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發表刊物

  學術,是指系統專門的學問,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而學術論文使我們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學術論文刊物發表的方法,希望你們喜歡。

  學術論文刊物發表

  1、確定自己的學術論文專業和分類方向。

  2、查閱期刊,尋找合適自己學術論文的相關期刊,並對其規範性,合法性,及專業程度進行綜合的瞭解和考評。

  3、尋找代理機構或者雜誌社。在此雜誌之家網就得提醒各位,一定確認其合法性,正規性了,對於這些機構,雜誌社也要做一個全面的瞭解和考評,並作出慎重的結論。

  4、達成協議,支付定金。然後按照編輯或者審稿專家的意見對學術論文進行修正。

  5、收到用稿通知後,付清餘款。學術論文成功發表之後,雜誌社或者相關機構會給你寄去樣刊。

  6、收到樣刊,確認自己的學術論文已經成功發表。***記得確認期刊是正刊,併到知網去查詢下有沒有被收錄***

  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後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摘要]我國的GDP總量達到世界第二後有必要對經濟發展方向重新定位,推動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其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其內容包括:經濟發展目標的轉型,即由追求GDP總量增長轉向人民收入增長;科技進步路徑的轉型,即由跟隨轉向引領,由引進創新轉為自主創新;參與經濟全球化戰略轉型,即由比較優勢轉向競爭優勢,擯棄出口導向,著力推進產業創新。

  [關鍵詞]經濟大國;發展方式;轉型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674***2010***12-0025-04

  我國在2010年GDP總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以成為定局。這是經濟發展的中國道路、經濟改革的中國模式的成功。這也意味著進入了建設世界經濟強國的新的歷史起點。需要有世界經濟大國的創新思維,從而創新發展模式。

  對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確實不需要太在意,更不能盲目樂觀,原因是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均GDP還處於世界100位之後,更何況GDP計算還有匯率變化的因素。但是在我們研究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新定位時還是要考慮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個新特點。主要有以下兩點考慮:首先,在中國GDP總量將進人世界前2的同時,2009年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和外匯儲備國,世界第二大製造業大國。這反映中國的世界經濟地位的根本性改變。其次,雖然我國人均GDP還處於世界100位之後,但是進入世界前2的經濟體發展能力顯著大於人均GDP排名處於前列的小經濟體的發展能力,尤其是中國的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放大大國經濟作用。基於這些分析,有必要對經濟發展方向重新定位,推動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其基本前提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一、經濟發展目標的轉型:由追求GDP總量增長轉向人民收入增長

  我國過去作為發展中大國實施趕超戰略,以GDP總量增長為導向,基本路徑是投資推動。現在我國的GDP總量達到世界第二大。就有必要從根本上克服GDP崇拜,停止作為發展中大國長期實施的投資推動的GDP趕超戰略。原因是,雖然GDP總量的增長有可能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但是,由於以下兩個原因產生擠壓人民收入水平增長的效應:一是單純追求GDP總量實際上就是為馬克思所說的“為生產而生產”,其基本路徑是投資拉動,不可避免產生擠出消費的效應,必然結果是人民收入增長嚴重落後於GDP的增長。二是追求GDP增長的機制無力同時解決公平分配收入問題,由此產生GDP增長越快,分配越是不公的效應。因此,在我國GDP總量達到較高水平後要及時調整發展目標。

  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我國GDP總量達到世界第二後,發展目標轉型方向就是由追求GDP增長轉向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這就是十七屆五中全會所提出的“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的要求。反映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由“強國”到“富民”的轉型。針對我國近年來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富民目標也有轉型要求,這就是由改革初期提出的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轉向讓大多數人富起來。發展目標的這種轉型,同時也反映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由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轉向由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富民”的中心是低收入群體的富裕和擴大中低收入者比重。根據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基本途徑有兩條。

  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國民收入分配最終形成國家收入,企業收入和居民收入。長期以來,服從於長期實行的追求GDP總量增長的戰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事實上存在追求高積累的傾向,現實表現是財政收入增長長期高於GDP增長速度,相應地,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現在經濟發展目標轉向提高居民收入,現實要求就是提高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基本路徑是降低財政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以及擴大財政支出中的民生份額。

  二是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基本上是按要素投入進行分配的,涉及資產收入,經營收入和勞動收入。改革以來先富起來的群體基本上是依靠資產收入和經營收入。收入差距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初次分配結構中勞動報酬比重過低。過去有一種理論是初次分配講效率,再次分配講公平。實踐證明,在初次分配中產生的分配不公的問題,再分配領域是無力解決的,因此在初次分配領域就要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係。其基本途徑是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過去允許一部分人富起來是要在體制上解決推動GDP增長的動力,現在強調大多數人富起來就是要使人民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成果。這反映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從人均GDP水平考慮,在我國總量GDP達到世界第二的同時,人均GDP也將超過3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後,經濟發展自身矛盾難以克服,發展戰略失誤或受外部衝擊,經濟增長進入回落或長期停滯狀態。這種狀況即所謂“中等收入陷阱”。觀察我國的經濟發展矛盾,如果要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有可能的是日益擴大的收入差距所產生的社會矛盾。因此,為了避開“中等收入陷阱”,我國現階段的任務不只是防止和克服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還需要根據公平正義的要求縮小收入差距。公平正義不是要拉平收入,而是要克服權利不公平問題。這符合“包容性經濟增長”的要求,即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

