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栽培技術論文

  馬鈴薯既是山區人民的主要口糧,也是牲畜飼料、蔬菜及重要的經濟來源。下面是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馬鈴薯的栽培技術

  [摘 要] 馬鈴薯屬茄科,多年生草本塊莖類蔬菜。呈橢圓形,有芽眼,皮有紅、黃、白或紫色,肉有白色或黃色,澱粉含量較多,口感脆質或粉質。它原產於南美洲高山地區,十八世紀傳入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全年都有供應。馬鈴薯是新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高產經濟作物之一,同時也是十大熱門營養健康食品之一,土豆被稱作“地下蘋果”。土豆營養素齊全,而且易為人體消化吸收,黃皮土豆外皮暗黃,內色呈淡黃色,澱粉含量高,品味較好。

  [關鍵詞] 馬鈴薯 栽培 管理 防治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3***03-0125-01

  一、選用良種

  選用良種是馬鈴薯高產栽培必不可少的環節,而優良脫毒馬鈴薯品種則是高產栽培的首選優質品種,因為它具備高產、早熟、抗病性強等優點。

  二、選地整地

  馬鈴薯塊莖膨大,所以種植時,必須選擇疏鬆肥沃、地勢平坦且灌溉方便,排水系統好、耕層深的砂壤土作為培育環境。前作收穫後,需進行深耕細耙,深度為20到30cm,之後作畦。畦的寬窄和高低不一,要根據地勢、土壤和水分來決定。假如地勢高且排水性好就可以用來做寬畦,地勢低,排水不佳的可以做窄畦或高畦。

  三、施足基肥

  馬鈴薯的基肥佔總用肥量的3/5或2/3。腐熟的堆廄肥和人畜糞等長用來做基肥,有的還會用到磷和鉀肥。一畝施有肥機1000-1500公斤,草木灰100-150公斤過磷酸鈣15-25公斤。基肥想要對植株吸收和結薯層的疏鬆有幫助,就應該在10釐米以下的土層中挖穴施或和作畦相結合。播種時,每畝可以用5-8公斤的氮素化肥或者20-30擔的人畜糞尿作為種肥,可以促進麥苗迅速茁壯地成長。

  四、種薯處理

  1.精選種薯。在選擇健康種薯作種的時候,那些薯皮色澤鮮明、光滑、薯形規整,重量在1到2兩間的被認為是優良品種。同時,還要將有畸形、表皮龜裂、有病斑、黑黴,芽眼壞死的塊莖排除在外。

  2.切塊與小整薯作種。將種薯切割成小塊進行種植,能夠破除塊莖的休眠規律,使其提早發芽和出苗,有利於塊莖聲張。切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橫切,要縱切,每塊以20到30克為佳,並且最好每一個切塊上都能有頂端優勢的芽眼。此外,切具也要嚴格消毒,以防病毒感染。

  3.催芽。催芽是馬鈴薯栽培中防病豐產的必要手段。播種之前催芽,可以提高產品的產量和成熟度。同時,催芽過程中,不能用病爛薯作為催芽的引子,以免出現卻秒斷條的現象甚至造成很多病株。催芽方法如下:將沙與種薯分3-4層進行相間安放,同時保持20℃左右的溫度和溼度,那麼大概十天左右,種薯就能萌芽。

  五、適時播種

  馬鈴薯播種適合期的確定以來於生育期的溫度。只要在日平均15-25℃條件下就比較適合馬鈴薯的播種。而這段適應期越持久,那麼馬鈴薯之後就長得越大。一般情況而言,大多數都是在晚稻或中稻收割以後才進行種植。秋薯以9月至10月下旬播種為佳,冬薯則以12月下旬至1月中旬播種為佳。

  六、合理密植

  單株產量與單位面積株數相乘即為馬鈴薯的產量。單株產量又由單薯重量和單株結薯數來共同決定。但是群體增產與單株增產並不成正比。當單株數增加時,單株產量則會出現相應減少,它們與栽植密度也有著密切聯絡。在一定的密度大小內,群體的產量與密度成正比,而單株產量則與密度成反比。即便單株發育良好,產量也很高,但是假如密度小,單位面積內的總株數少的話,那麼結薯也相對較少,產量也就不會高。如果密度大,但單薯重不高,即使總株數多,那麼產量也不會高。因此,合理密植是合理佈局的基礎,需要充分利用人力、光能和物力,不僅能使單株發育良好,而且能夠促進整體的增產增值。

  七、田間管理

  1.查苗補苗。馬鈴薯出齊後,要及時進行查漏補缺。補苗的方法如下:播種的時候將多餘的薯塊在田間地頭進行密密種植,當做補苗。補苗的時候,如果發現缺穴中有病爛薯,要那麼要先將病薯和周圍被汙染的土壤全部挖完厚,在進行補苗。土壤乾旱的情況下,應施用少量肥料並且進行澆水之後再栽苗,從而降低緩苗時間,促進其生長。一時如果找不到備用苗,可以到田間地頭選擇多苗的穴,從他們的母薯塊基部用手掰下多餘的苗來補苗。

  2.中耕培土。中耕鬆土,對於疏鬆土壤的形成,根系的生長髮育、塊莖膨大和匍匐莖伸長都大有裨益。在出苗前如果土面很硬,就要先鬆土才能再出苗。第一次中耕在齊苗之後,也要進行出早,深度大約為8到10cm,第二次中耕為第一次中耕後的10到15天,而且不宜過深。第三次中耕是在現蕾時,比前兩次都要更淺而且要和培土一起進行,培土的厚度要低於10cm,用來使結薯層加厚,從而避免出現薯塊外露的現象發生。

  3.追肥。馬鈴薯從播種到出苗要很長時間。出苗後,不能掉以輕心,還要用清糞水加少量氮素化肥追施芽苗肥,使得幼苗加速長大。現蕾期結合培土要繼續追加施一次結薯肥,主要是鉀肥配合氮肥,施肥量依據植株的長勢來確定。開花之後就不再施肥,但是假使後期出現脫肥早衰的情況,則要用磷鉀並新增微量元素的方法進行修復和護理。

  4.防治病蟲害。馬鈴薯的常見的疾病有癌腫病、晚疫病、病毒病、環腐病、青枯病、瘡痂病等等。所以,要及時使用波爾多液和瑞毒黴進行防治治療。青枯病的藥劑療法目前還未找到有效的方式,因此其防治主要是用小整薯作種、選對抗病品種以及合理輪作的方式來進行。

  首先,嚴格檢疫,不從病區調種;第二,要做好種薯處理,實行整薯整種,需要切塊的,要注意切刀消毒;第三,在生長期,如發現有晚疫病發病植株,應及時噴藥防治,可用50%的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1000倍或25%瑞毒黴可溼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每7天1次,連噴3~4次。

  八、收穫

  當植株停止發育,大多數莖葉變得枯黃時,馬鈴薯的塊莖就會與匍匐莖分隔開,周皮也會變得越來越硬,幹物質含量也會到最高限,這時候就是最適合收穫的使其,此時可以利用塊莖提前5-7天來收穫,從而提高品種的特性,避免生長後期高溫所帶來的不利因素。

  參考文獻

  [1]門福義,劉夢芸編著.馬鈴薯栽培生理.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2]金黎平著.馬鈴薯優良品種及豐產栽培技術.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

  [3]黑龍江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主編.中國馬鈴薯栽培學.中國農業出版,1994

  [4]孫慧生編著.馬鈴薯生產技術百問百答.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