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學術論文

  幼兒教師的目的是共同教育好幼兒,使幼兒的全面素質得到提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幼兒教師 聽課淺談

  摘 要

  聽課,看似尋常事,其實並不尋常。聽課過程會涉及諸多要素,只有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係,才能切實提高聽課的效益。聽課是幼兒園教學管理的一項常規性活動。它是瞭解師幼教學活動、交流教學經驗、研究教材教法的重要手段,是幼兒園管理者、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功。

  關鍵詞

  聽課 幼兒教師 準備活動

  聽課是幼兒園教學管理的一項常規性活動。它是瞭解師幼教學活動、交流教學經驗、研究教材教法的重要手段,是幼兒園管理者、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功。那麼何謂聽課呢?如果望文生義,聽課似乎只是用耳朵去傾聽教學活動中師幼的一言一語。而實際上,聽課不僅僅指的是“聽”,更主要是去“看”,即仔細觀察教學活動中的過程變化,用心去發現許多“明明白白”現象背後所反映的問題,深刻地洞見其中的侷限並分析癥結所在。因此,“聽課”有時也被稱為“看課”或“觀課”。

  聽課,看似尋常事,其實並不尋常。聽課過程會涉及諸多要素,只有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係,才能切實提高聽課的效益。

  一、聽課的準備要充分

  聽課的準備可以分為內部準備和外部準備。所謂內部準備,是指聽課者要心懷一種包容認真的態度去聽課,本著向別人學習的態度去聽課。所謂外部準備,是指事前熟悉有關教學內容,分析其中的重點、難點。這些重點難點可以是教師在教學中很想克服的困難,也可以是聽課者很想在聽課過程中關注的部分。如果聽課者事前沒有準備,就有可能因為對教學內容的不熟悉而導致聽課不深不透,流於形式。另外,聽課者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可萎靡不振、昏昏欲睡或情緒大起大落。發現問題時,聽課者要默默地思考分析,不可神態驟變,甚至與鄰座竊竊私語、妄加評議,從而破壞正常的教學氛圍。

  二、聽課的數量要恰當

  聽課的數量並非越多越好,若無計劃、無準備地盲目聽課,則可能使聽課流於形式走過場。一方面,聽課者需要聽不同領域、不同年齡段、不同水平教師的課;另一方面,聽課者也要根據自己的接受能力,有選擇、有計劃地參與聽課活動。

  至於到底聽多少課算是適當,這要因人而異,沒有統一的標準。對於新教師來說,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還是要多聽一些課。一般來說,新教師每學期要聽課40節以上,並堅持二三天聽一節;一般教師每學期聽課20節左右並堅持每週至少聽一節。對於園長,特別是分管教學的副園長來說,每學期聽課的數量也不能太少。通過聽課,有利於發現教師們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採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從而提升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

  三、聽課的重點要選擇

  由於聽課的目的不同,聽課的形式也非常多樣。所以,對於不同型別的課,所聽的重點應有所不同。比如,一般性聽課可以瞭解日常教學情況;集中聽課是為了解決某幾個問題;聽示範課往往是為了推廣經驗;而要推行教學改革就要多聽研究課。如果聽的是不同教師使用同一教學內容上的課,那麼在聽課過程中要善於進行對比分析。如果是連續聽課或跟蹤聽課,則可以從教師的課中總結經驗,幫助教師進步。總之,聽課者必須對聽課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合理分配。

  另外,幾乎每個聽課者都想在聽課過程中有所收穫,學到好的方法和經驗,在比較和思考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那麼,如何在聽課活動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呢?畢竟一個教學活動呈現的資料實在太豐富了,一個人是無法把握全部資訊的。所以,關鍵還是在於要學會在認真聽課過程中選擇重要的內容來聽,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聽教學環節。

  教師是通過一環扣一環的教學環節來組織幼兒進行學習的。聽課者要留意教學匯入時的情境創設,活動過程的層次遞進等,也就是要看清“教學活動的結構”,這有助於從整體上把握授課者的教學水平。

  2.聽承接語言。

  就是聽教學各環節之間是如何進行具體銜接的,教師使用了哪些語言和方法從一個環節向另一環節轉折的,過渡得是否自然,是否符合情境,教師的思路是否流暢,符合邏輯等等。其中,教師承前啟後的關鍵性話語千萬不能放過。

  3.看師幼活動。

  除了關注教師的語言之外,師幼活動是一個教學活動的核心內容,也是檢驗教學活動成敗的關鍵。聽課者要通過觀察教師本人的展示或者演示活動,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問答、幼兒小組之間的活動等,判斷活動的設計是否必要,教師的處理是否合適,活動的效果究竟如何等等。

  4.看時間分配

  聽課過程中,聽課者也要注意授課者的各個主要教學步驟,分別佔用多長時間。以此判定這個教學活動的時間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利於突出重點內容,是否有利於充分解決難點。

  聽課的記錄要注意以下問題:聽課者在用心觀、聽、思的同時,還要詳實地記錄師幼雙邊活動和自我感受,以備研討時切磋交流,使聽課記錄成為具有教研價值和借鑑價值的教育教學資源之一。聽課過程中的記錄,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是力求詳實的記錄。在聽課的過程中,記錄需要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既要用耳聽,又要用眼看;既要用手記,又要用腦想,即耳聞、目睹、手記、腦想。聽課者不能光聽不記或光記不想,顧此失彼。聽課者要記錄活動中發生的真實情況以及自己的思考,以便在討論時和授課教師一同研究;也可以在活動結束後直接和個別幼兒交談,收集部分幼兒的作品,瞭解他們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也可以用錄音、錄影裝置進行重點記錄,以便在討論時分析研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聽課者可以把聽課記錄分成兩大部分來進行,第一部分內容是聽課記錄的重點。在聽課過程中如認為有可取之處,可將主要內容及安排形式記錄下來。另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或是聽課過程中尚不能理解、判定的問題也要做好記錄,因為這是有待特別關注的問題,也是能夠進一步引起思考的資源。另一部分是快速記下聽課者對活動事件的觀點和評述,譬如自己對某一個環節反映出的亮點或問題的看法。這部分內容可以記得省略些,但要在聽課結束後立刻補充完整。

  第二是運用恰當的記錄方法。為了能記錄下儘可能豐富的內容,聽課者可以根據個人的習慣採用一些速記的方法,如記一些關鍵詞,以起到提示作用,在課後整理時再補充完善。也可以採用一些符號作評論,如用“∨”“×”“★”“◎”等分別表示幼兒回答正確、錯誤、有創意、教師鼓勵等。需要注意的是,聽課畢竟是以觀察為主的活動,聽課者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看、聽和思考上,不能把精力全放在記錄上。

  五、聽課的反饋要深入

  在實際聽課中,聽課者既要注意聽又要注意看;既要觀察教師的教,又要觀察幼兒的學。同時還要將聽課之後形成的意見反饋給授課者。一般來說,比較空洞、過於抽象、無針對性的反饋意見是容易令授課者反感的。聽課者可以從教學的目標、方法、環節及教學內容的理解等角度,從觀察教師語言和行為的細微之處,將其中的可取之處和存在問題具體地反饋給授課者。聽課者不僅要能說出好還是不足,還要能說出好在哪裡和不足在哪裡,可以如何改進,從而使授課者感到有理有據、涇渭分明、有的放矢。當然反饋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不妨從一兩個方面入手,仔細分析、深入研討,以求達到改進提高的目的。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