氣。

  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你們應該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在老師的配合下尋找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聽好每節課,做好每份練習,博觀而內取,厚積而薄發。作為年級組長,藉此機會跟大家談幾個觀點,與大家共勉。

  縱向比較,超越自我。最近,學生中議論較多的一個話題是高考錄取文理比例。關於這一點,不到錄取時都沒有準確的定論。“一萬句正確的真理不如一個錯誤的行動”,此時的你們沒有必要將精力浪費在這類看似與你們有關,實質是毫無意義的猜測上,你們要做行動的巨人:力拼語數外,個性化對待2B。用事實說話,用實力說話,這是我們的王牌。3K總分是決定你高考是否被錄取的關鍵,必須保持學科優勢,爭取劣勢學科,2B學科也不能忽視,精力上需根據自己情況而定。記住,“穩中求進”這是硬道理。

  博觀而內取。進入高考倒計時,不思進取,不想努力的學生畢竟少數。想高考的學生都在努力,關鍵是你的努力是否有效,你是否在用心做事。給我一個支點,我就撬起一個地球。學習不能蠻幹,需要巧勁,我們要找到學習的支點。這裡提供往屆一位優秀學生的做法供大家參考。聽好課是前提,提高作業速度是保證,擠出時間自主梳理、補救是關鍵、基礎不放、關注中檔題型是技巧。

  平和你的心態。凡事我們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不利事換一角度去思考,往往就會豁然開朗,守得雲開見日出。當你伏案到深夜,埋怨老師作業太多時,想想這些練習會對高考有幫助;當你遇到難題想不了了之時,想想它可能會出現在高考試卷上;當你被老師批評甚至誤解時,想想人非聖賢,熟能無過,知錯就改,善莫大焉;當你怕暴露自己的弱點,怕問老師、同學問題時,想想現在是不是愛面子的時候;當你覺得周圍同學學習不投入時,你想想,你是不是也把自己混同於其中,拿自己的將來開玩笑……。至於考試焦慮與緊張,解決的最佳方法是平時作業當考試對待,考試自然就會如平時那樣坦然。高考獨木橋上,前有古人,後有來者,何須畏懼。

  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參照兄弟學校的做法,在家長和學生的要求下,學校星期天開放教室同意部分學生到校自習。遵循三個原則,①自願申請②不集體上課③自覺、自主。值得特別提醒的是:切不可在一起抄作業,自欺欺人,更不能以一種從眾心理來校自習,家中確有優越的自習環境,或有人能幫助你,你完全沒有必要到學校來湊熱鬧。削足適履,戒之,戒之!

  能拯救自己的不是上帝,而是你自己。講兩個發生在高考前的故事,或許你能從中有新的感悟。

  2009屆,有一位老師的女兒,數學總是掉後腿,請了老師輔導,仍不見長進。五市聯考後,父母帶著她從書店買了一套高考模擬試卷,讓她根據自己的需要,每天選做兩至三題,無意識中數學成績提升很快。加上,他保持了原來語文、英語的優勢,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

  2011屆,有這樣的一個班級,總體成績總落後於平行班。班主任通過調研,發現學生中不研究、不鑽研現象嚴重。於是,全班約定,每人每天至少問兩個問題,一部同學至少每天問老師一個問題。一時間,班級課間調興的少了,學生間討論問題的多了,三五成群的討論氛圍形成了。就這樣,這個班的高考創造了出乎意料成績。

  以上兩個事實表明,一切在乎自身的追求和努力,沒有哪個是救世主,沒有什麼是靈丹妙藥。高考的成功取決你真心投入,你的汗水就是那天山上的雪蓮。

  同學們!高考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緊張的氣氛漸漸開始聚攏。這種緊張不僅屬於優秀者,也應屬於你們中的每一位;這種緊張已不是你們獨有,我們老師也進入了緊張的行列。50天的拼搏。實現你三年的追求目標,50天的努力,決定你一生的價值取向。成功了,你固然是位英雄;失敗了,你依舊是位英雄:奮鬥,讓你無悔;奮鬥,讓人欽佩。邁開腳步,讓我們繼續攀升。

  同學們,你準備好了嗎?

