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媽媽笑了教學反思

  《燕子媽媽笑了》是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有哪些關於《燕子媽媽笑了》的課後反思?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燕子媽媽笑了,希望能幫到你。

  燕子媽媽笑了篇一

  課堂教學是流動的,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個性的重要途徑。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環境,特定的生活和文化氛圍,這些會導致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大凡有過學習經驗的人都會懂得,沿著傳統思路想問題最容易,困難的是轉變角度,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思考。教師應該期待學生獨立思考的成果,當學生呈現的方法與傳統觀念不符時,應給予極大的關注。這種關注可從鼓勵開始,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篇課文的一個片斷充分體現了這一要求。當學生認為小燕子很笨,看了三次才看清冬瓜和茄子的區別,要是她自己一次就能完全看清楚時,並沒有說到“燕子媽媽為什麼笑了”。但老師立即誇她做事比小燕子認真,真了不起,隨即進一步引導:“可是燕子媽媽為什麼笑了?”學生的加重創見人意料,原來她認為燕子媽媽也是在鼓勵自己的孩子,此時,教師驚喜地再一次誇獎她想法特別,並帶頭為她鼓掌。於是她非常高興她坐下了。

  在這裡,教師用發展的眼光欣賞學生,循循善誘,學生獨特的感受得到了肯定,得到了讚賞,因而其滿足感溢於言表。試想,如果當初教師一語否定,那麼這位學生會是怎樣的心情?今後的課堂上她還會像這樣踴躍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嗎?我相信,這樣培養學生的自信、樂觀,敢於想像,勇於創新的精神。

  “課堂共度的40分鐘是教師和學生生命共同的一段時光”,就讓真誠的賞識充滿著課堂,喚醒和鼓舞我們的學生從學***找成功的感受,尋找自信的力量吧!

  燕子媽媽笑了篇二

  《燕子媽媽笑了》一課講的是燕子媽媽讓自己的孩子三次去菜園觀察茄子和冬瓜的區別。小燕子在媽媽的鼓勵下,每次觀察都有自己的新發現。這是一篇童話故事,故事性很強,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我利用三個謎語激發學習興趣,匯入新課。抓住課題,向孩子們發問:小燕子做了什麼事?燕子媽媽為什麼笑了?在課堂教學中我給學生儘可能多的時間潛心地讀,投入感情地讀,有感悟地讀,帶著問題讀……多讀少講,以讀帶講,從而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自主學習。為了讓學生弄懂燕子媽媽為什麼笑了。我又把問題一步一步簡單化:小燕子去觀察了幾次茄子和冬瓜的區別?每次觀察到什麼?燕子媽媽每次又是怎麼說的?為什麼小燕子前兩次沒有發現“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引導孩子理解是因為小燕子認真觀察了。那“燕子媽媽為什麼笑了”學生一下就理解了。因為小燕子很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所以媽媽笑了。課文中心也迎刃而解:要學習小燕子,善於觀察,認真思考,才會有新發現。

  這節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多讀是語文學習之本,感悟必須是建立在熟讀基礎上的展現。但在本次教學過程中,仍有很多不足之處:

  1、分角色朗讀還不夠,在這次分角色朗讀時,只設計了教師扮演燕子媽媽和小燕子進行對話的環節,而忽略了旁白部分,使故事的完整性與生動性受到影響,從而使學生融入情境不夠充分。

  2、拓展部分,讓學生去觀察冬瓜和茄子還有什麼不一樣?意在幫助學生學會如何認真有序地觀察事物,從而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但是課文中反覆出現了,影響了學生的思維。可能是在設計這一環節時,缺乏創新。最後只好提示學生觀察茄子和冬瓜的切面有什麼不同,希望能幫助學生開啟思維,使學生知道,冬瓜和茄子不僅在表皮上有區別,在內容上或味道等方面,都有區別,也讓學生學觀察,認真觀察身邊的事物。

  3、課文結束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再加上一些表演和想象,想象燕子媽媽會對小燕子說些什麼,既深挖了主題又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及對課文的情感教育意義。

  人總是在不斷的探索中前進,所以,我相信不斷的努力和思考,能促使我獲得更多的經驗。

  燕子媽媽笑了篇三

  識字是寫作和閱讀的基礎,也是學習能力穩步提升的基礎。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剛剛入學的學生,翻開語文教材就是漢字,這一個個抽象的漢字,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教材首先安排了看圖識字,集中識字,隨文識字。我根據本班特點,學生的採取各種有效的途徑,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他們的識字能力。下面,我談談在教學《燕子媽媽笑了》一課我在識字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1.根據漢字的演變過程,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於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我想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識字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於識字,主動識字。如:聽讀識字,聽老師讀課文,欣賞有趣的童話故事,初步瞭解本課的主要內容,瞭解本課的生字。自主識字,這麼有趣的童話故事,孩子們快快自己讀一讀吧,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呢?遇到不認識的生字拼拼拼音,或者問老師問同學。在檢查識字環節中,有意安排三個段落,把本課的生字集中起來檢查讀文識字。通過介紹瓜和皮字的演變過程,幫助學生建立起漢字本意與字形的聯絡,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祖國文字奧祕的慾望,對學習識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從漢字的演變過程理解字義,掌握字形。在回讀課文時,鞏固識字。同時在讀句子理解識記生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如:躺、掛、柄等詞語,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做了準備,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在讀句子集中識字後,安排了認讀生詞的環節,本環節採用齊讀詞語,指名讀詞語,隨意指詞語認讀。看起來形式比較簡單,卻在向學生潛移默化的滲透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寫作過程。然而從學生心裡反映出來的表情來看,學生覺得句子都會讀,這些詞語便不是什麼難解決的問題。

  3.在理解題目時,讓學生談談什麼時候我們才笑,學生談到當我們高興、開心、覺得有趣的時候就笑了,引出問題燕子媽媽是因為什麼笑了呢?帶著問題讀課文自主識字,學生們的學習是快樂的,有趣的。當讀到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到菜園裡看看冬瓜和茄子長得一樣不一樣?進一步提出問題,為後面讀文埋下引線,小燕子能不能完成媽媽交給的任務做準備。

  4.在本課的學習中,整體讀文有目的,有層次,學生在輕鬆的讀文中識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課也有不足之處,指導寫字的時間比較短,部分學生對段落的結夠還存在問題,標自然段序號時出現了問題,逐段讀從新訂正也浪費了不少時間,孩子們的朗讀還需要耐心細緻的指導。總之,本節課引起我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我會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逐步完善,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