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及反思

  《在山的那邊》這首詩寫了詩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在山的那邊》教案及反思,歡迎閱讀。

  《在山的那邊》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朗讀訓練,使學生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感知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理解“山”與“海”的意象。

  3、通過本課的學習,初步體驗詩歌表達的美。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來整體感知詩歌美的韻律。

  2、引導理解、感悟詩歌詞句的象徵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體會詩歌美,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2、 理解“理想”的意義,樹立理想,並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瞭解朗誦詩歌的基本要求,有感情的反覆朗讀全詩,提高朗誦能力。

  2.通過理解關鍵字詞句,整體把握詩歌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情懷。

  難點:

  理解詩歌的象徵手法,領會“山”與“海”蘊含的深層含義。

  教學方法:

  教法:1、朗讀法 2、引導法 3、思維拓展法。

  學法:1、朗誦法3、直觀感知法。

  教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同學們,當我們看到這些事物你會想到什麼?這些事物我們都賦予了他們特殊的含義,今天,就讓我們依託物象和情意來學習一首現代詩歌《在山的那邊》。

  二、初讀課文,瞭解詩歌大意,解決生字詞。

  1、請全班學生自己放聲朗讀兩遍,學生個別朗讀,要求語音正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指導學生解決生字詞。

  3、請同學對朗讀進行評價。

  三、 範讀課文,讀出感情。

  老師通過朗讀,讀出了一種尋而未得的失落,那我們同學通過朗讀又讀出了怎樣的情感呢?請同學來說一下。

  四、品讀詩歌,瞭解寫法。

  1、 大家從詩歌中讀出了這麼多情感,這些情感是作者是藉助哪些物象來傳遞的呢?***板書:畫出山與海的簡圖***

  2、請同學們將你認為最好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老師做示範:朗讀喜歡的幾句,並簡明扼要的說明喜歡的原因,明確象徵手法的運用。

  四、理解詩歌意蘊,感受詩歌魅力。

  通過朗讀,我相信同學們已經基本理解這首詩的內涵,現在我們一起探究:請大家把詩歌中的我換成自己的名字,再一次朗讀詩歌,並且回答問題:你是喜歡小時候的我還是喜歡長大後的我,並且說說理由。

  ***明確:小時候,理解的“山”和“海”是具體的,可見的,實實在在的自然界的“山”和“海”,今天,“海”是“我”心中的理想境界。而“山”則是“我”在追尋的過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難,道道阻礙。長的後,我經過了成長的風雨,“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鬥。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同學們,換上名字以後,是不是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說說你的看法,全班同學各抒己見。

  五、拓展延伸,哲理思辨。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相信同學們和老師一樣被詩歌打動著。詩歌是我國文學中的一塊瑰寶,在燦爛的文化中光彩奪目,在詩歌中都經常會出現智慧的火花,啟迪哲理,點亮人生,同學們,你們知道有那些哲理性的詩句呢?將你喜歡的的詩讀出來,與同學們一塊分享吧!

  老師示例: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遊山西村》***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普希金、余光中、汪國真、舒婷……

  六、作業佈置: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提示:這個海可以是自然界的大海,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鬱的……

  寫作點撥:從提示來看,“大海”不一定象徵理想,可以指"成功",也可以指實實在在的自然界的“大海”,所以你可以寫第一次到海濱旅遊的經歷***嚮往-見大海的心情-大海的壯闊、狂暴、寧靜之美……***,還可以寫自己學習、生活中一次成功的經歷等。

  《在山的那邊》反思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首詩寫了詩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這首詩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有吸引力也有挑戰,以下是我對本篇課文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得與失

  在講授這首詩歌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讓學生通過聽錄音、自由朗讀等方式感知課文後,我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並全班交流小組裡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堂氣氛活躍。例如,有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中的“飄”字怎樣理解?又如:“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這樣的提問都很有價值。這是教學中的“得”。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朗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多讀,在讀的過程中理解體會,詩歌教學尤為如此。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歌的教學中,我把大部分的時間安排在學生的提出疑問和解決疑問這兩個環節上,忽視了對詩歌的多次朗讀,因而學生對詩歌的總體理解和感悟不夠深刻。除此之外,對詩歌的主旨引導不夠也是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

  二、教學困惑

  詩歌的語言含蓄而凝練,《山的那邊》一文中也不乏這樣的詞語,例如,“隱祕的想望”、“飄來的種子”、“枯乾的心靈”等,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運用淺顯的語言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形象,讓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這是教學的難點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問題之一。在授課的過程中,我雖嘗試用生活中常見的詞語來引導學生,但學生對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入,這是我今後的教學需要加強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徵意義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明確什麼是象徵,接著例舉常見的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加以說明,例如,梅花象徵高潔,鴿子象徵和平,烏鴉象徵厄運等,讓學生對“象徵”這個概念有個具體的認識。在這樣的鋪墊下,學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徵著“重重困難”並不是

  很困難,但對“海”的象徵意義還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導學生先明確海的特點是“開闊、光亮、自由”,接著再點出文中的“海”象徵“理想的境界”,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象徵的含義以及文中“山”和“海”的象徵意義呢?我認為自己今後還需要不停地探索這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