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誠信教育的論文

  加強和改善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措施:一是充分發揮高校誠信教育主陣地位的作用,二是建立違法大學生誠信懲罰機制,三是發揮家庭在誠信教育中的基礎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大學生誠信教育》

  【摘要】大學生誠信教育缺位主要表現為教育制度與教育方針的不協調、教育模式與社會需求結合不夠、畢業生違約現象屢見不鮮等。加強和改善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措施:一是充分發揮高校誠信教育主陣地位的作用,二是建立違法大學生誠信懲罰機制,三是發揮家庭在誠信教育中的基礎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教育;缺位表現;改善措施

  一、引言

  誠信,作為公民的第二張“身份證”,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廣泛,涉及的範圍也在不斷的擴大。何為誠信?一般意義上,“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誠”更多的側重於“內誠於心”,“信”則側重於“外信於人”。兩者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內外兼備具有豐富內涵的詞彙。誠信作為每個人都必須要有的優良品格,是一種立人之本、一種齊家之道、一種交友之基、一種為政執法。溫曾說過“現在影響我們整個社會進步的,一是社會的誠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這兩個方面解決好了,我們社會就會大大向前邁進一步。”因此,作為祖國希望的廣大青年,特別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更加需要有誠信。高校教育更應該注重學生的誠信教育,提高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有效解決誠信缺失的問題。這不僅關係到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更關係著全社會的進步。

  二、大學生誠信教育失位的主要表現

  1、教育制度與教育方針的不協調

  在現階段的社會中,教育的地位已逐步上升,更是社會事業成敗的關鍵性因素。而教育制度與教育方針作為教育事業的兩個內容更是重中之重,兩者的關係是否協調更是教育事業成敗的關鍵性因素。這裡的教育方針是指國家現階段內的有關教育發展總的方向和指向,是影響教育體制的一個因素。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方針為“堅持教育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體制為“公辦民助”即以國家辦學為主,吸收個人資助從而完善教育發展。雖然在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中不斷地發展,不斷地完善,到現在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但是問題依然存在。應試教育便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目前,國家選拔人才還是通過考試來開展的,甚至是“逢進必考”,以至於出現一些“高分亮節”、“背多分”的不良現象。而面對大學生層次出現的多元化,難免會出現一類高分低能之人,由於大學教育模式與中小學教育模式的不同,這些人為了追求高分,就開始了一系列的作弊行為,學生的誠信自然受到一定的影響。

  2、教育模式與社會需求結合不夠

  現階段的教育模式,無論從小學開始的基礎性教育還是到大學甚至以上的高等教育,都呈現出一種“書本化”、“理論化”的態勢,即便國家教育部一再要求學校實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多開展各類事件活動,但是真正體會到這種教育模式的學生少之又少。一方面,學校由於擔心這樣的模式會影響教學進度,提供的機會寥寥無幾,學生很難開展實踐活動;另一面,即使學校提供這樣的實踐機會,但學生會由於課餘時間的不充足,或者時間活動與課程時間衝突等等因素而無法去參加類似的時間活動。而面對如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就業情況,許多單位招聘中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實踐經歷。這就在無形中使學生誠信缺失擴大,很大一部分學生作假,簡歷資訊***甚至是各種學位證書,畢業證書的***,為的就是自己在招聘過程中突出自己的亮點,有自己的特色,希望在虛假資訊和虛假證書的包裹下獲得工作。據統計,有70%的學生在自己的個人簡歷中存在虛假資訊,曾擔任各類學生幹部,20%的學生因英語,計算機等等級考試不過關而偽造證書。這些所謂的誠信問題,無不反映出當下嚴重的教育模式問題。

