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職稱論文

  中學教師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力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篇一

  中學英語課堂教師話語分析

  一、引言

  20世紀50年代以來,英語課堂一直是語言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因為我國英語教學主要在英語課堂中進行。教師課堂語言***即教師話語***是學生獲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來源。[1]教師課堂語言直接影響學習者學習語言的效果,研究教師語言有助於瞭解學生掌握語言的條件,認識具有積極作用的課堂行為,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

  二、教師話語的概念和功能

  教師話語***teacher’s talk***是指課堂上教師對本族語為目的語的學生的講課用語。一方面,教師話語具有目的語使用的示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學生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教師話語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可理解的輸入,也是目的語的資訊源。教師話語在組織課堂教學和語言習得過程中具有雙重功能,為學習第二語言提供兩個前提條件:其一,作為簡化後的目的語,向學習者提供可理解輸入;其二,作為一種管理、組織和指導課堂活動的媒介,使學習者更好地利用課堂。在傳統的語言教學中,課堂教學被看成是一個由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教師佔據了課堂的主導地位,教師與學生的交流甚少。然而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際,“交際是課堂教學的基本活動”,因為“課堂上所有活動都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這一過程得以進行的” [2]。教師話語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引導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交際活動,為學習者創造交流資訊、表達思想的環境和機會。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鼓勵、幫助和指導學生積極參與交際活動,並給他們提供更多用英語進行雙向交際的機會。這使他們在更多的語言輸出的同時也能獲得更多的可理解輸入,為語言習得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因而這種教學模式得到了廣大學習者的普遍認可。

  三、我國英語課堂中教師話語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話語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師話語在課堂的使用上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話語佔用課堂時間過多

  在我國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中,課堂被看成是一個由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地方,教師一般佔據了課堂的主導地位,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都很少,教師講解往往佔用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趙曉紅和王銀泉發現教師話語佔用了課堂70%甚至90%的課堂時間。[3]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和發表見解的機會很少,教師和學生之間缺少語言交流,使得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和提高。

  2.教師話語質量有待提高

  第一,教師話語構成相對簡單。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模式中,雖然教師話語幾乎壟斷了50分鐘的課堂教學,但其話語的構成相對簡單且有規律,主要是講解單詞、短語、句子、語法、翻譯加領讀,一切按部就班,教師常用的不外乎是paraphrase,example外加語法術語,沒有考慮語言的質量和多樣性、趣味性,而學生的注意力也只是集中在教材上。這樣學生從一踏進大學到學完兩年基礎課程,耳熟能詳的只是十分有限的課堂用語。

  第二,教師提問不合理。教師課堂提問所涉及到的問題可以分為兩大類:展示性問題***display questions***和參考性問題***reference questions***。展示性問題指提問者已知道答案的問題,而參考性問題指提問者並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提展示性問題時,其目的並不是要尋求自己所不知道的資訊,而是進行語言練習。而參考性問題刻意給答者留出一定的推理和發揮的空間,可以促使課堂對話更有互動性,有利於學生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具有創見性的自我表達,培養他們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卻使用展示性問題較多,參閱性問題較少。[4]

  第三,教師話語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有的教師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一味追求自己語言的流利程度,說英語的速度特別快,而且使用的詞彙過難,使學生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大腦容易疲憊。而且部分學生聽不懂,容易產生對英語學習的厭煩情緒。還有的教師為了圖方便,在課堂上大量使用漢語,沒能給學生提供學習英語的良好氛圍和環境。

  四、改進策略

  1.縮短教師話語時間。首先得改變教師的固有觀念。在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中,教師的任務是作為知者向學習者傳授資訊。教師的這種角色決定了教師話語必定佔絕大部分的課堂時間。要給學習者提供使用目的語的機會以促進語言習得,教師要具備現代教育理念,理解語言學習特點及教學法,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同時對學生來說,也要改變自己的傳統角色,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是自己有更多的機會提高語言能力。

  2.改變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和地位。在傳統課堂上教師不僅是講解者也是知識的來源。教師在課堂上唱主角並且控制了絕大部分時間。事實上沒有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沒有學生的參與,教學是不可能成功的。教師話語的優劣對語言教學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必須重視教師話語,精心準備教師話語。語言教學應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只是協調者,參加者和組織者,應儘可能控制話語的量,將課堂時間儘可能多地留給學生,多給學生操練語言的機會,不能自顧自唱獨角戲。教師應該不僅傳授知識,更要告訴學生怎麼學習和怎麼使用語言。學生學習外語的目的不只是應付考試,而是以此作為一門工具開拓自己的知識視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教師必須啟發、誘導學生,創造情景,讓他們在適當的語言氛圍中去學習英語。

