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鑑賞古詩詞的相關介紹

關於鑑賞古詩詞的相關介紹

  古代詩歌抒情方式多種多樣,用典就是其中之一。“用典”即“用較少的詞語拈指古事或古語以表達較多的意思”。典故按來源可分為語典和事典。語典指引用古籍或前人詩文中的語句,例如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事典就是引用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例如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化用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的歷史故事。

  下面我們以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為例來談談鑑賞古代詩歌典故的方法。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一、瞭解典故內容,提煉相關資訊

  為了更好地鑑賞古代詩歌,我們在平時需要儘可能多地瞭解一些典故故事,然後提煉其典故內容,以便在鑑賞詩歌時尋找到與其相關的資訊。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裡化用張季鷹的.故事。透過提煉典故內容,我們可以明白張季鷹歸鄉並不是那麼簡單。當時禍亂方興,張季鷹不願捲入西晉八王之亂,故以思念家鄉美味為藉口,辭官而歸。

  二、讀懂詩家語言,明確作者用意

  辛棄疾在詞中使用張季鷹的故事,目的是什麼呢?這就需要我們讀懂詩家語言。我國古代詩歌的語言具有含蓄性、跳躍性,我們應用合理的想象來翻譯詩文,如“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可以翻譯為“不要說什麼鱸魚美味,當西風蕭瑟、國難當頭,我會像張季鷹一樣逃回家鄉嗎?”此句採用反問句式,含蓄地表明瞭作者自己的立場和堅定的信念:國難當頭,作者絕不會學習張季鷹明哲保身的做法。

  三、知己知彼,品悟情感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有“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這裡化用桓溫感嘆時光流逝的典故。桓溫北征時,見自己年輕時所種柳樹已粗過十圍,所以感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古往今來,感嘆時光流逝的典故很多,這裡作者為什麼採用桓溫的故事呢?桓溫,東晉傑出的軍事家,屢建戰功,並且三次北伐。而作者辛棄疾也曾血氣方剛、虎膽龍心。洪邁《稼軒記》中有記載:“壯聲英概,懦士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辛棄疾曾以“氣節自負,功業自許”,人生目標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是,自從其追隨朝廷南渡後,就沒有被重用過。可嘆似水流年,國事飄搖,北伐無期,只能任由時光荏苒,歲月蹉跎。作者這裡化用桓溫典故,是表達對時間、國家前途以及個人命運的憂懼,在這憂懼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無奈與悲憤之情。

  事典表面上敘述的是歷史舊事,而實際上是作者表達自己的意圖和情感。掌握典故的鑑賞方法,才更有利於我們全面瞭解詩歌內容。

  【試題練習】

  商調·黃鶯兒·贈燕

  【清】張潮

  花落意難堪,向泥中,著意銜,攜歸畫棟修花口。珠簾半緘,烏衣半摻,最難消王謝堂前憾。語呢喃,千般訴說,只有老僧諳。

  【注】花口:指初開的花。因花開時如口張狀,故稱。

  問題:作者描寫燕子,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1.擬人。“意難堪”“修花口”“呢喃”“訴說”,燕子惜花故銜花,實則寄託了作者惜花傷春之情。2.用典。“王謝堂前”,即王導和謝安,“烏衣巷”,原是三國東吳禁軍的駐地,後東晉王謝在此居住,繁華一時,終歸衰落。作者透過寫“烏衣巷”以及“王謝”家族的沒落來抒發痛惜衰敗之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