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方面論文範文的集錦

  下面是小編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臨床醫學方面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借鑑,希望對你有幫助。

  神經內科患者護理安全隱患及對策研究

  我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同時老年患者也越來越多,而醫院神經內科的患者大多為老年患者,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神經內科安全隱患發生機率也逐漸增多。臨床上神經內科患者往往伴有精神障礙,機體反應較慢等問題,這也是患者常出現安全隱患的主要原因。由於神經內科的特殊性,神經內科對護理人員的要求較高,同時護理工作的質量能夠影響到患者是否會發生安全隱患。為了避免安全隱患的發生,醫院要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能力,制定安全防範措施,加強隱患發生後的處理對策,從而保障患者的治療效率。本文就神經內科安全隱患,研究解決對策。

  一、產生安全隱患的護理原因及解決對策

  1.1 跌傷因素。神經內科中的老年患者,因患者年齡較大,機體反應緩慢,聽力、視力等功能下降,行動遲緩且不便,上廁所或者走路過程中很容易發生跌倒。病房或者醫院樓道的地板較溼,也會增大患者跌倒的機率。因此護理人員提前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可能發生的跌倒的原因,患者需走動或者上廁所時,家屬需要陪同患者。護理人員要及時打掃、消毒病房,保持病房空氣清新,地板清潔且乾燥。患者需要起床時可由家屬或者護理人員幫助患者,動作要輕微。如患者脾氣較固執,高估自己的體能,護理人員需用親切溫柔的語言跟患者交流,讓患者瞭解到自己機體的狀態及跌傷發生的危害。如患者不慎發生跌傷,醫務人員需立即對患者身體狀況進行檢查,對於損傷部位展開相應的治療,同時護理人員要加強對患者的監護,防止再次出現跌傷。

  1.2 墜床因素。神經內科患者普遍存在情緒躁動,睡眠不良等現象,這些現象很容易導致患者發生墜床。同時護理人員未加強對患者床欄防護的檢查,從而使墜床發生的機率增加。針對墜床可能發生的原因,醫院要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使護理人員認識到神經內科病房床欄防護及約束措施的重要性,同時可根據患者病情的特點,預防性實施床欄防護措施。護理人員增加與患者的溝通時間,幫助患者疏導心理壓力,患者患者暴躁的情緒。如患者已發生墜床,要立即檢查患者身體,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案,同時對墜床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預防墜床的再次發生。

  1.3 壓瘡因素。很多神經內科的老年患者,感覺功能下降,且長時間臥床,很容易發生壓瘡。床單不及時換洗,且病房環境潮溼,會增加壓瘡發生的機率。護理人員要掌握壓瘡發生的原因及解決方案,按時幫助患者翻身、擦洗身體,換洗床單,對病房進行打掃,保持病房空氣清新、乾燥。

  1.4 舌咬傷因素。當患者突發抽搐時,口腔未採取任何保護措施,已發生舌咬傷。護理人員要加強對每位患者的檢查工作,準備好牙套、牙墊等防護用具,在患者發生抽搐時護理人員能夠迅速幫助患者使用防護用具,應急處理抽搐發作,減少患者的痛苦。

  1.5 醫院感染因素。神經內科疾病相對較複雜,治療和護理程式較多,增加了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機率。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操作時,為嚴格按照無菌原則進行,導致醫院感染的發生。針對醫院感染,護理人員需進行相關的培訓,加強院感知識的掌握,護理操作時遵循護理程式,落實醫院感染的預防措施。

  1.6 其他因素。老年患者感覺障礙,在沒有了解熱敷溫度的狀態下,用了熱水袋等保溫設施,從而引發燙傷。神經內科患者意識狀態不清晰,在無人陪同的情況下外出,因為記憶力、方向感的喪失,很容易發生走失。護理人員要加強對患者的巡查,家屬要做好患者的陪同工作,避免患者一人時外出。

  二、現有病房防護和護理措施的不足及改進

  神經內科患者神經意識不清晰,記憶力較差,小腦平衡能力差等因素導致許多安全隱患,尤其是醫院的防護措施,存在很多不足體,現在病床護欄、地板、桌椅、牆壁等方面,比如病床的護欄,需要設定能夠保證患者安全的護欄和約束設施,避免患者因無護欄和約束設施發生墜床。病房的地板、牆壁可選擇特殊材質,具有粗燥感、易乾燥、柔軟等特點,避免患者因地板潮溼、太滑而跌倒,柔軟的地板材質可減少跌倒後對患者造成的損傷。桌椅選用無稜角,材質軟,避免撞傷患者。

  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安排護理經驗學習講座,使護理人員能夠了解安全隱患發生原因及其預防對策,同時護理人員在工作期間要認真、負責,按時對患者進行詢問檢查。發生安全隱患時,護理人員要迅速正確處理,最大限度的減少患者的損傷。同時還需建立相應的巡查小組,尤其是夜間巡查小組,最好是由家屬和護理人員共同組成,這樣既能方便患者又能方便護理人員的調查登記。每天負責登記患者行動,然後根據患者的行為制定保護措施,從而避免患者的各種行為舉止導致安全隱患的發生。

  護理人員還需加強對患者的宣傳教育,從患者入院起,要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安全隱患方面的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患者所得疾病的原因、治療過程、存在的安全隱患及預後,告知患者安全隱患的預防方法,比如患者上廁所時家屬或者護理人員需陪同;患者睡覺時要檢查病床的防護欄和約束裝置是否完善;按時幫助患者翻身、清洗身體,避免壓瘡發生;儘量避免讓患者一人外出,以防患者走失;做好病房的消毒工作,保持病房乾淨,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在患者、家屬、護理人員的相互配合下,避免精神內科患者安全隱患問題的發生。