  3.教師提問要有靈活性。提問在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來一直是 語言教學研究的一個焦點。教師是問題設計者,提問是教師激發學生思考和學習的基本途徑,師生之間通過這樣的交流可以促進教學。好的提問會促使課堂活躍,帶動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師應該少使用展示性問題而多采用參考性問題,使學生使用的語言更復雜,更接近自然 環境中的話語,要注意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有些問題要有挑戰性,而有些問題要有鼓勵性;根據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水平較高的學生多問參考性問題,而對水平較低的學生多些展示性問題也無妨。這樣,教師可以兼顧不同水平的學生,不至於使課堂僅僅成為老師與水平高的學生交流的場所, 而差生成為旁觀者。好的老師應該知道該對誰問什麼問題,給學生提供更多用 英語進行雙向交際的機會。

  4.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使用的一些禮貌性話語:

  1.You give us a demonstration, ok?

  2.Don’t make any guess, all right?

  “Ok”“all right”的使用,增強了試探性和揣測性語氣;另一方面,教師預先徵得學生的同意,並尋求學生合作。

  3. Go on please.

  4.Look at the next page, please.

  Please是教師言語行為最明顯最常用的禮貌用語,可出現在祈使句、疑問句或陳述句中。其位置較為自由,可在句首、句末或句中。

  5.Let’s begin.

  6.We will have a discussion now.

  有時教師把自己看作學生中的一員,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實施控制性語言行為,通過第一人稱複數“us”或“we”形式,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活動,將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增強了課堂中師生間的融洽與和諧。

  7.I think we can stop here now.

  8.Maybe first we should hear a news report.

  有時教師還可以採用“I think”、“I suppose”、“I believe”之類的開場詞,這些開場詞反映了教師對禮貌因素的考慮:建議、猜測,而不是命令強制學生實施某項活動,由此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體諒與關照。類似的開場詞還有“I advise” 、“I hope”、“I suggest”等。總之,言語行為的禮貌或不禮貌標記隨著說話人的意圖、聽話人的期望及環境中其他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五、結語

  英語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它不是以傳授專業知識為主要目的,而是要培養學生 應用知識的能力。恰當地運用教師話語是所有英語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教師應該對教師話語的型別及特徵有較全面的理解。英語教師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實現教師角色價值,儘量完善自己的話語,通過合理運用課堂語言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篇二

  中學教師的科研心路

  摘 要:鑑於目前中學教師較少主動從事教育科研的自覺行為的成因,從個人因素、環境因素兩方面做了剖析,希望改變該現狀。需要從認識、需求、實做、喜歡四個發展階段來全面發展中學教育科研,且提出一些看法和想法。

  關鍵詞:中學科研;困難成因;解決辦法

  學校教育科研的呼聲傳遍中小學校的校園,“科研興校”“科研興學”“科研興教”和“教師即研究者”等教育新理念已被更多的中小學教師所接受。但是,通過身邊的簡單調查研究之後發現,教育科研效果不盡如人意,在當前教育科研並沒有成為廣大中小學教師的自覺行為,教師的科研能力普遍不高,學校教育科研的實際效果還比較低下,教育科研對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指導和先導作用也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本文從教師教育科研困難的原因和如何走上教育科研之路兩方面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一、教師教育科研困難的成因

  1.教師個人因素

  ***1***教師本人認識不到位,怕苦怕累

  教師對於教育科研的理解不到位。什麼是教育科研,對教育科研的理解一般趨於兩種,一種是模糊的,知道有這麼回事,但具體的內涵就不知所云;另一種覺得那太過高深,不是常人所能達到的。其實,教育科研是一種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有意識、有目標、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對教育領域中的現象、問題或規律進行研究、總結、提煉的一種認識活動,其根本目的在於解決教育活動中的問題,探索教育發展的規律,進一步為教育實踐服務,為教育決策服務,為教育發展服務。