  首先是克服收入分配中的權利不公平問題,除了通過嚴格的反腐敗措施克服以權謀私問題外,最為突出的是解決靠壟斷地位維持高收入的問題。這是目前收入的行業差距過大的主要原因。壟斷問題是經濟問題。現在的行業壟斷大都是國家壟斷。依靠國家壟斷地位獲取的高收入,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也不是靠經營得到的,而是靠國家資源壟斷得到的。其壟斷收入應該交給國家歸全體人民所有。

  其次是克服由資產分配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差距擴大問題。一般說來,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收入分配即使是多勞多得差距不會太大。出現多種所有制經濟後,資產分配不公則會明顯擴大收入差距。在這種條件下,防止和克服資產的不公平分配將成為公平分配收入的重要路徑。解決這方面分配不公的途徑除了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外,還需要創造條件讓居民獲得更多的財產,從而有條件並有能力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

  第三是政府的積極作為。這主要是指政府在再分配領域中以公平為目標。途徑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政府為主導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等。

  二、科技進步路徑的轉型:由跟隨轉向引領

  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基本上是依靠物質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是投資推動型經濟。這種經濟發展方式不可避免要遇到資源和環境不可持續供給的極限。在我國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後需要轉變發展方式,最為重

  要的是以創新驅動替代過去的物質投入推動,從而在節能減排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是十七屆五中全會所指出的,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也是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

  ’

  從世界經濟大國的角度而不只是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思考創新的方向。我國現在只是在經濟總量上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但要實現邁向世界經濟強國新的跨越,需要科技和產業創新。科技和產業創新有個路徑選擇和轉型問題。

  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科技經濟水平落後於發達國家,而每一場新科技革命都是首先在西方發達國家產生,因此我們不可能與這些國家進入同一起跑線,只能是實施跟隨策略,通過學習和引進。在發達國家之後,發展高科技和新產業。問題是,跟隨發達國家之後發展的高科技在發達國家已經是成熟技術,發展的新產業也可能是國際市場上開始產能過剩的產業。這就是說,跟隨策略不可能建設世界經濟強國。就我國目前的發展水平看,雖然我國的GDP總量進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製造業產出份額在2009年就僅次於美國***美國19.9%,中國18.6%***。但在全球製造業出口品份額中,美國22.4%,日本17.8%,中國只有8%。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創造份額更低。這是由中國當前的工業化水平決定的。停留在跟隨策略上推進工業化,所發展起來的製造業相當部分不是先進的,可能是產能過剩的。這同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地位不相稱。

  現在當我們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後,具有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條件。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互動,使新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機會對各個國家都是均等的。特別是在這次世界金融危機過後將會迎來新的世界科技和產業革命。這次在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領域產生的新產業革命的機會同樣也給了我們。過去由於發展水平等原因我國錯過了幾次產業革命的機會,這次的機會不能再錯過。我國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後有條件在科技和產業創新上完全可以和發達國家進入同一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起跑線。人家能夠開發的新產業,在這裡我們同樣也可以開發。大家機會均等,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特別是大國經濟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國還有“舉國”體制,有能力在某些領域重點突破。這樣,我國的科技進步路徑就有條件由過去的跟隨發展轉向引領發展,甚至在某些重點領域實現跨越,佔領世界科技和產業的制高點。從我國科技進步的現狀考慮,實現由跟隨向引領的轉型,主要涉及以下兩個方面的路徑轉型。

  首先是由引進創新轉為自主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然涉及技術進步模式的轉變。我國目前的技術進步模式主要還是加工代工型,技術模仿型。這種技術進步模式基本上屬於國外創新技術對我國的擴散。創新的源頭在國外。採用的創新技術,是國外已經成熟的技術,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不在我們這裡,因此引進創新至多隻是縮短國際差距。創新是指新發明第一次引入到商業中去的全過程,學習和引進的新技術只能算是模仿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要求的技術進步模式應該是自主創新型的,自主創新是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創新。突出自主創新的必要性有二:一是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後,與其他發達國家進入了同一個創新起跑線,中國不能只是靠引進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需要依靠自主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和技術創新,在部分領域趕上甚至領先國際水平;二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成為經濟強國是西方發達國家所不願意看到的。他們會在“中國威脅論”的幌子中竭力打壓中國的經濟發展。其對中國的高技術封鎖和貿易摩擦會明顯加大。這就逼著我國著力推進科技創新,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和產業。