  3、就業指導不到位,違約現象屢見不鮮

  面對當下形勢嚴峻的就業形勢,很多學生在面對繼續深造還是參加工作的選擇中徘徊,在這些參加考研的學生中,有一部分人害怕考研不成功而延誤就業的機會,選擇了一種一邊考研一邊找工作簽約的方式,而當他們順利通過考試之後,這類學生多數就選擇了毀約。此外,還有一些不參加深造而選擇工作的學生中,由於學校鼓勵學生“騎驢找馬”的就業狀態,倉促間簽下協議,首先保證自己獲得工作,然後繼續去找更好的工作,當找的更好的時,面對前面簽署的就業協議,他們也往往選擇了毀約。雖然這類情況看起來是明智的合乎常理的選擇,但是卻又隱患重重。其一,對於這類邊考研邊尋找工作的學生來說,“兩手抓”的方式很難保證對其中任何一方面的精力集中,造成考研失敗或者就業層次底下的局面;其二,“毀約”一旦形成,企業對學生、甚至是學校的信譽問題產生懷疑,學校的公信力在下降,容易影響以後該學校學生就業的情況。

  4、社會、家庭不良風氣的影響

  市場經濟開展以來,雖然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不良風氣,這取決於市場調節自身的缺點。對於相對比較開放的大學校園,由於它的包容性,及大學生對社會不良風氣抵制能力較弱,對社會存在很多新鮮感,很多不良風氣很容易的就進入了校園之中。論文的剽竊,證書的偽造,考試的作弊等現象在大學校園之中屢見不鮮,甚至有些學生還拿這些來做攀比物件,現示自己的“能力”強大。如果這類現象不加以制止,誠信教育將受到嚴重的衝擊。

  三、加強和改善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措施

  1、充分發揮高校誠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誠信教育作為國家興旺,社會進步的一塊基石,事關著高校教育發展的前景,直接聯絡著學生的命運,應該被高校教育作為一個重點來培養,宣傳。高校教育應該從內容、形勢、方式上有所突破和改進,培養出新一代誠實守信的高校畢業生。首先,將誠信內容引入到高校教學體制中來,增設誠信教育的課程,將誠信教育貫穿到教學體制之中,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開展誠信教育活動,增強誠信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其次,構建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對大學生誠信進行考核,督促大學生形成誠實守信的價值觀;最後,加強誠信教育的宣傳,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學報、黑板報、網路等工具對先進的學生事蹟進行宣傳,通過梳理榜樣的方式營造出一種要誠實守信的氛圍。同時要利用好黨課,社團活動等活動,對學生加強教育,如比賽誠信,考試誠信等,指出缺乏誠信的不良影響及可能帶來的後果,引發學生自己對誠信問題的思考。

  2、建立違法大學生誠信懲罰機制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作為目前階段主要的懲罰違反誠信的方法,雖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很難從根本上杜絕誠信缺失現象。我們應當將誠信教育建立的法律的基礎上面,學習西方,建立一個誠信記錄,同時將該記錄與法律相結合,保證它的及時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法律性,確保每位大學生都受收到它的約束,對違法誠信的行為進行適當的懲罰,告誡大學生對其不敢再犯,有效的將自律與他律相結合,使我們的誠信教育更有說服力,更加具有實際成效。

  3、發揮家庭在誠信教育中的基礎作用

  家庭作為學生生活,生存的第一個主陣地,家長對學生的影響是很關鍵的。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一任老師,要重視學生的誠信問題,加強對子女的誠信教育,並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從生活中的點滴中給自己的孩子樹立好誠實守信的正面榜樣。並且要時刻關注自己孩子的言行舉止,對不好的地方要指出並責令其改正,營造一種良好的誠實守信的家庭道德氛圍。

  【參考文獻】

  [1]廖進,趙東榮.誠信與社會發展[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廖志誠,林似非.論大學生誠信缺失及其治理[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6.

  [3]張殿棟.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遼寧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04.03.

  [4]羅國傑,樑柱等.德育與精神文明建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吳申元,徐建華.誠信:現代市場經濟有效執行的道德基礎[J].復旦大學學報,2000.01.

  [6]胡欽太.重構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J].道德與文明,2003.0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