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實現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思考

摘 要:我們的教育在“為人民服務”嗎?“義務教育”還在“義務”嗎?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究竟是不遺餘力地普及和擴大基礎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必要和基本相同的教育,還是犧牲多數人的平等教育權利而保證少數人儘可能的優質教育?教育的諸多不平等現象,使人們對教育的公平性進而對社會的正義性產生了懷疑。如何實現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樹立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尺度,是國人高度關注和亟待解決的社會重大問題。
關鍵詞:教育投入 資源配置 規辦學 均衡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入世,人民群眾對知識、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教育不均衡發展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渴望接受教育,追求優質教育服務,已成為人們非常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
        在我國,接受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是公民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這是國家通過法律的形式加以確立和保障的。然而,由於各種原因,公民的這種權利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和實現,其表現最為突出的是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特別是與薄弱學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貴人、富人的子女堂而皇之上重點學校,享受優質教育服務,有些要害部門和壟斷部門,他們的子女也可以堂而皇之地上重點學校;相反,對於那些無權無勢的人的子女,只能上非重點學校,享受最“基礎”的教育待遇。
        教育的不平等現象,使人們對教育的公平性產生了懷疑。我們的教育在為大多數人服務嗎?“義務教育”還在“義務”嗎?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究竟是不遺餘力地普及和擴大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必要和基本相同的教育,還是犧牲多數人的平等教育而保證少數人接受盡可能優質的教育?這,一方面說明了人們的維權意識在增強,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即發展狀況不均衡,使大多數公民並沒有真正享受到應有的優質教育服務。這種不均衡發展和不平等待遇,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和政府高度重視。
        當然,造成當前我國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社會背景比較複雜,解決這個問題也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是,在現階段,我們認為,要想實現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至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
        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哪怕是最富有的,與任何一個家庭一樣,錢總是不夠用的。但是,如果認為建幾所學校不如建一座賓館、修一個廣場、蓋一個劇院重要,給教育投入不如搞政府形象工程、亮化工程、政績工程重要,那麼,即使這個國家或地區遍地黃金,它的教育必然也是貧困的。
        從我國目前教育現狀來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基礎教育經費投入明顯不足,教育已滿足不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表現在辦學水平上,學校之間、地域之間懸殊太大,重點學校、示範學校教育經費充足,經濟實力雄厚,辦學條件現代化。比如有所重點學校,政府為了打造名牌,竟一次性投入三個億進行升級,而三個億卻能建造30所像樣的學校!有的國家重點學校,建造一個花園,也要投入上千萬元,這些學校自身的收入呢,每年的招生額只有三、五百人,而實際招收人數卻多達兩、三千人,多出的名額就可以用來招擇校生、議價生,每生幾萬至幾十萬不等,上億元的收入,將這些學校養得紅光滿面、財大氣粗、身價百倍。而一些要害部門、壟斷行業,為了讓自己的子女進入這些學校讀書,從政策上物質上也進行了大量傾斜,真可謂肥上加膘、錦上添花了。反觀一些普通學校、薄弱學校,教育經費卻相形見絀,破帽遮顏無臉見人了。某中學100多教職工,每年政府投入卻只有50萬元,相當於一個月的開銷,剩下的資金缺口,卻要從學生的學費中收取。為了填補資金缺口,學校真是絞盡腦汁,搶生源、挖生源、買生源,生源大戰,如火如荼。一方面是國家重點學校門口人們提錢排隊交費讀書,一方面是普通學校門可羅雀花錢宣傳動員有償入學讀書,真是兩種學校兩重天。
        一說到加大政府投入,一些地方財政就說沒有錢,財政的錢是拿來保吃飯的,是吃飯財政。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家要求逐步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到本世紀末達到4%,但這個目標從未達到,1996年一度跌到2.44%,而到1998年12月公佈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再次強調要按期實現這一標準時,仍然只有2.64%,2008年才佔到3.48%,低於世界各國平均水平5.1%。4%的比例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據1999年《世界科技發展報告》統計,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5.5%,發達國家在6%以上,美國佔7.7%,而中國佔3.41%。2003年9月,聯合國主管教育權利事務的一位特別調查員托馬舍夫斯基到中國考察2周後,異常地批評中國連非洲窮國烏干達都不如。“政府僅提供學校經費的53%,其餘的由學生家長承擔,這一比例比所有實行義務教育政策的國家都低。
        真的是政府沒有錢嗎?有人議論說:最近幾年,我國的GDP年增長不超過10%,而財政收入卻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04》資料計算得出:“連續十年的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基本均大於GDP的增長速度。綣?諫??苤滌?994年到2003年增加了150%,而財政收入卻增加了360%。”又據中國人民銀行2005年1月13日釋出的資料顯示:2004年12月國家外匯儲備餘額為6099億美元,同比增長51.3%,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0.5個百分點,比上年增長2067億美元,而外債餘額只有2232億美元,外匯儲備達到4000億美元,2010年外匯儲備已超過萬億美元,能否每年從中拿出200億美元來改革教育、改善教育和發展教育呢?
