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的溢位效應

  所謂溢位效應***Spillover Effect***,是指一個組織在進行某項活動時,不僅會產生活動所預期的效果,而且會對組織之外的人或社會產生的影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效應定義

  1、事物一個方面的發展帶動了該事物其它方面的發展。

  2、一國總需求與國民收入增加對別國的影響。

  3、溢位效應,有技術溢位效應,是跨國公司是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發明者,是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供應來直接投資內部化實現其技術轉移。這種技術轉讓行為對東道國會帶來外部經濟,即技術溢位。相關市場中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會體現這類技術,那麼這些產品或服務使用者的利益將是外在的,由於是實現或產生利益的企業與產生技術的企業展開競爭,即技術產生了溢位效應 。

  財政政策效應概述

  跨國公司是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發明者,是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供應來源,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內部化實現其技術轉移。這種技術轉讓行為對東道國會帶來外部經濟,即技術溢位。一項技術溢位是一個正的外在性的特定情況,它既不是在經濟活動本身內部獲得的利益,也不是由該項活動的產品的使用者獲得利益。換句話說,這種利益對於經濟活動本身是外在的,對社會產生了外部經濟。

  例如,一家跨國公司發明了一項新技術,隨之該技術被競爭企業複製或學習,表現為競爭企業通過蒐集跨國公司新技術的基礎知識,加上自身研究開發組合成與跨國公司相近的研究成果,一段時間以後,相關市場中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會體現這類技術,那麼這些產品或服務使用者的利益將是外在的,由於是實現或產生利益的企業與產生技術的企業展開競爭,即技術產生了溢位效應。

  全球貨幣政策分化溢位效應日益突出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1日在杭州中美央行高階對話上指出,全球貨幣政策分化溢位效應日益突出。

  陳雨露表示,當前,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分化明顯,美國已啟動利率正常化程序,日本央行宣佈實施“負利率”,成為繼丹麥、瑞典、瑞士、歐央行之後第五家實施負利率的央行,瑞典央行宣佈加大負利率政策力度,歐央行在經濟沒有足夠起色的情況下,也釋放出貨幣政策有可能進一步寬鬆的訊號。全球貨幣政策分化造成的溢位效應和回溢效應日益突出,由於缺乏深入的研究探討和有效的政策溝通協調,這種政策分化效應正在給全球經濟復甦和金融市場穩定帶來多種挑戰。

  溢位效應方面,第一,貨幣政策分化導致息差擴大,可能推動美元繼續走強,使大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面臨“貨幣貶值和資本流出”的負反饋機制;第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並持續受到抑制,使大宗商品出口國國際收支不斷惡化;第三,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由於貶值引發輸入型通脹,國內貨幣政策陷入兩難;第四,經濟增長前景看淡也將導致部分新興經濟體財政赤字惡化,債務負擔不斷加重。另一方面貨幣政策分化的溢位效應進一步引發的回溢效應也應該得到各國貨幣當局的足夠重視。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當全球化把所有國家與地區的經濟都置於同一個大熔爐中的時候,面對系統性風險,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新興市場經濟體在一個強美元週期,如果無法穩妥解決去槓桿過程中貨幣錯配、期限錯配導致的風險暴露問題,有可能觸發某些新興經濟體的金融動盪甚至區域性金融風險爆發,這又會通過跨資產、跨市場的傳染,影響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國際油價在強美元週期受到長期抑制,將引發部分發達國家金融機構能源信貸價值重估,這對發達經濟體的金融穩定也有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