  教師對搞教育科研的認識不到位。沒有很好地認識到:一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們正處於課改迅猛推進的時代。***同志在北師大百年校慶的講話中,提出了“教育創新”的理念。如何進行“教育創新”?教育科研就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搞教育科研,才能進行“教育創新”;只有進行“教育創新”,才能全面深入地推進素質教育,推動新一輪課改深入開展,推動教育發展。二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無數的教育實踐和實施有力證明了,單靠“苦教、苦學、苦練”那是絕對行不通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之際,我們必須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就必須要向教育科研要質量、要效益。三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需要。當今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素質的人才離不開高素質的教育,高素質的教育有賴於高素質的教師,高素質的教師需要有高效、高水平的科研能力,而且搞教育科研絕對是一條“終南捷徑”,這一點已被許多成功的經驗和事實所證實,我們非常熟悉的教育家魏書生、李鎮西先生就是很好的典範。

  ***2***教師對於教育科研茫然,無從著手

  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師能夠認識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自己也想進行研究,可是苦於無從下手,不知從何做起。一談及教育科研,一臉的渴望、一臉的茫然。這就是我們很多傳統型教師沒有能力個人搞科研,自己不認真鑽研,周圍缺少必要的引領,久而久之,這顆蠢蠢欲動的心隨之就會平靜下來,慢慢也就泰然處之、心安理得了。

  2.周圍環境因素

  教師層面之上的各級各類人員中,有部分人,缺乏正確認識,缺乏必要的引領,沒有硬性要求,從而導致自覺自願進行教育科研的教師越來越少,周圍搞科研的人少,沒有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圍。一部分人本身就缺乏科研意識、缺乏科研動力的教師,就懶於科研,久而久之就產生惰性,加之沒有必要的約束、評估考核,沒有硬性掛鉤,沒有強制措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自討苦吃呢,到後來必然是周圍進行教育科研的人越來越少,最後就基本沒人搞了。

  更有甚者,還會波及教育教學領域,人的惰性不會僅僅停留在教育科研上吧。

  當然,學校教師教育科研困難的原因,還遠不止這些。我們基本清楚教師進行教育科研困難的原因之後,如何走出困境,走入科研呢?

  二、教師教育科研改進的措施

  1.認識

  作為教師需要認識到自身發展需要什麼?自身需要發展什麼?

  教師自身專業發展與三個因素密切相關:起點、教學實踐、教育科研,而且這三個因素構成不等邊三角形的三條邊,各類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點以及發展需要,沿著這三條邊,提高自己,修煉自己,發展自己。

  作為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進行教育科研與我們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不僅不矛盾,而且對於幫助、促進、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提升我們的教學質量會相得益彰,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作為教師應該認識到,成為名師的必由之路:新教師→適應型教師→知識型教師→理論型教師→優秀教師→名師,這是每位教師成長的軌跡,教育科研只是成長路上的一角,但它卻是很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角,凡是優秀的教師,沒有不搞教育科研的;凡是研究有成的教師,無一不是優秀的;從不開展教育科研的教師,到頭來只能是教書匠。所以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有指引、觸動、促使我們科研的動力和源泉。

  2.實做

  我們對於教育科研有了認識,有了要求,那就有行動的可能和必然,我們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教師個體就會考慮著手進行教育科研,就會啟動教育科研,就會實做科研工作,而學校的教育科研完全是從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著手研究,課題研究必須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從實效性和實用性出發,根據學科特點構建創新性教學模式。研究始於教學問題,把問題變成課題。

  這就是按照“學習、借鑑→跟著別人做→自己試做微型課題,不斷總結、磨鍊、提高→自己試做普教課題,總結、提煉、提升→獨當一面,高高興興科研,成為研究型教師→進而走進專家行列”的方向發展。

  3.喜歡

  我們作為教師從不喜歡科研,不知如何進行科研,到通過剛性要求,強迫進入科研隊伍,嘗試科研,初嘗教育科研的甜果,到最後,通過科研能力提升,進一步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走入名師、專家行列,實現教育教學、教育科研雙豐收,這時的人民教師不想搞科研都不行,不想搞好教學都不行,已經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我們學校的教育科研搞上去了,教育教學質量也搞上去了,學校也實現了雙豐收,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也實現了雙豐收,隨即由原來的兩條路,教育教學一條路,教育科研一條路,最終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合力,全面和諧推動本地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當然,教育科研既是科學,又是藝術,作為科學就是要求真,作為藝術就要創新。所以,我們搞教育科研必須從實際出發,堅持不斷地學習、反思、實踐、總結,學習使人廣博,反思使人深刻,實踐使人充實,總結使人提高,衷心希望教育科研之花開遍資陽的山山水水!

  參考文獻:

  周靖彥.中學教師課題研究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首都師範大學,2013.5.26.

  作者簡介:馮永貴,男,本科,就職於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教育局自考辦,研究方向:化學課堂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