  :我的高考奇蹟

  我的高考算是一個“奇蹟”。我是海淀區2010年高三理科生,“一模”考試成績421分,按分數線只能讀“三本”;“二模”407分,按分數線只能讀高職;6月高考後,成績上升到496分,超過了一本線,被西南政法大學傳播學專業錄取。

  有同學好奇:“你怎麼做到超水平發揮的?”其實,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我的朋友中,超水平發揮的也有一些。我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考前擁有良好的狀態。

  “模考”成績差師長不言棄

  我的兩次“模考”成績都一塌糊塗,且一次不如一次。父母嘴裡沒說什麼,但我知道他們很無奈。當時,父親幫我搜索的資訊主要是一些“三本”和專科院校。看到班裡考得好的同學歡喜的樣子,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一天中午,班主任把我叫到樓道里,問我想上哪所大學。我說不知道。班主任說:“距離高考還有不到兩個月時間,衝上去絕對沒問題。”按說,這對我是一個很及時的鼓勵,但那時我受“一模”打擊太大,並沒領會老師的期待。直到“二模”來臨,我依舊整天迷迷糊糊。這導致“二模”成績比“一模”還差。

  我清晰記得,“二模”後,由於成績太不理想,爸媽只說了一句,“有個學上就行了。”這時距高考還有一個月。媽媽對我說:“生活是你自己的,你以後幹什麼我們不管,但你要想清楚,以後聚會時,你準備以什麼面目見大家?”爸爸顯得深沉些。一天,上學路上,他說了那句我至今記憶猶新的話:“條條大路通羅馬,高考不是人生的終點。你以後的日子會很精彩,但為了更加精彩,你要抓緊時間好好學習。”

  他們用各自的方式激勵了我,讓我頓悟:“為什麼別人能上更好的大學,我就不行?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從此,我真正進入狀態,像充足了電的機器,每天鉚足了勁兒學習。我對自己說,如果連一個月都堅持不下來,那以後還成什麼大業?所以,堅定信念是最關鍵的。我們要堅信,不到最後一刻,什麼都可能發生,什麼奇蹟都可能出現。這需要同學們在考前繃緊弦,堅持到底不鬆懈,不能拿就要高考了作鬆勁兒的藉口。

  剖析薄弱點分分都計較

  現在想來,認清、剖析弱點並重點突破是讓我非常受益的一個方法。

  分析“一模”和“二模”試卷後,發現理科綜合是我“命門”所在。它的總分為300分,而我當時的成績只有150—160分,原因是選擇題錯得太多,一次能錯9道。一題6分,我在選擇題上就比別人少了54分。那時老師總有一句話“一分一個操場的人”,我就想,這些分數能讓我落在54個操場的人之後了。

  我決定對理綜重點突破。在那一個月裡,我把有關“一模”和“二模”的試卷翻出來,每天做一套理綜選擇題。我做的是北京歷年高考題,沒做其他省市的題,因為題型和出題思路不一樣。不管對了還是錯了,我都逐題分析。如果題目要求選擇正確的,我就寫出其他三項的錯因。我發現,選擇題注重細節,有時多一個字,答案就會有變化。一星期後,我的選擇錯題降到了5道,這對自己是個很大的鼓勵。最終高考時,我的理綜分數達到了從未有過的217分,比“模考”提高了60分。

  我的經驗是抓住每道有把握的題,不丟每一分,分分都計較。

  考試狀態好百戰才不殆

  高考不僅考查基礎知識、學習能力,也考查耐性和心理素質。我認為,從現在到考試結束期間的良好狀態非常關鍵。我把它歸為兩點:

