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與品茶藝術的關係

  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發揮它的功能與作用,必將促進茶業事業的發展,那麼茶文化與品茶藝術有什麼關係?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焚香除妄念

  俗話說:“泡茶可修身養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考究要平心靜氣。“焚香除妄念”即是經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一個吉祥莊嚴的氛圍。

  冰心去凡塵

  茶,至清至潔,是天涵地育的靈物,泡茶請求所用的器皿也有必要至清至潔。“冰心去凡塵”即使用開水再燙一遍本來就潔淨的玻璃杯,做到茶杯不染纖塵,一乾二淨。

  玉壺養太和

  綠茶歸於芽茶類,由於茶葉細嫩,若用滾燙的開水直接沖泡,會破壞茶芽中的維生素並造老練湯失味。只宜用80℃的開水。“玉壺養太和”是把開水壺中的水預先倒入瓷壺中養一瞬間,使水溫降至80℃擺佈。

  清宮迎佳人

  蘇東坡有詩云:“戲作小詩君勿笑,歷來佳茗似佳人”。“清宮迎佳人”即是用茶匙把茶葉投放到不染纖塵的玻璃杯中。

  甘露潤蓮心

  好的綠茶外觀如蓮心,乾隆皇帝把茶葉稱為“潤心蓮”。“甘露潤蓮心”即是再開泡前先向杯中寫入少量熱水,起到潤茶的效果。

  鳳凰三允許

  衝破綠茶時也考究高沖水,在沖水時水壺有節奏的三起三落,好比是鳳凰向客人點頭致意。

  陶瓷藝術與茶文化的聯絡

  中國又是瓷國,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與陶瓷文化一旦相撞擊相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著是唐人陸羽的《茶經》,其中便談到茶湯的顏色與陶瓷茶具顏色的關係。唐宋時代有鬥茶的習俗,王公貴族、平民百姓,競相以此為樂。所謂鬥茶,是將茶餅置於杯中,衝以沸水,依色澤和湯花的優劣定輸贏。鬥茶最講究的是茶盞,宋人多把福建建窯燒製的黑釉帶有鷓鴣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盞視為珍品。今天,我們在南京城內的一些建築工地上,常可揀到這類瓷片的標本,可見“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當時鬥茶風之盛。

  談到茶具,最為珍貴者要數明代永樂青花壓手杯了。其造型優美,紋飾清雅,鈷蘭純正,極富美感。如此高貴的茶杯,專供皇宮和貴族之家享用,燒製的數量自然甚少。據載,萬曆時已所剩無幾,儘管歷代皆有仿製,但皆難以企及其藝術高度。現時,永樂壓手杯世間僅存三隻,當是稀世之寶;且不說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殘片,也難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後以壺泡茶漸成風尚,其中小巧古樸的紫砂茶壺最受稱頌。因為紫砂壺較之銀、錫、瓷壺更具優點和特點,可以說每件都是精巧的藝術品。李漁說:“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陽羨就是江蘇宜興。

  曹雪芹是一位諳於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紅樓夢》中,有97回寫了與茶有關的情節。最為精彩的第41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妙玉招待賈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舊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窯五彩小蓋鍾”、“官窯脫胎填白蓋碗”,自是不凡,而與寶釵、黛玉吃的體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愷定製、蘇軾鑑賞過的“分瓜瓜包”、似缽而小鐫著垂珠篆字的“點犀”,水則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無比。這充分體現了中國貴族的氣派,大約也是最高層次的茶文化了。

  唐詩與茶文化的聯絡

  陸羽《茶經》中一首《六羨歌》對茶道道德觀作了明確的理喻,也是茶道精魂的首揚。

  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的名詩中對仙人掌茶的精到描述,可謂是研究茶文化的開山之作。

  詩聖杜甫寫了三首茶詩,其中《春風啜茗時》成了詠茶的名篇。

  韋應物的《喜園中茶生》一詩,是一首借茶言志、飲茶修身、種茶育德的五言古詩,歌頌茶的純潔和功效,寄望人們以茶為偶像,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白居易自譽識茶之人,一生寫了50多篇茶詩。在他的多數茶詩中表明瞭作者“以茶儉德”的高尚情懷。

  劉禹錫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細膩生動,堪稱茶詩中的佼佼者。

  柳宗元寫的《夏夜偶作》把夏日飲茶的閒適之情寫得惟妙惟肖,為茶的閒適功能添上了一筆清逸。

  詩人元稹的一字至七字的詩《茶》,可以說這首寶塔式茶詩,對茶的特點、加工、烹煮、引用、功效作了全面的概括,為後來茶人所津津樂道。

  中唐詩人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把茶比作“禪經”,奠定了“禪茶一味”的理論基礎。

  茶仙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不僅把茶的審美體驗描繪得出神入化,還注入他對生命的總體感悟,表達他的恤民意識和憂患意識,是一首被世人廣為稱頌的飲茶歌。

  此外,杜牧、許渾、王建等都有對茶的典型詩作流傳於世。

  據對《全唐詩》統計,唐代寫過茶詩的詩人130多位,總計550多首,縱觀唐詩中的茶詩,不難看出,那時候,詩人們已經把茶從物質層面提升到了精神層面,成為我國飲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啟蒙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