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物理浮力的知識

  浮力是浸在液體或氣體裡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託的力。那麼浮力的知識點你掌握了多少呢?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浮力原理的發現

  阿基米德原理告訴我們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這個原理的發現卻源於一個看似偶然的事情。

  相傳公元前245年,敘拉古的國王艾希羅交給金匠一塊純金,命令他製出一頂非常精巧、華麗的王冠。當王冠製成後,國王拿在手裡掂了掂,覺得有點輕。他叫來金匠問是否摻了假。金匠以腦袋擔保,並當面用秤來稱,與原來金塊的重量一兩不差。可是,摻上別的東西也是可以湊足重量的。國王既不能肯定有假,又不相信金匠的誓言,於是把阿基米德找來,要他解此難題。

  一連幾天,阿基米德閉門謝客,反覆琢磨,因為實心的金塊與鏤空的王冠外形不同,不砸碎王冠鑄成金塊,便無法求算其體積,也就無法驗證是否摻了假。他絞盡腦汁也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他去洗澡,剛躺進盛滿溫水的浴盆時,水便漫了出來,而他則感到自己的身體在微微上浮。於是他忽然想到,相同重量的物體,由於體積的不同,排出的水量也不同……他不再洗澡,從浴盆中跳出來,一絲不掛地從大街上跑回家。他先把王冠放到盛滿水的盆中,測量出溢位的水。又把同樣重量的純金放到盛滿水的盆中,再次測量出溢位的水。結果他發現第二次溢位的水比第一次溢位的水要少。於是,他得出金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也由此,他發現了著名的浮力原理,並在名著《論浮體》記載了這個原理,人們今天稱之為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告訴我們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這個原理的發現卻源於一個看似偶然的事情。

  相傳公元前245年,敘拉古的國王艾希羅交給金匠一塊純金,命令他製出一頂非常精巧、華麗的王冠。當王冠製成後,國王拿在手裡掂了掂,覺得有點輕。他叫來金匠問是否摻了假。金匠以腦袋擔保,並當面用秤來稱,與原來金塊的重量一兩不差。可是,摻上別的東西也是可以湊足重量的。國王既不能肯定有假,又不相信金匠的誓言,於是把阿基米德找來,要他解此難題。

  一連幾天,阿基米德閉門謝客,反覆琢磨,因為實心的金塊與鏤空的王冠外形不同,不砸碎王冠鑄成金塊,便無法求算其體積,也就無法驗證是否摻了假。他絞盡腦汁也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他去洗澡,剛躺進盛滿溫水的浴盆時,水便漫了出來,而他則感到自己的身體在微微上浮。於是他忽然想到,相同重量的物體,由於體積的不同,排出的水量也不同……他不再洗澡,從浴盆中跳出來,一絲不掛地從大街上跑回家。他先把王冠放到盛滿水的盆中,測量出溢位的水。又把同樣重量的純金放到盛滿水的盆中,再次測量出溢位的水。結果他發現第二次溢位的水比第一次溢位的水要少。於是,他得出金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也由此,他發現了著名的浮力原理,並在名著《論浮體》記載了這個原理,人們今天稱之為阿基米德原理。

  :判定物體質量分佈是否均勻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對物體的浮沉特性有所認識,並在生產實踐中有十分巧妙的應用。例如在《考工記·矢人》篇中,“矢人”在確定箭桿各部分的比例時,採用的方法是: “水之,以辨其陰陽;夾其陰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

  就是說,把削好的箭桿投入水中,根據箭桿各部分在水中浮沉情況,判定出其相應的密度分佈,根據這一分佈來決定箭的各部分的比例,然後再按這個比例來裝設箭尾的羽毛。這種根據箭桿各部分浮沉程度判定其相應質量分佈的方法是合乎科學的,也是十分巧妙的。

  《考工記·輪人》篇在規定車輪的製作規範時,也應用了水的浮力。為確保車輪“揉輻必齊,平沈必均”,“輪人”採用的辦法是:“水之,以眡其平沈之均也。”意思是說,要測量木製輪子各處質量是否均勻,只要把它放在水中,測量其各處浮沉程度是否一致即可。如果浮沉程度一致“平沈”,輪子各處質量分佈必然是均勻的“必均”。

  :應用浮力起重

  大約在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認識和應用浮力了,是世界上應用浮力最早的國家之一。當時是利用較大的獨木,從中間挖成槽形,放在江河的水中漂流,稱為獨木舟。周朝以後浮力得到進一步應用,不僅木船已普遍使用,還學會了將很多船連在一起,上鋪木板架成浮橋,浮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應用浮力的偉大奇蹟。

  以舟起重也是中國人的發明,相傳在11 世紀初,在蒲州附近潼關以北在黃河上架起一座很大的浮橋,浮橋的纜繩用8只鐵牛繫住,這些鐵牛立於兩岸,每隻鐵牛重數萬斤。後來由於洪水氾濫,浮橋被沖垮,鐵牛也沉入河中。如何把鐵牛打撈起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比較困難的。和尚懷丙派人潛入水中,用鐵索把鐵牛和兩隻裝滿泥土的大船系在一起,然後再船中的泥土除去,利用大船所受的浮力,把鐵牛拉上來。懷丙是中世紀偉大的工程力學家。他創造的浮力起重法,曾在十六世紀由義大利數學家卡丹用於打撈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