  結論

  總而言之,神經內科患者的安全隱患較多,對安全隱患的分析是為制定解決對策作?墊,最主要的還是如何從隱患因素入手,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而神經內科患者的安全隱患解決措施相對棘手,要從醫院科室的環境、護理人員等方面改進,不僅僅是對神經內科整改的挑戰,更是從整個安全措施整改的挑戰。而如此種種改善措施都是需要醫院在以後不斷進步發展中逐步完善,為整個護理質量做出較大貢獻。

  淺談“對分課堂”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護理專業招生量急劇增加,中等職業學生相對高中學生入學分數低,出現質量降低的問題。隨著醫療體制的不斷改革,教育師資力量需要不斷加強以適應需求。而與此同時,我們護理人員嚴重不足且不斷流失也要求我們加強教育。當前的中職學校中,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課的情況很普遍,教師不得不降低要求。學生在傳統的講授課中,學習效率低下,難以完成基本的教學目標。對於衛生類的中職學生而言,每次課是2節課連上,想讓學生長時間對老師的授課保持注意力比較難。教師要把所有的知識點講解透徹,並且講解給學生,一方面,學生認為教師是照本宣科,照搬教材,學生被動聽課,不利於發展思維能力和培養探索精神;另一方面,教師的備課和授課負擔大。要改變教學低效問題,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1 對分課堂的含義

  “對分課堂”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基於建構主義教育理念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強調學習的自主建構性和教學的情景互動性,把教師的“講”與學生的“學”和“思”結合起來,是建構主義與傳統教學模式的獨特結合。“對分課堂”在具體操作上是把課堂的時間一半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注重先教後學,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後,強調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鼓勵自主性學習。“對分課堂”可以稱為PAD模式,教學活動分為三個環節,分別是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

  2 “對分課堂”的實施

  在外科護理課程中,由於課程內容多,因此筆者選了9個課題來進行對分課堂的實施,分別是燒傷、惡性腫瘤、顱內壓增高、甲狀腺功能亢進、乳房腫瘤、食管癌、急性闌尾炎、門靜脈高壓、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2.1 講解規則

  第一節課時對學生講解對分課堂的規則,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學習方法的介紹;課程的考核比例如何組成;小組的組成介紹。對分課堂實施前讓學生清楚規則,有利於課程的開展。

  2.2 講授和內化吸收

  中職學校的課程是兩節課連上,當上到選定的章節時,在每次課的第2課用40分鐘介紹該課題的基本框架、基本概念,著重講授重點、難點,並不窮盡教材的內容。學生根據老師佈置的“亮考幫”作業紙,課後學習時,完成作業。“亮考幫”作業,主要是讓學生在課後有所思考,去發現自己在課堂上沒有聽到的內容,從而課後發掘相應的知識點。如若自己查閱資料仍不明白,可以列出來等待下次課堂上討論解決。學生根據自己的個人特點和具體情況,以自己的節奏去完成內化吸收過程。

  2.3 課堂討論

  下次課時,第1節課40分鐘用來討論,具體安排如下。將學生根據學習成績和座位分佈分為4人一組,課堂開篇,針對前置作業和學生內化吸收的內容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自我總結重點,每組學生出兩道題考一考其他組***20分鐘***;隨機抽取2-4組學生代表進行討論成果展示和“考一考”問題的搶答***10分鐘***;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對知識錯漏點進行總結,或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沒學生能回答時做好解惑答疑***5分鐘***。出5-8道題,讓學生完成當堂測試,測試題是學生容易遺漏的知識點,以此查漏補缺***5分鐘***。第2節課時則由老師繼續講授下一章節的內容。

  3 教學效果分析

  對分課堂實施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增強了對護理專業的認識。

  3.1學生的參與度提高

  傳統教學,老師講解的內容很詳盡,僅僅聽老師講授,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趣。實施對分課堂後,每個學生都要完成課後作業,去內化吸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且組織小組討論。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接受者,而成為知識的探究者與發現者。在小組討論時,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人人有事做,學生在內化吸收和課堂討論的環節中獲取更多的知識,獲得學習成功的喜悅感,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3.2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對分課堂注重課後的內化吸收,學生在遇到問題而不能解決時,學習的意願會增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在這種自主學習的氛圍中,學生的自學潛能得到激發和鍛鍊,逐漸成為獨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學習者。

  3.3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所提升

  對分課堂上,學生在討論中鍛鍊表達能力。學生若課下不學習,課上難以參與討論,強化團隊的協作意識,促進學生的協作能力和交際能力。?n後的內化吸收環節,學生能主動參與知識構建,嘗試解決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

  4 “對分課堂”實施後的經驗總結

  對分課堂實施的目的在於加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中職學生在中學階段長期處於傳統課堂模式,對於新的課堂模式會不習慣和怯場。中職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相對欠缺,初期實施時會有困難。個別學生會不按要求完成作業,沒做好課程內容的內化吸收,影響小組的討論。討論環節20分鐘,有個別小組在前10分鐘沒進入狀態,真正討論的時間只有10分鐘,討論的效果會大打折扣。針對上述問題,教師要多提供學習材料,並及時檢查學生課後完成作業的情況。課上討論時,要做好師生互動,及時提點學生進入討論狀態,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

  對分課堂的出發點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必須讓出課堂時間由學生掌控。對分課堂注重教學流程的改革,教學模式的改變,必然會帶來學習方式的改變,因此對學生的考核方式也要相應的調整。教師在學生活動之後如何進行適當的準確的點評,教師在豐富的教學環節、學生的高度參與下能否高效地管理課堂,對大多數年輕教師非常具有挑戰性。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更側重解決這一問題,這樣教學效果會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