  第二是由技術創新向科技創新提升。已有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基本上是企業根據市場導向提出創新的需求和課題,這是以企業技術創新為主導的技術進步。從20世紀末開始的新科技革命以及由此推動的新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特點是新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和程序加快,科學的新發現直接推動技術進步,特別是科學技術的新突破直接推動產業創新,如新興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技術產業、新能源產業等。這是以科技創新推動和主導的技術進步。只有這種由科學技術重大突破所產生的科技創新並由此推動的產業創新,才能在科技和產業發展上真正實現由跟隨向引領的轉變。由於我國現階段科學研究水平的國際差距比科技產業的國際差距小,再加上科學和知識的國際流動性比技術的流動性強,因此推動科學和技術創新互動結合,就可能在許多領域得到當今世界最新科學技術的推動。

  三、參與經濟全球化戰略轉型:由比較優勢轉向競爭優勢

  全球化經濟存在中心和外圍的格局。長期以來,世界經濟的中心一直在美、德、日等發達國家。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一直處於外圍。其特點是,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突出自己的資源和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以勞動或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換取發達國家的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以利用勞動力、土地和環境資源的環節吸引和利用外資。這種參與全球化經濟的基本格局雖然能夠獲取一定的貿易的利益,但不能改變自身對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和市場的依附地位,縮短與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差距。現在建立在利用我國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基礎上的開放型經濟模式的發展效應明顯衰減,難以為繼。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對外開放就不能再只是靠勞動和自然資源之類的比較優勢來謀求貿易利益,而是要儘快縮短與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差距。其可能性在於,我國在勞動和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衰減的同時,資本和技術等要素的供給及其作用也大大增強。我國的開放戰略需要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發揮資本和技術的作用。這樣,開放戰略的轉型目標就是,由比較優勢轉向競爭優勢。

  何為競爭優勢?它與比較優勢有什麼區別?首先,一百多年來,人們所信奉的比較優勢理論,基本上是指導企業如何參與國家分工和貿易的。而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新的競爭優勢理論必須從比較優勢的觀念提升到“國家”競爭優勢的層面,以國家作為經濟單元。競爭優勢更多的指向國家層面的開放戰略。其次,傳統的貿易理論把成本和產品差異看成貿易條件,競爭優勢理論則是把技術進步和創新列為思考的重點。第三,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依據的是一國的資源稟賦,競爭優勢理論則是依據:“一國產業是否擁有可與世界級競爭對

  手較勁的競爭優勢”***波特,1996***。顯然,由比較優勢轉向競爭優勢是在開放型經濟領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

  由比較優勢轉向競爭優勢需要擯棄過去主要在沿海地區實施的出口導向戰略。出口導向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引擎,是在國內經濟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嚴重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條件下實施的。而要實施出口導向的戰略只能是依靠比較優勢。現在這種出口導向型戰略的基礎正在瓦解。特別是當國家經濟發展能力提高時單純的出口導向和低水平的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引擎作用就會明顯減弱。擴大內需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的發動機。顯然,擯棄出口導向戰略,謀求競爭優勢,基本途徑是推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特別是發展與其他發達國家相同水平的新興產業,需要的是科技和產業佔領世界制高點。在這個基礎上實施開放戰略就能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形成能與世界級競爭對手較勁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結構。

  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增長的引擎由外轉向內,不是回到封閉經濟,恰恰是還要發揮開放型經濟的引擎作用。與由比較優勢轉向競爭優勢相關,擯棄出口導向,著力推進產業創新,體現增長的內生性和創新驅動性。表面上看這是由外向拉動轉向內生髮展,增長的引擎由外轉向內,實際上並沒有限制開放,這是在更高層次上的開放。是依靠科技和產業創新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此基礎上我國參與全球化經濟中實現兩個出口替代:第一個替代是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出口品,對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出口品的替代,由出口高科技的綠色產品替代出口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第二個替代是由服務出口替代產品出口。實現了這些替代,開放型經濟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就會繼續起著引擎作用。這個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其基本條件是開放與創新結合,依託創新發展開放型經濟。

  創新無國界。當今的國際經濟是要素流動為主導的經濟。尤其是創新要素,不可能都從國內取得,需要通過對外開放從國外獲得。原因是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進入世界前列,科技和產業創新可能與發達國家進入同一創新起跑線,但是由於歷史和發展水平的原因,先進的創新資源主要還集聚在發達國家。因此新階段開放型經濟的重點是引進創新要素。過去發展的重點是增長,基本上是資本推動的,其他如技術和管理等發展要素基本上是跟著資本走的。因此我國的開放型經濟基本上是通過引進外資來利用其他國際資源***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現在發展的重點轉向創新,各種創新要素是跟著人才走的。因此發展創新型經濟需要通過引進高階創新人才來利用其他國際創新要素。

  綜上所述,我國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後的經濟思維決不是說我國要在世界上“稱霸”,而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更何況,我國的人均GDP在世界上還位居100位以後,我國不但不是經濟強國,還是發展中的大國,我國的發展程序還會面臨一系列的不確定因素。但是,既然將要進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就不能維持過去思維定勢,需要適應這種轉變,進一步解放思想,從世界經濟大國的歷史起點上思考我國建設世界經濟強國的發展走向,尋求推動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發展的戰略,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強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