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學習方法習慣培養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把歷史學好也並非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1.認真聽講:聽老師講課的思路,分析教材的方法,聽重點、難點和疑點的解釋。

  2.閱讀歷史教材:細讀與略讀相結合,將教材中零碎、區域性的歷史通過閱讀融會貫通起來。

  3.勤查工具書:掌握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擴大知識面和視野,不斷積累歷史知識,提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勤于思考:養成思索感悟的習慣,貫穿於預習、學習、複習的整個過程,讓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

  5.善於筆記:隨時記錄下點滴感受、思想,或是進行摘錄,有利於提升篩選能力、分析能力。

  6.認真作業:獨立思考,按時完成,認真檢查,改正錯誤,書寫工整規範。

  7.自覺複習:當天課程當天複習,查漏補缺,當天消化。同時也要重視階段複習,對所學的知識形成系統。

  篇二

  ***一***靜心

  讀書對於我們正處於青春活潑狀態中的中學生來說其實是很枯燥的,相對於活躍的體育,精妙的美術,絢麗的音樂來說,以及教室之外的紛繁來說,讀書大概是最無聊的。這也就是同學們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原因吧!但是,讀書卻是最適合我們這個年紀進行的活動。只有當我們靜下心來去認真研讀課本,去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干擾的讀書,這樣才能將書裝進自己的腦子裡。不經一番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沒有誰的優秀是無緣無故的,付出多少努力就會有多少收穫。

  ***二***細心

  細心不僅是對我們讀書的要求,其實也是對我們為人處世的要求,一個細心的人是不會輕易犯錯的。我們在考試中常看到有的同學就是很粗心的將很簡單的字寫錯,不好好讀題,於是就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其實這就是平時養成的習慣不夠好,做事不細心,馬馬虎虎。所以,我們在平常的學習中就要逐步養成細心的習慣,課本上的小細節,問題中的不同尋常都關注起來,多問一些為什麼?自己去獨立解決那些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養成了好習慣就一定會有進步的,同時也會終生受益於這樣的好習慣。

  ***三***耐心

  我們經常聽到有些同學在抱怨“明明我背了歷史,也好好做題了,為什麼總是考不高?”那麼,同學們有沒有問問自己“我的努力真的到位了麼?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做到了的,我做到了嗎?”學習並非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對歷史學習而言更是這樣,歷史知識需要不斷積累,歷史學習方法也是要逐步積累的,只有耐心的在學習之路上探索才能有更大的進步。

  篇三

  1、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每一本歷史書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規律編排的。我們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知識的整體,背熟目錄才能準確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絡,為知識的遷移和或用奠定基礎。考場答題時,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巨集觀概括,儘量避免因遺漏觀點而失分。

  2、不放過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還有批註,插圖及其說明等。永遠不要用自己的思維去判斷課本中的哪些知識會考,哪些不會考。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只會有分寸的說某個知識點常考,也不會輕易說它一定會考。那麼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更是如此,我們要充分熟悉課本,掌握課本中的基礎知識,這樣才能在考試中從容應對各種考題。

  3、注重整理筆記,抄錄在書裡。這其實是要求我們要善於做筆記,做筆記也是有技術含量的,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學生從上課開始到下課結束一直就在埋頭抄筆記,結果就是老師講課的內容一個字都沒聽進去,其實這就是不會抄筆記。如果我們仔細看的話,就會知道老師們的筆記大多都是來源於課本上的原語句,老師們只是部分地補充一些知識點,易考點而已。那麼我們學生就要會善於做筆記,當老師的筆記是課本上的原語句時,就應該在課本上畫出來,並及時在上面做好標註,當老師的筆記是補充內容時,就要及時抄錄在課本的相關位置上,最好用上不同顏色的筆。

  4、分專題總結。其實我們的教材在目錄部分就已經給了我們專題知識。我們的教材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人教版的教材都是以專題的形式編排的。一個專題內的所有知識都是相互關聯的,我們平時學習的時候就應該抓住單元主線,小課主線,讓每一節課都有序起來,這樣就能將所學知識串聯起來。同時在複習階段也可以以單元專題的形式進行對比歸納記憶,這樣可以提高記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