        如果不增加教育的投入,那麼我國的經濟增長將失去持續發展的後勁,更表明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沒有提高。在現代,教育本身成了國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成了國民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讓自己的孩子生活儘可能好一點,是每個家長天然的義務和責任。讓每個國民的教育儘可能好一點、多一點,也是國家天然的責任和義務,本身就是有價值的花費。我們的教育是造就人併為了人的,不應只為經濟增長而增長經濟,而應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實現人的理想和幸福最大化為根本目的,國家加大教育投入是促進這一根本目標實現的主要保障。
        加大教育的投入,應面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多傾斜一些。如果我們的政府部門能在普通學校特別是一些薄弱學校方面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縮小他們與重點學校、示範學校之間的差距,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滿足人們的教育消費需求不是沒有希望的。
        二、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在一個地區,對一所學校來說,辦學水平的高低,教育資源的配置很重要。而造成當前教育發展不均衡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合理。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們的教育政策似乎出現過偏差:把本來有限的教育資源曾過多地集中使用在了重點學校或示範學校,導致另一些學校則因教育資源的配置不足而變成了普通學校或薄弱學校。如四川省東部達州市轄下8個縣市,總人口660多萬,有各級各類學校2988所(含幼兒園),在校學生115萬人。其中,幼兒在園13萬人,小學在校學生61萬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8萬人,中專在校學生2萬人,大學在校學生1萬人。全市近3000所學校中,示範中學只有8所,示範小學10所。仍以2008年為例,全市小學招生90527人,初中招生100770人,高中招生28518人。示範中學實際招收17050人,示範小學招收5557人,分別佔當年招生數額的13.2%、6.1%。
現在,重點學校、示範學校在師資隊伍、裝置條件、物質環境等方面的配置明顯優於普通學校和薄弱學校。其中,人才的不合理流動更是加大了這些方面的差距。一些普通學校、薄弱學校的骨幹教師,由於對自己的前途擔心,紛紛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了重點學校或示範學校,造成普通學校薄弱的師資力量愈加匱乏。如川東某縣一所中學,有教學班42個,有專任教師86人,可是在2004年暑期,該校教師來了個集體大逃亡,只剩下28個老弱病殘者,開不了課,救場如救火,便在初中畢業生中選拔教初中的教師,社會輿論一片譁然。而重點學校、示範學校卻名師雲集,人才濟濟,甚至過剩。 
某示範學校畢業班12個班,教語文的卻有14人,安排不下去,就負責改作業或輪流在校園服務公司賣冰棒,造成了人才浪費。某重點中學,憑藉自身的優勢,一次就從普通中學招聘了120多名教師,造成許多學校開不起課。從教育的現狀來看,普通學校、薄弱學校不僅需要得到物質和裝置方面的改善,更需要一大批名、特、優教師,以及富有辦學經驗的名校長。如果能將他們中的一部分充實到普通學校和薄弱學校中去,這些學校的面貌將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另外,進行教育資源重組和佈局調整工作,這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的重要舉措之一。採取強校幫扶、優勢互補的方式,可以擴大強校的辦學輻射力,使一部分薄弱學校走出困境。同時,可將一部分規模較小、辦學水平較差的學校關、停、並、轉,並實行資產轉換,將獲得的資金投入到薄弱學校,以改善其辦學條件,提高教育效益。這樣,可以逐步縮小它們與重點學校之間的差距,達到基礎教育發展的相對均衡和受教育者的相對平等。如四川達州市近年來因鄉鄉通公路、村村通公路,撤掉了100多所一師一校,並將資產重新組合,改善了相鄰學校的辦學條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