  其一,考試狀態是一種做題的手感,比如選擇題有選擇題的做題技巧,大題有大題的做題技巧。這些老師已傳授給了我們。同學們可以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經掌握,還要了解自己常錯的知識點。我有時會發現,這個***類***題總做錯,做三遍,錯三遍。那麼接下來我就會對它格外關注。

  其二,考試狀態也是種心理狀態。我在考試前沒考慮過能不能考上。既然志願報完了,想也沒用。我關心的是,對有把握的題要做對。有些不會的題,任你怎麼絞盡腦汁也不會。所以,大家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這些題上,多檢查做過的題、會做的題。我們平常都有體會——這道題我馬虎了,那道題我能對,但就是答錯了。高考也同樣。

  如果你總是出現這種情況,就說明你內心不夠平靜,可能比較浮躁、著急。其實大可不必。雖然綜合科目時間較緊,但做對有把握的題的時間還是夠用的。我們要爭取做一題對一題,在考場上想做完所有題再回頭檢查幾乎不可能。慌亂,是考場大忌,時間再怎麼不夠,也不能慌張。記得考英語時,坐我旁邊的兩位同學最後一篇小作文沒時間寫了,但成績也不錯。既然已成事實,再想還有什麼用?我們只要關注卷子上的題就好了,其他什麼都不要想。這才是積極的心態。

  說實話,我在高考前一天還在看電視,因為老師和家長都鼓勵我要放鬆心態。但自己雖然表面上在看電視,心裡還是在思考:語文作文可能要寫議論文,論點和論據要清晰;數學的有些公式要再背一遍,比如三角函式的公式;理綜的物理要好好分析物體的運動過程;化學常考的方程式要會寫;生物還有些名詞記得不牢;英語的完形填空的弱項,要先通讀一遍全文,然後再做題……

  現在,“二模”還沒開始,高考還有40多天。成績不理想的同學,請不要氣餒,請記住:不到最後一刻,勝負難分;不與他人比較,只與自己比較;知足常樂,將每次進步都化為前進的動力。

  只要努力,奇蹟就會出現。

  :高三,時間是贊下來的

  離2011年高考還剩下大約50天的時間了。

  我們在複習知識的時候總有很多人抱怨:沒時間、時間不夠了,怎麼辦之類的感慨。且看下面的文字:

  時間往往不是一小時一小時浪費掉的,而是一分鐘一分鐘悄悄溜走的。

  著名的海軍上將納爾遜,曾發表過一項令全世界懶漢瞠目結舌的宣告:“我的成就歸功於一點:我一生中從未浪費過一分鐘。”

  軍事家蘇沃格夫也曾說:“一分鐘決定戰局。我不是用小時來行動,而是用分鐘來行動的。”

  雷巴柯夫曾說:“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時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59倍。”

  富蘭克林有一句名言:“時間是構成生命的材料。”誰瞭解生命的重要,誰就能真正懂得時間的價值。我們最寶貴的不過是幾十年的生命,而生命是由一分一秒的時間所累積起來的。沒有善加利用每一分鐘,時間是永遠無法返回的。

  “事情就怕加起來。”這一古老的諺語也是說的這個道理。一切在事業上有成就的人,在他們的傳記裡,常常可以讀到這樣一些句子:“利用每一分鐘來讀書。”

  古往今來,一切有成就的學問家都是善於利用零碎時間的。東漢學者董遇,幼時雙親去世,但他好學不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他曾經說:“我是利用‘三餘’來學習的。”“三餘”,即“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也就是說在冬閒、晚上、陰雨天不能外出勞作的時候,他都用來學習,這樣日積月累,終有所成。

  “用零散的時間記憶零散的知識”,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學來的,拿來與大家共享。

  其實,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零星、片斷的時間,如:車站候車的三五分鐘,課間十分鐘,甚至蹲廁所的時間。如果珍惜這些零碎的時間,把它們合理的安排到自己的學習中,積少成多,就會成為一個驚人的數字。

  所以,珍惜時間。

  所以,期待你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