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語文第十課松鼠和松果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十課《松鼠和松果》讓我們體會到,人類在向自然索取時,一定不要忘記回報自然,小編在此整理了一年級下冊語文第十課《松鼠和松果》,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十課《松鼠和松果》

  松鼠聰明活潑,學會了摘松果吃。他高高興興地走進了大森林,摘了一個又一個。每個松果都那麼香,那麼可口。

  忽然,松鼠眨眨眼睛,想起來了: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樹,總有一天,一棵松樹也沒有了!

  沒有了松樹,沒有了森林,以後到處光禿禿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們吃什麼呢?到哪兒去住呢?

  對,松鼠有了好主意:每次摘松果,吃一個,就在土裡埋下一個。

  春天,幾場濛濛細雨過後,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長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樹。

  將來,這裡會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樹林。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十課《松鼠和松果》教學建議

  1、可用編兒歌的方式識字:

  聰:小聰明,耳朵靈。會聽課,總專心。

  意、忽、總:意有心,忽有心。在心底,總有心。

  2、可以做動作幫助識字:

  眨:讓學生做眨眼睛的動作,體會“眨”跟眼睛有關,所以是目字旁。注意“眨”字的聲調是三聲。

  3、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識字:

  活潑、忽然、主意。

  4、小組合作識字:

  如、以。

  不要求統一方法,要激發學生自主識字的願望。

  5、可以用生字連詞造句的方法複習生字詞。

  6、通過讀詞讀句檢測學生對生字詞掌握的情況,如:

  聰明活潑聰明活潑的小明學會了種花。

  忽然天忽然暗了下來,很快就下起了大雨。

  如果如果明天天晴,我們就去春遊。

  以後學了這一課,我們以後會更愛護樹木了。

  主意我們有一個美化校園的好主意。

  7、指導學生讀準翹舌音的生字:

  然、眨、如、主;比較“忽”、“父”的聲母,讀準“忽”的字音。

  8、用要求寫的六個字分別組詞語,鼓勵用每個字組幾個詞語。

  9、寫字指導:

  本課六個字中,“以、主、意、總”四個字是既要認又要寫的字,要作為重點指導。可以重點指導“意、總”兩個字中“心字底”的寫法:

  ⑴關鍵是不要把“臥鉤”寫成“豎彎鉤”;

  ⑵“意”中的心字要比“總”中的心字更扁一些。

  此外,“更”字的關鍵一筆是“豎撇”,一定要先“豎”後“撇”;“以”字的最後一筆是點,不是捺;“後”字有兩個撇:“平撇”和“豎撇”,教學時要指導學生仔細區分並認真寫好,關鍵是平撇要寫平,豎撇要先豎後撇。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十課《松鼠和松果》教學反思

  1、讀要充分,要有質量:

  “讀”是學習語文的法寶,讓學生充分自主地讀書,有目的地讀書,以讀代講,讀中領悟課文的真諦,教師在這當中起到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或者說是引路人。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朗讀的指導,設計了多種朗讀形式,如: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賽讀、引讀、表演讀……但讀書不光要充分,更要有質量。開始學生的朗讀乏感情,是機械的、沒有活力的。但我真正的走進了課文,我會隨著課文中小松鼠的情感起伏而變化,我覺得我就是課文中的小松鼠,然後我就通過入情入境的範讀引領學生去體會松鼠的情感變化,這樣,學生受到了感染,達到了情感的共鳴,一雙雙小手高高舉起,爭先朗讀。在學生朗讀不是很到位時,我通過評讀、賽讀,或一句巧妙的點撥,不但激發了學生朗讀興趣,更提高了學生交際、朗讀水平,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詞句感悟,加深理解,增強語感:

  我在教學中注意循序漸進地將學生帶入文章所創設的情景中,讓學生在情景中感悟交流。教學中,適機引導學生品味、體會文中的重點詞句。如:***摘了一個又一個***,理解摘松果之多、***每個松果都那麼香、那麼可口***體會松鼠很愛吃松果,進而感受到了小松鼠的高興心情,這樣學生的朗讀有了情感的寄託,自然豐富了語感。再如:讓學生解疑“為什麼說是個好主意”?用“因為……所以……”說一說,再用“如果……就……”說一說。這一環節不但是對課文的理解,更是學生髮展語言的一個訓練。

  3、課文迴歸,情感昇華:

  一年級的學生喜歡誇張,愛幻想,好表現。當學生當小松樹表演完今後將是一片茂密的松樹林時。我創設一個小情境:孩子們,你們看,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們祖孫三代都來了,來到了這片茂密的松樹林裡,吃起了美味的松果,可真高興啊!來,讓我們再齊讀第一自然段!引領學生回到課文中體會小松鼠的擔憂在他們的努力下並沒有成為現實,子子孫孫的松鼠們依然那樣高興。學生感受到人類在向自然索取時,一定不要忘記回報自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永遠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園。情感上得到了昇華。

  俗話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課在教學中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這與本人自身能力有關,特別是低年級朗讀指導方面還需要更深一步研究。我想如果我課前能引導學生在蒐集有關環保重要性的資料,在課堂上加以展示,在感受小松鼠的擔憂時,提出自己對人類將來的擔憂,那麼這樣一來,學生能更真切、更實在地感受到松鼠擔憂的必要性,從內心深處更認同作者的看法。這也就是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